“缠绵幽怨江南梦,词调蕴浓易共鸣”。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南派”笛子独有的秀美、典雅、华丽的音乐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15年11月11日,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在浙江音乐学院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以纪念赵松庭(1924-2001)而专门成立的国际艺术中心。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对传承和弘扬赵松庭先生的竹笛艺术、发展国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赵松庭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5年了。
2001年3月9日,我国一代笛子艺术大师赵松庭在杭州与世长辞。那时我沉浸在悲痛之中。参加赵先生遗体告别会回来,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几日里我一直播放着《赵松庭笛曲精选》,他创作的笛子曲《早晨》《三五七》《幽兰逢春》,悠扬起伏,动人心弦。我一闭上眼睛,赵先生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我的眼前。我听到带有东阳口音的浑厚嗓音与我对话,他谈到对事业追求的一生。其中有演出取得成功的喜悦,有朝鲜战场七次立功的激动,更有接受接见的无比幸福。15年前在《早晨》乐曲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瘦长的身影,如苍劲的松树挺立在人间“早晨”。在《幽兰逢春》乐曲中,那山谷泉边的兰花摇曳,散发出阵阵幽香,醉人心扉。
记得1988年下半年,赵先生被选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那时我在省音协工作,做他的助手,在赵先生的领导之下,先后成立起省民族管弦乐、声乐、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吉它、古琴、江南丝竹、音乐理论、少儿音乐等10个省音协所属的学会,团结音乐界人士开展了大量的工作。19,举办了“省首届民族器乐大赛”,创作出不少民族器乐曲,也涌现出不少演奏人才,推动了浙江省民乐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做了实事……在长达近6年的音协工作、与赵先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无论在会议上还是平时的谈论中,赵先生从来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以学者的风度、长者的语调关心着周围的同志和学生,赢得大家的敬重……赵先生的笛子曲在我耳边缭绕,我为能与赵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相处而深感有幸,为失去这样的师长而悲痛万分。
赵松庭先生1924年9月30日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成长在民间音乐肥沃的土地上,他9岁开始吹笛子,先后向昆曲艺人和学校老师学习演奏和乐理。1947年考入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两年后浙中***,他因对民族音乐的爱好,考入文工团,从此他的笛声传遍大江南北。20世纪50年代随团赴朝慰问演出,后因伤回国,复员后先后在东阳婺剧团和浙江歌舞团工作,到各地演出。1976年,他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笛子教师,从事教育,培养学生。赵松庭曾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用自己发明的“排笛”演奏了《婺江风光》《采茶忙》《荫中鸟》等乐曲,艺惊四座,获得许多音乐家、文艺家的高度评价。
赵松庭先生追求笛子艺术60年,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包括演奏、创作、教学、制作、科研和著述。在演奏方面,上世纪50年代他以独奏员身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南派的基础上,向北派笛子大师刘管乐学习,吸收了北方的“抹指”、“花舌”、“双吐”等演奏技巧,开创了“刚柔并济,南北交融”的浙派风格,被公认为中国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他还创造了笛子的循环换气技法及特殊强弱控制等多种技法,这在他吹奏《早晨》等曲子时得以体现,使同行惊奇。
他的笛子曲创作来源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并吸收了西洋的演奏手法,创作改编了《早晨》《三五七》《二凡》《婺江风光》《采茶忙》《友谊列车》《幽兰逢春》等10余首笛子独奏曲。
赵先生的笛子教学方法是非常出色的,出版有《赵松庭的笛子》《中国竹笛流源》《笛艺春秋》《竹笛演奏技巧广播讲座》,与其学生合作出版了《笛子教程音像带十讲》等。他有一系列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曾多次赴日本和中国港、台等地讲学,并兼任国内20多所大学及艺术院校教授。他的学生詹永明、蒋国基、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等进入全国各音乐院校和演出团体,频频在全国比赛中得大奖,影响遍播国内外。
在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成立仪式上,杭州采荷小学150名学生合奏笛曲《小荷尖尖》《欣荷笛韵》。随后,赵松庭的四大弟子――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中国竹笛家协会会长张维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戴亚教授、浙江音乐学院杜如松教授,时隔12年后再度同台演出,以响遏行云的竹笛演奏纪念恩师赵松庭先生。
赵先生还在笛子制作方面颇有研究,发明了排笛、L型低音大笛、玉石龙凤笛、弯管笛、同管双笛,大大拓展了笛类乐器的表演范围。赵先生还与他人合作进行科研,首创了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横笛频率的计算和应用》《温度与乐器的音准问题》等多篇论文。赵先生经过毕生的努力,从本质上提升了竹笛艺术,实现了竹笛吹奏从“俗”到“雅”的飞跃。
自古至今,我国笛子等不同器乐演奏家辈出,就近代而言也出现过几位笛子演奏大家,然而,像赵松庭先生这样围绕笛子艺术,在上述多个方面以卓越成就集于一身,并声名远播,影响一代人乃至后世,在笛艺界堪称前无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