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音创作要求播音员在声音形式上要根据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需要而有所变化,且讲求虚实的结合。本文着重阐述了虚声在播音创作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运用虚声应该坚持的原则,从而揭示出虚声运用的一般技巧和规律。
关键词:播音创作 虚声 运用
播音创作的语言形式异彩纷呈,变化多样。虚声是有声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张颂在他的《朗读学》中是这样阐述的:“虚声是指声轻气多的声音,而不是指完全的气音。”虚声是和实在响亮的“实声”相对而言的,有声语言的表达讲究虚实结合,即以实声为主兼用虚声,虚声的运用是有讲究的,不可随意使用。在播音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虚声,有利于内容主题的揭示和思想感情的有效表达。
虚声在播音创作中的作用
感情表达,抒发肺腑之声。虚声的运用往往可以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深化作用,比如在表达惊异、爱怜、歌颂等情感时,当用实声不能完全表达其意时,适当地加入虚声可以增加感情分量,使得语句表达有韵味、有色彩。如朗诵“啊,亲爱的祖国”这一句子,如果用纯实声来表达,会显得刚健明亮,但是会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生动感,如果加些虚声,就可充分表达出发自肺腑的热爱、歌颂;再如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中“爱得深沉”如果声音放缓,气息下沉,增加胸腔共鸣,再加上虚声运用,会体现出一种厚重深沉的感觉,增加表达的效果。
时空描绘,营造独特意境。虚实声结合可以体现时空的变化,这种情况一般可用实声来体现距离上近的、时间上近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真切、实在之感,而用虚声来体现时间和空间上远的,这样会给人一种缥缈、迷蒙感,增加对比效果,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时空意境。比如,余光中的诗《乡愁》中有这样的句式:“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处理这样的句子,可以把“我在这头”用实声来处理,而“××在那头”可以用相对虚的声音形式来处理,这样就可以表现出一种距离感,有了“近”和“远”的空间感觉。
虚实声的转化,也可营造动态的时空变换,由近及远可用“由实转虚”的表达方式,由远及近可用“由虚转实”的表达方式。比如“大河,你奔流着、奔流着、奔流着……”这句话,朗读时,如果采用“由实转虚”法,可以表示大河由近流向远方的感觉,反之,则可以表示由远流到近处的感觉,这样就使听者感到了一种空间上的变化,增加了表达的形象感和艺术的真实性,就像影视镜头由于摄录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和表达效果一样。
语言塑造,体现语境要求。人物的语言塑造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要求,虚声往往可用来表达人物的某些语言状态,如虚弱无力、窃窃私语、心里暗想、神秘诡异、怕别人听到而有意压低声音等。播音创作者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和理解把握好声音的表达。如表现即将牺牲的战士的言语:“这,这,是我,我的***费,同志们一定要战斗到底……”这里可用虚弱延缓的语气来表达战士有气无力但又要竭力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人物情态。在小说《红岩》里有这样的描述:“……他(余新江)忽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听!炮声,的炮声!’”
画线的句子,是余新江对着一屋子难友说的话,因为身在有敌人把守的囚房,不能让敌人发现,所以,这里虽然表达的是兴奋、激动、惊喜的情绪,但不能用高的实声,而应有所控制。这里可以用有意压低的短促激越的虚声来表达,这样既可表达出真实的心情,又不至于被敌人发现,这就是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重音强调,突出语句目的。虚中见实,实中见虚是重音强调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和其他重音强调方法一样,可以突出语句的目的。虚声也可用于重音的强调,方法可以是实中见虚,也可以是虚中见实,应该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灵活掌握。这里虚声的使用,往往会起到突出某种语义的作用,比如安静、轻巧、阴柔、暗淡、渺茫、迷蒙等。比如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嘻嘻闹闹,唯有李芳在自己的座位上无声地呆呆地坐着。”其中“无声的”就可以用虚声来处理,这里用轻的虚的声音,在声音形式上和“无声的”状态是相符的,可以使得“安静的状态”表达更加形象化。
当然,以上作用并不完全是各自***、毫不相干的,它们往往相互联系、彼此融合,共同体现在虚声运用过程当中。
虚声运用应坚持的原则
虚声使用是动态灵活,而不是静止刻板的。虚声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刻板的、单一的,而是灵活的、变化的、多样的,是虚实结合、或由实转虚、或由虚转实的,虚声的使用与否是由思想感情的表达目的决定的,而不是故弄玄虚、肆意而为的。就虚声本身使用而言,也会因表达感情需要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声多气少,或声气参半,或声少气多;或短促,或延绵,或深沉,或轻巧,或热烈,或柔和,不一而足。根据“虚”的程度和强度来分,可以把虚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稍虚,这种虚声一般是气少声多,相对于实声稍虚些;半虚,这种虚声是气声参半,一半声音一半气息相伴相携;多半虚,这种虚声气多声少,其相对于气声要实一些;纯虚声,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声,这种情况下,声带不振动,只是气流从喉头冲出。当然以上的分法只是粗略的分法,实际上虚声的“虚”的程度和强度并无明显的界限。这些除了纯虚声,也就是气声之外,都可能会在播音表达中出现。
虚声的使用要讲究“虚实结合”,而不能一虚到底。“声音的虚实能体现不同的感彩,实声音质圆润,刚健明亮,适合朴实的叙述;虚声柔和暗淡,气息声音显,适合抒发肺腑的情感。”注意虚实结合,不可一虚到底,也要避免声音过实。虚声使用过分会显得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或显得气弱无力;虚声使用得不够或干脆一实到底,会显得生硬甚至拙劣,这样都会影响思想感情的有效表达。
虚声和实声是相对而言的,使用的情况也是相对的,有人可能会理解成如果是大的、重的、亮的、刚的就用较实的声音,而相反如果是小的、轻的、暗的、柔的就用相对虚的声音,这样处理的话不无道理,然而情况并不尽然,其实,前者照样可以用虚声来表达,可以增加感彩,比如:“这个广场可真大啊!”这里的大,可以用在声音加重延长的同时也可以加上虚声,以表示对广场之大的慨叹。相对而言,如果是向小、向弱、向暗、向轻的情况,可用虚声来表达感彩,也可不用,使用与否要看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故而虚声的使用不仅会使声音向弱、向暗、向柔、向低、向轻,而且也可以向强、向亮、向刚、向高、向重,故而声音形式会呈现虚而弱、虚而暗、虚而柔、虚而低、虚而轻,同时也可呈现为虚而强、虚而亮、虚而刚、虚而高、虚而重。播音创作要求创作主体的声音要有弹性,声音弹性是声音的变化,虚声又是声音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实声相对应,通过虚实结合,塑造出意境之美、时空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
虚声使用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而不是支配思想感情的。内容决定形式,虚声只是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内容本身,它的运用是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文体虚声的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文艺性题材中虚声的使用较为多一些,这是由此类文体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文艺性稿件主观色彩浓些,虚构的成分较新闻稿件多得多,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使得在有声语言表达上呈现“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特点;而新闻性题材,尤其是消息类题材,因为它追求的是客观的真实性,因此声音形式是“中音区、小实声”,通讯类可以有少量虚声的使用。姚喜双在《播音学概论》中这样阐述:“通讯播音有时采用虚声或虚实结合的语言表达方法,评论播音为体现出语气的肯定和论理的坚定,多用实声而尽量不用虚声。”因此,虚声和其他声音形式一样,都是受作品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影响播音创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声手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2.张颂:《朗读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张颂:《朗读美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姚喜双:《播音学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播音创作中虚声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