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体育来说,“海外游子”这四个字是永不过时的……只要在海外游历的选手,多多少少,他们的主队都能通过传媒,成为球迷的新宠。
易建联和孙悦,屈指算来,已分别是第四和第五个在NBA打上球的中国人,而他们每一举手投足所激发的热度,依然不下于21世纪初的王治郅与巴特尔。这里隐藏着两重认知:对NBA及美国篮球地位的尊崇,对中国篮球的真诚热望。
林书豪与张兆旭
张兆旭如果不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而是在UCLA,林书豪如果不是在哈佛而是在北卡,也许他们的处境会大不一样
林书豪和张兆旭是目前在NCAA打得生龙活虎的“海外游子”,自然引来许多目光的关注。前者是哈佛大学四年级的控球后卫,191公分90公斤,绕掩护突破是其绝技,有亚洲后卫DNA里附带的投篮素养,沉稳的领袖作风,稳定的大局观。后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的中锋,220公分110公斤,NCAA中PAC―10区盖帽第二――而他每场只出场13分钟时间。
两人同为22岁。
大三数据爆发到场均17.8分5.5篮板,令林书豪飞升入专家们的视野,大四稳定表现外加连续的精彩演出――对华盛顿大学的30分,对波士顿大学的27分8助攻6篮板2封盖――使人们开始讨论他拿到鲍勃・库西奖的可能性,以及顺理成章的:他是否能够入选NBA?
大三的张兆旭则更像一个有待雕琢的半成品:场均4分3篮板1.6封盖的他,在加州大学更像一个特种兵。三年以来,他加了16公斤体重,直到如今的110公斤。但之前,他的体格过于瘦弱,篮球基本功也一般,曾留下6罚中1的尴尬记录;在体重飞涨的同时,他还得努力学会运用自己的身体。他还没有养成高举双手的习惯,于是错失篮板球和无谓犯规太多。最后,和大多数亚洲球员一样,他在场上太乖了:每次犯规,他都只好半沮丧半无奈地看看裁判,一言不发。在场上,他听任对手将他像块巨石般推来推去。他所能做的,暂时还只是充当一个巨人。
张兆旭眼下的目标,依然只能是在加州大学站稳脚跟,谋求更多上场时间,有朝一日成为首发。对NBA球探们来说,如今他的可取之处,暂时只有身高、潜力和善良温厚的性格。
相比而言,林书豪的处境要好得多,但依然艰难:一如大多数专家们透出来的风声:他身处哈佛大学――这本来足以令人自豪的身份,却会在NBA选秀时连累他。因为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出来的人物,一律西装笔挺直奔华尔街。上一次出NBA球员这类蓝领劳动者,还是1953年的事。如果去掉林书豪的华裔身份,也许他就没那么特殊了――一支偏弱的大学队中,一个沉稳干练的大四后卫。191公分的身高、90公斤体重与35英寸弹跳,作为亚洲后卫来说足够强壮,能承担身体对抗。但如果以NBA选秀为目标,不提本届预定状元约翰・沃尔,但对比当年德里克・罗斯、泰瑞克・埃文斯、杰里・贝勒斯这些空接飞扣如履平地,在NCAA强队林中飞天遁地的人们,林书豪也丝毫谈不到优势。
论潜力,林书豪已经大四;论技艺和心志,他够早熟够沉稳,但缺乏令人眼花缭乱的过人绝技。如你所知:如果只是要寻找一个不过不失、成熟稳重、各项素质过得去的球员,NBA门外排的队可以一直长到月球。因此,林书豪有希望在2010年选秀大会上一步登天,只是他更可能在第二轮被选中。
当然,如果张兆旭如今不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而是在UCLA,如果林书豪不是在哈佛而是在北卡,也许他们如今的处境会大不一样。球探和经纪人会前呼后拥给张兆旭送名片,要求他2011年参加选秀前务必给自己打电话;选秀专家们则会干脆利落把林书豪放在前十位,然后不断感叹“如果有合适的球队,他也许会在前五位入选”,甚至开始分析林书豪在NBA更适合哪一支球队――诚如ESPN的查特・福特所言,林书豪真的有点被学院牵累了。
遗珠与移民
如果出现更多林书豪,自然是令人喜闻乐见;但若像张兆旭的例子越来越多,则让人喜忧参半
如果我们忘掉选秀,先把功利心之类的事搁在一边的话,能从中窥得什么呢?
张兆旭和林书豪,各代表一个典型的故事。2005年,张兆旭被一个在中国工作的教练迪克・马奎斯发现,随后,该教练把这个巨人带去了洛杉矶,2007年,张兆旭开始了大学生活。而林书豪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故事:他的父母在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然后融入了美国式的生活。林书豪的一兄一弟都在高中加入了篮球队,但只有他打出了一片天,率领高中球队拿到了州冠***。高中毕业后,他去到了哈佛,直到今天。
张兆旭走过的历程,一半像奥拉朱旺从尼日利亚飞渡休斯顿大学的梦幻旅程,一半像孙明明赴美的经历。巨人们被嗅觉灵敏的美国人发掘,拉进美国人的篮球世界加以熏陶。这类故事的逐渐增多,和中国篮球环境的逐渐开放有关:越来越多的中国巨人被发掘出土,美国教练有机会为他们寻找合适的环境。
林书豪的发展,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华侨在美国的日益增多,第二代华侨融入美国生活,打棒球、打橄榄球、打篮球、打冰球出众的人物只会越发屡见不鲜。实际上,根据2009年的调查报告,NCAA中的亚裔球员有20名。而随着侨民人数的日益增加,在美华侨第二、三代的增多,这一数字显然会继续水涨船高。例如,王凯将参加4月的NFL选秀,有望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美式职业橄榄球运动员。
如前所述,林书豪和张兆旭各自大学在篮球领域声名平平,是对他们一步登天的羁绊。但话说从头,张兆旭本身并没有姚明、王治郅级的资质,因此谋不到名校的追捧;林书豪则显然并未从一开始就以篮球和NBA为人生首要选择。对林书豪来说,华尔街显然比NBA更适合做他的舞台。能打到如今受选秀专家注目的地步,更像是无心插柳。因此,思及未来,当美国有更多华侨第二代、第三代带着更果决的热诚去从事篮球运动,第二个林书豪的出现只在指顾之间。
只是,平心而论,如果出现更多林书豪,自然是令人喜闻乐见;但若像张兆旭的例子越来越多,则让人喜忧参半――这意味着,有太多优秀的苗子成为了沧海遗珠,被异国专家发掘,最后墙外开花墙内香。多多少少,这是对国内篮球培养体制的一种讽刺。
别老盯着NBA
一个必须改革的观点是――只有去到NBA,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去到NBA,才能学到东西
换一种思考方式……
在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和孙悦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了以下模式:球员成名,进入国家队,打出卓越表现,被NBA选中。然而,由于中国篮球体制的一些先天残缺,中国球员的一些基础部分――无论是体格发展、技术还是球员精神素养――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痼疾存在。相比而言,欧洲球员和南美球员,有相当独特的篮球文化为其后盾,哪怕进入NBA舞台,依然不失其特色。而且,NBA球探们如今前赴后继东奔欧洲,其热度已经直追NCAA。
因此……回到开头。
对如今的中国篮球来说,两重已被确证的认知:对NBA及美国篮球地位的尊崇,对中国篮球的真诚热望。当然,大多数人也承认,中国篮球本身的培养机制,并不及美国及欧洲。因此,与其指望一个个年轻中国球员在中国土壤中打出声名,然后艰难去到NBA,或是痴痴守望又一个张兆旭、又一个林书豪,日思夜想盘算林书豪的选秀顺位,还不如果决一些,主动出击。
一个必须改革的观点是――只有去到NBA,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去到NBA,才能学到东西。事实上,林书豪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非体育家庭出身,哈佛大学的篮球环境,而依然能够到达如今被选秀专家谈论的地步。单论纯粹篮球的技战术培养,NCAA甚至在NBA之上。而NCAA比起几年一度的世界大赛或CBA联赛,显然是曝光率远远高出的跳板和平台。因此,与其每年选秀大会前去和无数成名的欧洲天才新星或NCAA巨星们挤破脑袋,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进入这个篮球领域呢? 哪怕最后没能进入到NBA,但这些留学生涯依然是有意义的:
终极目标从来不应该是NBA,而是更好的篮球。
张兆旭
Max Zhang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87年11月
出生地:山东烟台
偶像:姚明
在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二年级
绰号:大张
你不知道的张兆旭:父亲身高1米95,母亲1米70,但大张的双亲从未从事过体育活动。
200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张兆旭作为中国队第一高度,首场就拿下15分、16个篮板和8次封盖。
林书豪
Jeremy Li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出生日期:1988年8月23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绰号:华裔纳什
你不知道的林书豪:刚进哈佛时,林书豪身高188公分,体重75公斤,好像飘在篮球场上的一棵草。
他在07年夏天参加旧金山的Pro-Am夏季联赛时,当他走进球馆开始热身,有工作人员跑过来提醒他说:“这里举行的是篮球比赛不是排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NCAA的“海外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