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与性灵:九华山佛教与诗歌的境界追求

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大愿融摄的仙境

九华山以地藏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而闻名海内外,此大愿以及大愿与自然群山风光、群寺相结合而产生的浓浓文化氛围形成九华仙境,吸引着国内外信徒和游客。九华山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介绍,地藏菩萨是在释迦牟尼既灭之后,弥勒未生之前,中间相隔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众生赖以救苦的大悲菩萨。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切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时,嘱地藏长住世间,命他为幽冥教主,救济三恶六道众生之苦。地藏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立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的坚誓名言,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学术思想,化小乘厌离世间为积极人世的精神。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20公里,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与山西五台、四川峨眉、浙江普陀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崛起于长江之东,方圆一百多公里内,群峰罗列,九座主峰高耸入云,如莲花削成。山势峻奇高险,苍翠峥嵘,变幻万千,素有“灵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称。唐朝诗人刘禹锡《九华山歌》中说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尤物”缘于:九十九峰之秀,怪石林立,峰峦叠嶂;僧众云聚,梵宫佛殿掩映山林之奇,王守仁诗赞曰“何人不道九华奇,奇中之奇人未知”;缘于灵气,肉身不腐和地藏大愿给人神秘之灵。在地藏大愿的笼罩下,九华山的丛林建筑选址,包含着从观念到实体建筑的佛家仙境原理。第一,利于修道。佛教认为,修行的第一要素即割断尘缘,与世无染。释迦修道之初,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在野鹿苑说法;达摩一苇渡江,见高山秀丽,遂居而悟禅;慧理至杭,见飞来峰颇似印度灵鹫峰,乃筑室而居。可见佛徒皆效法佛祖,丛林建筑多选佳丽之地,于是代代相传,遂成定制。第二,利于广召信徒。游人人寺观光,信徒入寺降香,佛殿肃穆庄严,钟磬贯耳。当人们置身于丛林所掩映的梵宫佛寺中时,与宗教净化意识并生的是身清气洁的审美感受。幽深的丛林与净土世界似乎更有环境、氛围的暗合之处。

在“风水宝地”九华山共存寺庙九十九座,可谓“灵山仙境,丛林深深”。九华山从寺院规模来说,则以祗园、万年、东岩、甘露四寺居先,号称九华四大丛林。九华山的寺庙中最有特色最出名的,当推神光岭的全国重点寺院肉身宝殿。这里为安葬金乔觉的塔院。殿宇高大雄伟,殿门上高悬着“东南第一山”。1917年民国临时***府大总统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正是如此大愿,使九华丛林如莲花竞放。除肉身宝殿外,九华山的全国重点寺院还有:化城寺,乃九华山总丛林的著名开山寺,位于化城峰上。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后金地藏金乔觉在此东崖峰上“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建中初年(780年),池州太守张岩崇仰金地藏高风,奏请朝廷移檀公旧额“化城”置于新寺,寺曰“化城”。祗园禅寺位于金山总水口迎仙桥东,创建于明代,原属化城寺东寮。百岁宫,位于东崖之巅,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传明无瑕和尚一百一十岁上示寂,人称百岁公,因称庵为百岁宫。甘露寺踞于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因曾经满山树顶尽挂白露,故名甘露。寺内现设有“九华山佛学院”。天台寺,又称“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天台峰顶的青龙背上,故寺以山名,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出寺外上至岗头,可见岩石上有一巨大脚印,传说为地藏菩萨留下的足迹。旃檀林又称“旃檀禅林”,位于化城寺西南,背倚一琵琶形山峰。慧居寺座落在天台山西麓,始建于清代,原名“慧庆庵”。1938年由当时的主持僧普明募化扩建,初具丛林规模,易名为“慧居禅寺”。上禅堂位于地藏塔下,原名景德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由玉琳国师弟子宗衍和尚重新扩建,改用今名。

二、性灵抒发:文人诗情勃发的胜地

诗禅的生命本体同一,诗歌语言与禅不可言而欲言的境况,恰恰有许多契合点。以诗的语言表达九华佛教的仙境具有独特的优势。魏晋以来,佛教兴盛。魏晋文人寄情畅神于自然山水。唐以后的禅宗,更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禅师们常常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在题材方面,佛寺以及佛教文化是诗歌所青睐和描写的重要对象。历代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纷纷慕名九华山而至,吟诗作赋,挥毫泼墨,诵经著述,潜心清修……留下数千篇珍贵的诗文书画。

九华山因李白、刘禹锡等诗作而名闻天下,,形成名胜古迹。李白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中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和“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的诗句。他在《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中说,“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矜此卧云松”。“九华山”这一名称从此逐渐传开。

诗与禅之所以能互相融通,主要因其有相似的特质,即“将经验之世界转化而为心灵之世界”。关于二者皆“含蓄不露”的特质古人早有论述,如司空***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说“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等。佛教大兴以后,参禅、谈禅、“以禅入诗”成为中土诗人的风尚。金地藏初来九华时曾作诗《酬惠米》表达对老乡的感激之情,“弃却金銮纳布衣,浮海修身来华西。……而今飨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他还作诗《送童子下山》给与他一道修持的童僧,“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惯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以示关切之情。

晚唐诗人罗隐多次登临九华山,写《九华山费征君所居》诗,在颂扬费冠卿的高行之后,抒发作者“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的不尽怀想;在《忆九华》诗中,他深情地写道,“九华f翠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

借山喻人,物我相融,禅景合一,既尽情地赞美九华山,又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唐代杜牧的《郡楼望九华》,写的是在池州府城楼上遥望九华山,诗中写道“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正因为选取的视角是“遥望”,所以进入诗人眼中的是壮阔雄伟的全景式轮廓。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眼中的九华山,如他在诗前小引中说的那样,他之所以写《九华山歌》,是赞叹九华山“九峰竞秀,神采奇异”,为九华山“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而惋惜和不平,从而写诗“歌而大之”。“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诗人为九华山的美而不显抱不平,确信天生丽质的九华山终能誉满人间。他借山 喻人,物我相融,既赞美九华仙境,又抒发自己的性情。明代诗人江道昆的《望九华》有“九华秋色媚江滨,片片芙蓉照水新”等。他们都把握住了九华山美的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审美观照和表现。

晚唐诗人杜荀鹤,九华山下石台人,自号“九华山人”,他用质朴的白话写明道言志的诗作。他曾在《自叙》诗中写道:“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在落泊和隐居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杜荀鹤体”诗歌。南宋著名禅僧宗杲《游天台》诗有“踏遍天台不作声,钟声一杵万山鸣”之语,质朴地道出了天台的圣景。

三、禅外有“禅”,诗外有“诗”

唐宋以来,赞赏九华山的诗文数千首,现存古代书堂、书院、书屋10余处,名人题刻60多处,文物2000多件,人们可从中充分领略九华山佛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们除了自己留下大量歌咏佛理的诗歌为后人学习外,他们本身的丰富阅历和寻访足迹也为人敬仰。

自唐宋以来,当地人为了纪念李白、王阳明等文人在九华山留下的足迹而建立的“太白洗砚池”、阳明书院等也成了后人瞻仰的“诗”。诗人将刹那间的感触升腾为深邃的思想,以简单的文字抒写了蕴涵哲理的人生性情。诗外禅味,凭主体的感悟而得,中国诗歌也因此增添了许多神秘而空灵的色彩。李白为欣赏九华山的景色和寻仙访道,留下了很多遗迹、逸闻和诗篇。著名的李白书堂,就在九华街化城寺与龙女泉之间。李白曾在这里建草堂隐居,附近有“太白井”、“太白洗砚池”。无相寺墙壁上一块碑刻中有《唐李白宿无相寺五言古风》诗。李白当年游九华山时,曾在这座无相寺住过,这首佚诗记载了诗仙游山时的体验,今天的广大读者也在“体验”着诗人的“体验”。

王阳明遍览九华之胜,他写道,“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岩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诗歌描绘了精深的佛理想像与自然景物带来的天籁般美妙意境,并将二者融合为一,堪称佳品。后人在九华街建了一座阳明学院,以表示对这位大师的仰慕之情。禅外之禅,诗外之诗,构成了九华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费冠卿――刘禹锡――晚唐九华山诗人们已完成了九华山诗歌古迹化。诗人们是来欣赏九华圣境的,今天他们的诗歌古迹成为我们欣赏的对象。

明清时期是九华山佛教的“黄金时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赐金修缮化城寺。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还给在九华山活了100多岁的无暇和尚赠款建万年寺(即百岁宫),赐封他为“应身菩萨”。康熙在位期问,曾三次派朝廷官员到九华山朝山进香,赐予重金,赐御书“九华圣境”四个大字。乾隆一生致力于刻经、译经事业,在南京御书“芬陀普教”四个字,赐予九华山化城寺。现在,九华山珍藏着珍贵文物有1300多件,主要有明代皇帝圣旨,明版《大藏经》,明代无瑕和尚《血经》、古印度《贝叶经》、释迦牟尼铜佛像,铜铸“谛听”及“地藏金印”等。民国时期,黎元洪、段祺瑞、林森、、于右任等也先后为九华山寺院题词、赐额或进香,都在此留下或诗或禅的感慨。今天的游客,却在诗外禅外品咏着品咏者的诗禅之情。

说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佛教文化研究”(编号:04BZJ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广东省梅州市广东嘉应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邮编5140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仙境与性灵:九华山佛教与诗歌的境界追求

学习

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内容包括舒伯特a小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分析。[摘要]舒伯特是世界音乐史上公认的浪漫派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根据创作年代可以分为早、中、晚

学习

古韵新风惹人醉作文900字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古韵新风惹人醉作文900字,内容包括树时代新风传中华古韵800字,时光惹人醉的作文范文。古韵新风惹人醉亲近自然,放下心灵,感受四季,感悟芬芳。———题记生活是诗,世界是诗,我常常漫游在这个充满诗意的空间里,那些零零碎碎的音符拼

学习

王学杰:行走在乡村教育的绿野上

阅读(40)

教育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这个“行走的风景”里,学校、课堂、教师、学生是其永恒的主元素;理念、思想、方法、智慧,是教育的精神灵魂。无疑,王学杰赋予九龙教育的是一种精神内涵。王学杰中等身材,性情温和,脸上时常挂着微笑,炯炯有神

学习

加强林业建设 坚持科学造林

阅读(33)

【摘要】森林土壤是林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林木涵育的母系养源,对于林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区,由于土壤的质地、厚度、腐殖层厚度以及土壤水分等物理化学特性差别,土壤属性差别很大,决定了适宜林的种类及林种改良方向。林业建设

学习

侦查阶段律师会见的法律与道德界限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侦查阶段律师会见的法律与道德界限,内容包括侦查阶段律师会见内容的限制,侦查阶段不允许律师会见怎么办。【摘要】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是律师行使辩护权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有不少刑事辩护律师,因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

学习

美丽奇异的三清山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奇异的三清山,内容包括三清山游记散文,三清山奇异之旅。位于江西省上饶市所属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的三清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7月8日,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

学习

江南旧闻录之搓草绳

阅读(36)

一个冬天草绳搓下来,家里堆放的打草,少了许多,每个搓手的手掌心,本该是柔软的地方,都是毛乎乎的。至于挣了多少,我不清楚。我已经记不得草绳的价钱了,大约好像是5分钱一斤吧故乡的冬天,阴冷难耐。在我的童年时代,时期,冬天麦子种下之后,便是漫长的

学习

浅析现代男子篮球比赛防守技、战术特征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现代男子篮球比赛防守技、战术特征,内容包括现代篮球运动防守技战术浅析文库,防守是一切技战术的基础。【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男子篮球比赛中防守技术和战术特征的阐述,简要说明防守技、战术在比赛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

学习

化学除草剂的药害及预防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除草剂的药害及预防,内容包括预防小麦除草剂药害,化学除草剂药害。除草剂的作用机制基本上都是对高等植物的生理代谢产生干扰、抵制或破坏,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杀死杂草的同时,难免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对作物的生育产生或多或少

学习

贾宝玉与高觉慧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贾宝玉与高觉慧,内容包括贾宝玉的开悟,贾宝玉痴情解析。《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而且人物形象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尤其塑造贾宝玉这个典型形象更是形

学习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索赔与反索赔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索赔与反索赔,内容包括建设工程项目中索赔与反索赔管理,索赔和反索赔具有同时性是否正确。【摘要】阐述承包人在工程施工中如何做好索赔管理工作,灵活运用索赔方法和索赔谈判技巧进行合理索赔,令承包人在

学习

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民间艺术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民间艺术,内容包括冼夫人文化,冼夫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摘要】民间艺术作为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之一,在传承和弘扬冼夫人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从传说、舞蹈、俚曲等方面扫描,进而探究冼

学习

论工程变更和索赔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论工程变更和索赔,内容包括工程变更索赔有效期,工程变更与索赔资料。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正确利用工程变更和索赔手段,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损失,使施工企业的合理利润受到保护。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应对工程变更和索赔引起足够的重

学习

基于深度摄像头的虚拟试衣系统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基于深度摄像头的虚拟试衣系统,内容包括基于深度相机建模虚拟试衣,虚拟试衣技术的创新意义。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人机交互方面,虚拟试衣系统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可靠的全新试衣模式

学习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教育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教育,内容包括藏传佛教是如何改变蒙古历史的,蒙古族与藏传佛教融为一体。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以蒙古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为首的蒙古右翼三万户各封建领主的极力扶持和积极推行下,藏传佛教格鲁

学习

韩国的佛教文化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韩国的佛教文化,内容包括韩国佛教的发展历程,韩国佛教文化攻略。【摘要】谈及韩国,地域毗邻中国,对其文化发展影响很大,现在人民就会联想到韩服,美容,泡菜,偶像明星等词汇。但在韩国人信仰问题上还有根深蒂固的内涵,或许还未被大家

学习

海上仙山――七洲列岛“梦游仙境”记

阅读(27)

小时候读古文“海上有仙山”,悠然神往之;又学习课文《美丽的西沙群岛》,心醉神迷;由此非常向往海岛,总觉得小岛上的风光定然与众不同,别具风味;那里的沙滩、贝壳、海鸟定然比普通的海滨更有风情。据说在文昌月亮湾东部海域,约18海里(合33公里左右

学习

清代宫廷佛教造像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清代宫廷佛教造像,内容包括清代宫廷造像小尺寸,清代宫廷佛造像的特征。艺术品市场上的佛教造像,最受人瞩目的当属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它们是近年来佛教造像拍卖的热点。然而清代佛教造像艺术品却占据着最大的市场

学习

媒体环境下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媒体环境下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内容包括藏传佛教在蒙古国的传播,藏传佛教在丽江的传播。一、媒体环境下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透视和辐射(一)案例透视目前,媒体环境下,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藏传佛教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春天。以下是

学习

藏传佛教如来藏思想简述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藏传佛教如来藏思想简述,内容包括藏传佛教的显学和密学,藏传佛教的深度解析。如来藏也被称为是佛性,其本义主要是众生和佛的体性实施同一的,而佛教是通过四大法印进行宣传众生因无明妄执陷足于无常等。藏传佛教如来藏思想是对

学习

试论佛教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关系

阅读(36)

[摘要]关于“量”的认识,在印度思想史上有过许多次发展演变。起初,“量”具有尺度、标准等意义,后来被引入认识论的学说中,“量”就成了分辨真伪的标准;进而“量”又转指知识本身,有了丰富的认识论的涵义。在陈那的因明中,根据量的认知方式,将量

学习

《千年菩提路》讲述真实的佛教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千年菩提路》讲述真实的佛教,内容包括千年菩提路36集完整版,千年菩提路完整版免费观看。当佛教成为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产物,而其内涵也不断面临着当代社会的挤压时,这部纪录片究竟要构架一个怎样的佛教?近8年之前的一个傍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