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慨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学习碱金属和卤素时,已经知道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其性质也相似,人类已经了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个星期由星期一到星期日为一周,种表记时,从零点到24点为一天。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我们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随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增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但最外层电子依然是1个和7个,这也是周期性的一种表现,元素以什么为序排列表现周期性呢?
[设问]什么叫原子序数?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种粒子有关?有什么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我们把核电荷数从1~18的元素按课本P97页表5-5排列。
1.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呈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讨论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2
2
3~10
11~1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板书]:一。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稀有气体元素暂不考虑)?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并与P99***5-5对照。
讨论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的变化
3~9
0.152nm0。071nm
大小
11~17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的变化。
[板书]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原子。
[建议介绍]原子半径似乎应该是原子核到最外电子层的距离,但事实上,单个原子的半径是无法测定的,原子总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在单质和化合物中,原子间总是以化学键结合的,一般:r(原)=r(共),共价半径为2个以共价键结合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
3.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讨论
原子序数
化合价的变化
1~2
+10
3~10
+1+5
-4-10
11~18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的变化。
[板书]三。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金属无负价,O、F无正价;
②一般,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③一般,最高正价存在于氧化物及酸根,最低负价通常存在于氢化物中。
作业:P103一
第二课时
[引入]从上节课讨论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也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根据哪些事实加以判断?
小结:金属性的判断:
①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②单质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
①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以11~17号元素为例来学习。
[板书]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加入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
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1.镁与(冷水、热水)反应的情形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镁的金属性跟钠比较是强还是弱?说明判断的根据。
实验4:将一小段铝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加入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5:取一小片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1.镁和铝跟盐酸反应的情形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镁和铝的金属性哪种纱?说明判断的根据。
讨论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铝的氧化物的性质。
实验6:取少量氧化铝粉末,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既能与酸起反应的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
实验6:取少量1mol/LAlCl3溶液注入试管中,加入3mol/LNaOH溶液至产生大量Al(OH)3白色絮状沉淀为止。将Al(OH)3沉淀分盛在两支试管中,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l/LH2SO4溶液和6mol/LNaOH溶液。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既能与酸起反应的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
[说明]
①镁只能表现出金属性不能表现出非金属性,铝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这又是一个证明铝比镁的金属性弱的事实;
②虽然铝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但在通常的元素分类中,还是将铝归为金属。铝是金属,但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③关于氢氧化铝能显酸、碱性的原理,以后还会以电离理论作分析。
[小结]:
反应
金属
钠
镁
铝
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
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
与冷水很难反应,与热水缓慢反应
与酸反应
剧烈反应
迅速反应
氧化物
Na2O和Na2O2
MgO为碱性氧化物
Al2O3为两性氧化物
对应碱
NaOH为强碱
Mg(OH)2为中强碱
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
金属性逐渐减弱
作业:P103二
第三课时
[复习]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通常从哪些事实来证明?
[板书]2。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讨论1:硫和氯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能说明硫和氯气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如何?
[介绍]硅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跟氢气反应生成少量气态氢化物——SiH4。磷的蒸气和氢气能起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PH3,但相当困难。硫在加热时能跟氢气起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H2S。
讨论2:在加热条件下,氯化氢易分解吗?
[介绍]SiH4很不稳定,PH3也不太稳定,在生成时就易分解,H2S也不很稳定,在较高温度时可以分解,HCl十分稳定。
讨论3:比较磷酸、硫酸和高氯酸的酸性强弱。
[介绍]硅的氧化物——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的对应水化物是原硅酸(H4SiO4),原桂酸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很弱的酸,易分解生成硅酸——H2SiO3,磷的最高价氧化物是P2O5,它的对应的水化物是磷酸,磷酸是中强酸,硫的最高价氧化物是SO3,SO3的对应水化物是硫酸,硫酸是一种强酸,氯的最高价氧化物是Cl2O7,Cl2O7的对应的水化物是高氯酸(HClO4),它是比硫酸更强的一种酸。
第18号元素氩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
Si
P
S
Cl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最高价氧
化物
离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最强无机酸
酸性逐渐增强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11~18号元素性质的变化中得出如下结论:
NaMgAlSiPSClAr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稀有气体元素
如果我们对其他元素也进行同样的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比较HF、H2O、NH3的稳定性。
[板书]五.元素周期律
[思考]什么是元素周期律?
[板书]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2)氧化铝与硝酸
(3)氢氧化铝与盐酸
(4)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钾溶液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2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微粒半径变化规律。教学,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过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卤素和碱金属元素。意识到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现在我们就一起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探究这种联系的本质。我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显然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教师提出要求: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然后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寻找是否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若有规律是什么?学生活动: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然后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填写表格表1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2 2 3~10 2 18 8 11~18 3 18 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表2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 逐渐减小 11~17 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表3 原子序数 化合价的变化 1~2 +10 3~10 +1+5 11~18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教师评价并播放元素周期律的动画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1)Na、Mg、Al、Si、P、S、Cl(2)Na与Na+;Cl与Cl-(3)Na、Ca、H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2.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板,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3.化合价的周期性小结:微粒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循环大课堂;导学案;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一、课题提出
鉴于目前化学课时较少,而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故提出该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目标: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2)内容: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基础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实践依据
全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许多知名学校都有现成的成功经验。
四、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用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
b)调查研究法:即对我校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
c)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根据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d)经验总结法:要求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资料,撰写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2)
(1)全体成员学习理论,收集资料,统一认识,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明确成员任务
2.实施阶段(2011.3—2011.7)
按研究目标、任务、各自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写出中期成果,实验教案。
3.总结阶段(2011.9—2011.10)
全体成员进行总结、回顾、材料整理,写出研究论文,优秀教案,鉴定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课题组成立后,全组成员学习了大量理论书籍与相关论文、论著。课题组成员有了理论的武装,提高了认识,认识到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通过调查,了解学情,明确方向
(三)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循环大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课堂互动、探究提升” “反馈训练、体验成功” “循环课堂、再学再教”。
1、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①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②抽批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情
2、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针对导学案中学生集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第二次备课,分析出错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注意思维的拓展和提升以及矫正练习,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3、课堂互动、探究提升
①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任务②分组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普遍暴露出的问题,老师把它们整合后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搞清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什么?还有什么?③小组间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允许学生上台讲解或板演④归纳整合 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⑤拓展提升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易混点,形成解题规律和技巧。
4、反馈训练、体验成功 通过典例剖析和针对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与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5、循环课堂、再学再教 布置下节学习任务,循环以上四个环节。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四)教师科研能力正逐步提高
(五)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思
(一)教师负担过重问题 教师需要提前编制好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还要抽批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劳动强度大。
(二)学生基础差影响自主学习问题 该模式应用于复习课更好一些。
(三)合作组的合理划分问题 每个学习小组,需要按学生的性别以及学习成绩A、B、C三个档次合理搭配,便于合作与竞争。
(四)学校对教师的考评问题 评价体系要跟上,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备课组学校要给予适当奖励。
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时我们备课组编制的一个导学案供参考,涉及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整合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有关内容。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考试说明】
①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③以IA族和VII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④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⑤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结构特点:
2.画出元素周期表,标出周期序数、族序数、各分区和金属非金属的分界线,并填入前36号元素和IA、VIIA族元素符号。
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1)周期序数 ________; (2)主族序数 ________。
二.元素周期律
1、概念梳理
元素周期律:
实质:
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
对角线规则: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 同周期
(从左往右) 同主族
(从上往下)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
金属性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
与氢气化合能力、置换氢的能力
【考点突破】
考点1 元素周期表
例1(江苏省海州测试)***中a、b、c、d、e为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元素除零价外,只有一种化合价
B.五种元素中,c元素的性质最稳定
C.b、d气态氢化物溶于水,溶液的酸性:b > d
D.e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不同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能生成三种盐
【变式训练1】(江苏省淮安考试)A、B、C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所示,已知A、C可分别与B形成化合物X和Y,A与B的质子数之和为C的质子数,现有以下说法,其中判断正确的组合是( )
①B与C均存在同素异形体
②X的种类比Y的多
③沸点:A的氢化物小于C的氢化物
④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与A的氢化物形成三种盐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考点2 元素周期律
例2 (09海南化学卷第10题)门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但他为第四周期的三种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对它们的一些性质做了预测,X是其中的一种“类硅”元素,后来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并证实门捷列夫当时的预测相当准确。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有关X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X单质不易与水反应 B.XO2可被碳或氢还原为X
C.XCl4的沸点比SiCl4的高 D.XH4的稳定性比SiH4的高
【变式训练2】(山东理综第11题 4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考点3 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例3(09四川理综第10题)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X、Y、Z相邻。X的核电荷数是Y是核外电子数的一半,Y与M可形成化合物M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X的氢化物>Y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
B. 简单离子的半径:M的离子>Z的离子>Y的离子>X的离子
C. YX2、M2Y都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D. 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ZO4
【变式训练3】(北京理综化学第7题)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Y Z B 氢化物的沸点:X>W
C.离子的还原性:X>W D 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反馈训练】
1.(2011江苏高考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X>rY>rZ>rW>rQ
C.离子Y2-和Z 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2.(2011福建高考7)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B.Mg(OH)2的碱性比Be(OH)2的强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
3.(2011山东高考13)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4.(2011福建高考30,13分)
氮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
回答以下问题:
(1)基态氮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答案:(1)2s22p3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化学教学;有效实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17-03 中***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07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然而,如何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给予教师与学生恰当的定位?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引入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结合人教版化学2模块中《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一节教学设计,例析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现过程。
一、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引入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主体性是指个人把自己以外的一切客体化、对象化,通过对客体和对象的认识、征服、掠夺,达到占有的目的,进而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的“自由”[2]。主体性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交往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立分离,以至于出现个人的自我中心化,缺乏宽容、平等、关爱以及合作的意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Hussel)提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概念。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交往过程中多个主体之间互相理解、互相认识与对同一事物达成相同理解,使主体之间的交往摆脱“自我论”与“为我论”,通过移情与同感实现“自我”与“他我”的沟通。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将教育理解为交往对话行为,从交往对话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以教育资源(中介化客体)为中介(***1),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对话,为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主体关系难以界定提供了解决方法――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理解方式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性,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化学教学中引入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多给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化学反应的原理、合作学习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如何迅速成长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等问题又对教师的主体性提出要求;此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作为一个被“交往主体”认识的对象,它已经己经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因为它肩负着沟通教学活动中另外两个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使命。
二、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为例
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教学设计中,教育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教材重组、学案导学和实验探究三个方面。
1.教材重组,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以教材为中介,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有效接受方式进行考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这一中介化客体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对话。
人教版化学必修2《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章,教材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知识的逻辑性顺序非常强。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将本章内容进行如下重新的组合,可以更好地增强本节内容的系统性,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化学2专题1元素周期表第一部分阐述了有关原子序数和核外电子、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了核素的概念,而专题2元素周期表律第一部分又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面的知识。因为原子序数决定了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所在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决定了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所在主族。所以笔者认为上述三点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而专题1中第二部分有关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则可以作为实例来加强学生对周期、主族概念的理解。专题1元素周期表第二部分向我们呈现了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两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得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而专题2元素周期律通过比较Na、Mg、Al性质和比较Si、P、S、Cl性质,向我们介绍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将上述二者放在一起讲解(见***2)。最后,结合元素周期表师生共同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并为后面的专题3化学键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2.学案导学,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学案”是教师在备课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认知规律,设计编写供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3]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是化学教师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堂化学课进行的主线。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教师则起到了主体的作用;而学案的设计的依据是学生的实际学情,同时学案导学法重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又必定是主体;学案在此处则起到中介化客体的作用,学案将教师、学生二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学案案例(部分):
元素周期律学案
一、课前准备――问题引导复习预习
复习化学必修1《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预习化学必修2《第二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并回答以下问题:
1.钠、镁、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如何?
2.钠、镁、铝与氧气反应各生成什么物质?与水反应各生成什么物质?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3.以上三种金属与水和氧气的反应难易程度?与金属的化合价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
4.三种金属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大小如何?有何规律?
5.硅、硫、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如何?
6.硅、硫、氯与金属反应的难易程度?生成物各是什么?(以Fe为例)
7.三种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如何?有何规律?
二、教学过程――探究引导知识学习
1.参阅元素周期表,完成课本有关碱金属元素结构的表格(P5),根据自己所得出的结构,猜测该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且设计探究实验验证你的猜测(以钾、钠为例)。同时,阅读碱金属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P7),初步得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根据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猜测氟、氯、溴、碘化学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自己所得到的结论。初步得出卤素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3.同周期元素之间的性质又有怎样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钠、镁、铝、硅、磷、硫、氯元素为例,试设计实验或者找到化学方程式证明你的观点。
4.观看多媒体投影,看看自己所得到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性质规律,以及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规律与正确答案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解释为什么。
5.根据以上结论,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三、实验探究,体现教育主体间性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曾经,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到主要作用――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药品,甚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和“标准答案”不一致的的结论时,教师也只是搪塞过去,或者引导学生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做下去。很明显,学生在此时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将课本上的实验简单的验证一遍,而没有经过自己真正的思考,所以很大的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只承认学生是主体,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避免不了盲目性,危险性。所以我们只有引入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才能给予教师和学生准确的定位,给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解释:教师与学生均是探究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适时适度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越俎代庖,将实验的主动权、操作权交予学生,为他们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通过实验探究,也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探究实验:比较钠、镁、铝的性质,尝试得出同周期元素元素周期律
问题提出:如何设计实验比较钠、镁、铝的性质?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甲:通过钠、镁、铝与水的反应来验证,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方案乙:通过钠、镁、铝与盐酸反应来验证,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方案丙:通过钠、镁、铝与氧气反应来验证,比较何者更容易发生;
方案丁:通过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钠、镁、铝的性质;
……
教师组织同学将各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并且分析其可行性,如果可行,则可以在下次的课上去实验室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比如方案乙,钠与酸反应的现象十分剧烈,所以建议学生不要去做该实验,如果一定要做,要注意酸的浓度应该要小,投入的钠块要小等问题。
对于方案丁,某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将绿豆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MgCl2溶液,AlCl3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如果有沉淀生成,则证明了钠单质的还原性比镁单质、铝单质要强。
对于以上实验方案,教师没有当时就提出实验设计中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进行验证,结果学生在实验后得到了白色沉淀,将白色沉淀洗涤后,取出一部分加入盐酸,沉淀溶解却没有气泡产生!学生惊讶之余,努力寻找实验错误的地方。最后,某学生突然恍然大悟,认为钠先与水反应,然后生成了NaOH,NaOH再与MgCl2、AlCl3反应,所以生成了Mg(OH)2,Al(OH)3白色沉淀。如何改进实验呢?学生又提出很多设想,结果认为镁和铝的性质通过置换反应就可以比较强弱,但是钠却不可以。所以适宜与前面几种方案结合进行元素周期律的验证。
以上为三种凸显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案例,而在我们教师实际中还有很多,笔者设计以上案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创设,体现新课改精神。所以说,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对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冯建***.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 高等教育研究,2001,(6):27~31
[3] 程凯虹.学案导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03,(4):40~41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新课程标准
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全国各所学校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为突破口,开展了基础教学课程改革。高中化学属于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实践与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自学能力的开发,使其在主动参与课堂实验
的过程中加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事物的演变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吸取知识以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的。
由于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带动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的更新。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拥有主动权。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我们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实际教学课程中,要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实践,突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素质的增强,让学生自主学习,慢慢改变化学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培养学生自学的好习惯。重视开展新课程标准的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学习。以往的教学方式太过陈旧刻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与兴趣度,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一直采用依据教案授课,学生该记笔记记笔记,该做题做题,教学过程程序化并缺乏灵活性,教师只重视到传输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结果造成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不足,对教师依赖过大,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自然而然教学的效率就偏低,学生的进步也缓慢。既然现在发现了这一问题就要及时作出教学模式上的调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化学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能性
2.1通过筛选可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高中生的思维运作方式还未定型,可塑空间还比较大,考虑到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教学团队应依据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挑选适合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过于复杂抽象的内容或者需要实验操作的内容自然不适合用于学生自学。教学团队在挑选学生自学内容的时候应遵从知识框架结构清晰、逻辑性比较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为原则。如元素周期律、碳族元素、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板块就十分适合用于让学生自学。
2.2高中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条件
考虑到我国高中生年龄普遍在17~18岁左右,正是内心活动比较活跃的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心智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力逐渐增强,自我评价渐趋成熟,正是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的好时期。而且据心理学专家调查,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②心理要达到一定发展水平;③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高中生恰好很符合这三点要求。
三、如何实施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3.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为做好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就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备课的好坏就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教案要有针对性,重点与难点清晰,安排好课上进度,教师要多替学生考虑,在做备案时要想到各种突发状况,多留心学生的反馈信息,多询问学生的感受与意见。尤其还考虑到高中化学中的实验很多,单一的教学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练习有效地结合,更生动的展示化学反应过程或分子变化过程等。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多设计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3.2自主学习目标的确定
只有首先确定好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工作,所以确立好教学目标是备课的首要环节。教学团队应以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内容为前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以提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譬如在《环境保护》的章节学习中,可以以“化学污染”为主线设计教学目标:①什么是化学污染?②化学污染是如何造成的?③举例说明它有什么危害?④防治措施有什么?等几方面让学生自主思考。经过实践表明: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很少产生排斥心理,反而提高了其参与度。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3.3增加学生的兴趣度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大原动力就是学生的兴趣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下功夫。教师可利用化学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如讲《元素周期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门捷列夫当时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一些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运用各种情境模式进行教学或者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设施进行辅助教学,消除学生的疲乏感,让课堂更加生动。
3.4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自主学习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把握学习方法不光是掌握一套学***验,也是进行心智的训练。然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所以在高中时期培养好学习态度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并注意训练学生观察、分析、阅读、总结、做笔记、提问题等学习方法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朱洁. 新课程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李彩珍.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王赛中. 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开放式 教学
【中***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44-02
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化学教育中,化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师生都在为如何提高高考成绩而加班加点,教师疲倦,学生烦闷,能力培养成了一句空话,“高分低能”也就不足为怪了。新课程要求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要离开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当然是行不通,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高中化学走向开放。
1、设置开放式作业
作业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然而,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教师布置的作业总是以机械重复的训练为主,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日渐消退,严重地遏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新课程倡导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教学中,教师在兼顾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下,应在作业设计上多做探索,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性作业模式,设计形式多样、开放性的作业,那必然会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学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去调查学校周围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调查内容写一篇小论文。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积极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的小组测定了酸雨的pH,并做了模拟实验,对酸雨的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有的的小组到周围的工厂去参观,调查了工业“三废”的处理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还受到了厂领导的表扬;还有的小组深入住宅区,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提出了治理“白色污染”的一些办法等。
2、进行开放式评价
传统的纸笔考试中,过于强调甄别性、终结性,往往是一张试卷就能判断出优劣和等级,忽视了评价的激励性和形成性。这一评价方案省时省力,但主要是为教师服务,但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是一张试卷所难以体现的,因此,新课程倡导开放式评价。《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比尔·盖茨也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例如在教学中,我就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平时的测验中试设A、B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考卷,并且还对那些对自己考试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允许再考一次。此外,我们还应该针对不同的需要,选择课堂观察、成长记录、开放性任务、调查和实验、化学日记等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营造开放式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封闭狭隘的课堂环境势,从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开放式课堂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以延续教案预定思路、带领学生参与学习为重点,而应以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场景、引领学生体验学习全程为宗旨。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生成,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3.1 开放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都非常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恰恰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与新课标提倡的“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的理念相矛盾,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使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教学的封闭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共同提高。例如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内容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9世纪60年代,化学家已经发现了60多种元素,并积累了这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为寻找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创造必要的条件。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耶尔等分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进行分类排队,发现元素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变化的规律。1868年,门捷列夫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规律。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随着他预言的逐步被证实,周期律的正确性也由此得到了举世公认。
3.2 运用开放的问题来激发探究的热情
卢梭说过:“看看你的学生的知识和我的学生的无知之间的区别吧,你的学生学习地***,我的学生制作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确实,今天的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得知识,实现从讲述性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的跨越。例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英文中用China表示陶瓷?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说出其中的原因。我接着让学生介绍硅的用途,并指出生活中晶体管有不少就是用沙子为原料来制造的,不少的学生不敢相信,从而满怀热情地加入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去。
3.3 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强调课堂的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受到压抑。新课程提倡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针对原子结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的特点,在一次化学活动课上,,我就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橡皮泥、塑料泡沫、铁丝、小刀、剪刀等实验用品,以小组为单位,来制作下面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知识的了解与记忆,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在此殷切希望,我的粗浅认识能够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愿高中化学早日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车肖华.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何穗.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作业解读[J].化学教学,2004,7(7).
[4] 王后雄.新课程教学中新型化学作业模式探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5(5)15.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7篇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恰如其分。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所依据,例如《氮和磷》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和用途。②能力目标:通过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演绎和应用知识的能力。③情感目标: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体现;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的知识,使学生能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解决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学会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固氮的意义、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理清教学思路
理清教学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前一定要用足够的时间分析教材的编写、理清教学思路,做到逻辑要严密、过渡在自然。
每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因具体内容而定,例如学习《硫酸》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一个通性(酸的通性),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一个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并提出“教材中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对于酸的通性,可以在复习初中内容,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完成;②对于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可以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由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课堂,是展示教师能力的大舞台,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实验操作艺术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③对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却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能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明确讲授思路
明确讲授思路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理清课堂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例如我在教《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先定池,后定极,再写电极反应式。”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都有“授”的能力,能清晰而有条理的授课,但多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从表面上看知识点传授到位,课堂内容丰富,教师也讲得非常精彩,但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使学生缺少创造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学生是“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点出要点,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有时就要把自己降到学生的水平,要与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学生具备***思考、探索和自学能力,使教学效果提高。
五、巧设悬念诱兴趣
巧设悬念诱兴趣是重视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设、巧设悬念,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复习《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吟于谦的《石灰吟》,使学生“倾听……惊奇……疑问”。然后再分析逐句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巧设悬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8篇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是指执教者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将要上的或已上过的课,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述者答辩,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性活动。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时间、地点、学生、教学进度、教学设备等限制,使它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这也是说课活动兴起的一个原因。
2.理论性与科学性
说课不仅要说“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为什么这么教”,这是说课的核心。说“为什么这么教”,就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新课程改革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说清楚这样设计的理由,使教学更具科学性。
3.示范性与交流性
说课者通过说,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安排,本身就具有示范性,再加上相互之间的切磋,集思广益,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二、师范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说课能力的培养一般在大三或大四学年,是在师范生学习了“教学论”课程后,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等理论),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技能(如导课、讲解、演示、板书、结课等)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对师范生进行说课训练主要是用下列模式来进行:
说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上***所示。我们采取分步训练的方法,分散说课的难度,使学生逐个掌握。其基本模式是:理论解释一实例示范一练习模拟。下面我们主要以“说教材的作用与地位”和“说教学过程”来详细分析训练情况。
1.说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理论解释: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从知识特点、教材编排、中(高)考涉及程度等方面考虑。关键是先找出它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对后面知识的铺垫作用,再说明它是否属于重点章节,在学习中是否占有重要作用,是否属于中(高)考热点。
实例示范:“卤族元素”属于元素化合物类型的课,与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有密切联系,且与前面学到的碱金属元素相类似,本节和碱金属元素都是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卤族元素的学习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知识,又为下一章研究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练习模拟:学生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和地位,然后由学生代表现场说,师生评价,相互交流提高。
2.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中心环节,是整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具体呈现。本环节既要有清晰的、分层次的课堂教学设汁,又要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的阐述融入其中,可灵活展示,但逻辑性要强。一般程序是:导课――新知学习――结课――练习――作业。
导课:要说清用什么方法导入,这样导课的日的。
如“钠”的导课:让学生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预测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目的: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把性质与结构联系起来,为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知学习:这是说课中心环节的核心部分。每一知识点如何设计要逐一介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各有哪些,使用何种教法,指导哪些学法,培养学生哪种能力,大概占用时间等。最重要是说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以及理论依据的渗透。
如“钠与水反应”的说课要点: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的讨论题。目的:让学生观察实验时更有目的性,注意力更集中,实验现象观察更完全、更清楚。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叙述实验现象,以发展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出问题:Na与H20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请设计实验来检验生成的气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检验装置,既可发展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在上述基础上,让学生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既让学生明白了反应的实质,又复习了前一章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然后从Na与非金属、水反应,引导学生归纳钠的化学性质,再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加以解释,使结构与性质联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结课:结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节课结束时把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正所谓有头有尾,避免头重脚轻。
练习:要讲练结合,注重知识的巩同与迁移。用到哪些练习,目的是什么要说明。
作业:本节课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这样布置的理南。
学生模拟:试说“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亲自构思、动手的机会。
说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1)介绍新知时内容到方法逐一介绍;(2)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3)突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3.说课的观摩学习
在基本掌握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操作要领后,我们让学生进行说课的观摩学习,有目的地提升感性认识,促进说课能力的提高。我们先给学生展示中学教师或高年级学生的说课教案,让他们仔细阅读、讨论,逐步加以内化。然后放映中学教师说课比赛或高年级学生的说课录像(一般用后者比较多,因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易产生共鸣)请高年级学生现场说课示范。学生观看、记录,然后评议,从中挖掘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不足,达到借鉴、提高的目的。
4.说课教案的编写
学生根据说课的基本内容,自选内容或教师指定内容,编写出说课教案。教师认真批阅,详细点评。学生修改、完善,为说课训练作好充分的准备。
5.说课的分组演练
通过大量的见习学习和说课教案的编写,师范生对说课的基本内容已大致掌握,但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安排时间、地点,召集本组成员训练,并做好评议记录。我们利用微格教学,把每位同学的说课情况录下来,反复回放,先让说者自己反馈,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每次训练,我们都安排教师、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学生对说课的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增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师范生经过反复操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说课的基本要领,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说课能力。
三、说好课的关键
1.要显示自己的亮点
说课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新颖的、符合新课改的教学出亮点,也可以精心设计说课程序,如在程序中加上教学反思、教学缺点(遗憾之处)等,使自己与众不同出亮点。
2.在“生动”上下工夫
说课与上课一样,要求对说案非常熟悉,说时一定要脱稿,语言要流畅,不要有口头禅,不要出现频繁的停顿,且要有激情,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最好有一定的肢体语言,与听者有眼神的交流。
3.用不同的语言说
说教材、教法、学法时用陈述性语言,以说课者身份出现,重说理。说教学过程时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以上课者身份出现,重教学设计。
4.课件处理要恰当
课件的文字不要太多,不要有错,版面不能太花哨。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9篇
1.知识目标: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英国科学家牛顿及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及电磁感应原理的发展;原于-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律;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及其生物进化论学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及微生物学的创立;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合作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物理学的相对论。
2.能力目标:
①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时期被人们称为知识***的时代?从而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列表反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促进了生产发展所引起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
②学***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概况,结合工业***,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③近代时期,众多的科学家所以能作出重大贡献,除了客观条件外,还由于他们的努力以及他们具备的优秀品质,如他们的勤奋刻苦、执著追求,牛顿的虚心精神,巴斯德的爱国思想等,都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优良品德。
教材分析
1.重要人物:
牛顿,法拉第,门捷列夫,达尔文,居里夫妇,爱因斯坦
2.重要词语:
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生物进化学说,物理学的相对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对力学的贡献和达尔文创立牛物进化学说。
难点: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解析几何学、微积分、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原理、原子-分于结构学说、化学元素周期律、生物进化学说、物理学的相对论等。
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采用列表格的形式)
第27课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
一、自然科学***
类别
成就
时间
科学家
地位与作用
数学
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
17世纪
(法)笛卡尔
把变量引进数学,从而使精密的测量和计算有了可能
(英)牛顿
(德)莱布尼茨
力学
牛顿软科学体系
17世纪后半期
(英)牛顿
对以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电磁学
电磁感应原理
19世纪30年代
(英)法拉第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电气时代
化学
原子论
19世纪初
(英)道尔顿
近代化学得到长足进步
分子概念
19世纪
(意)阿佛加德罗
化学元素周期律
(俄)门捷列夫
化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物理学
放射性元素镭
19世纪晚期
(法)居里夫妇
物理学发生***性的变化
相对论
20世纪初
(德)爱因斯坦
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成就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4世纪,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答: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标志,从此欧洲进入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和启示。文艺复兴不仅在当时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伟大变革,而且成为近代文化的先驱,近代文化在它的基础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通常把世界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从1640年到1870年,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时期从1871年到1917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帝国主义最后形成的时期。近代第二时期的文化在第二册世界历史课本里阐述。本节课我们所讲的是17世纪以来三四百年的科学和文化的成就,首先我们来了解自然科学***。
(请同学阅读课文提示)
[讲授新课:]
一、数学和物理学的进展
(1)解析几何学的创立
数学在17世纪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使用了小数来表示分数,代数符号已经规范化。代数是进行着数量关系的研究和运算,它原来只是算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符号体系的被引进,使代数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首先用字母做符号的是法国数学家维叶特。后笛卡尔改进了维叶特的符号体系。笛卡尔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已十分接近,表明代数符号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符号的规范化,符号体系的建立,使代数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笛卡尔在数学上的又一大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几何学进行着空间形式的研究,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解析几何学的所谓“解析的”,其意义实际是“代数的”,它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
(2)微积分的发明
提问:微积分的发明者及意义。
教师特别强调: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发明了微积分。
随着解析几何学的建立,必然导致微积分的产生,微积分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
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干扰,进行等速运动,就可以用一条直线来描述,用初等数学就可以求出它的运动速度或者所走过的路程。可是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不但运动速度每时每刻在变,而且椭圆的方向处处在变。怎样来计算行星在无论哪个时刻的速度呢?用什么办法来精确地描述椭圆的方向变化呢?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茨在研究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出路。
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作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到无限小的时候,就是微分的概念。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许多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的路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科学家从这些基本要领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也好,上古和中世纪的代数学也好,都是一种常量数学,微积分才是真正的变量数学。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使人们习惯于常量计算,但是只要稍稍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人们遇到的就是大量的变化着的事物。现在有了微积分这门变量数学,对变化着的事物进行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就有了可能。所以,微积分的发明不仅在数学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称得上是一次“***”。
牛顿在1665年发明了微积分,但他只是把研究结果通知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莱布尼茨最早关于微积分的笔记写于1673年,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发表于1684年,比牛顿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时间要早。于是,就引起了关于微积分的发明权的争论,欧洲大陆的数学家们站在莱布尼茨一方,英国的数学家们站在牛顿一方,双方剑拔弩张,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死后,经过调查证明:双方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独自发明的。
(3)牛顿和力学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小字部分:牛顿简介。
再请同学看书归纳出牛顿的科学成就,教师填表格。
牛顿在科学上重大贡献有很多,在本课课文中主要指的是发现运动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反映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牛顿把力学确定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
请同学思考:牛顿在物理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教师归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牛顿以前有许多科学家对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牛顿本人的天资和刻苦努力。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充分表现了牛顿的谦逊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4)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
提问:电磁感应原理的发明者、时间及作用是什么?
法拉第是自学成才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困的铁匠家庭,只上过两年小学,十二三岁曾以送报获得微薄收入辅助家庭,14岁当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在七年的学徒期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法拉第由于对电磁学作出的贡献,而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从此,人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动机、建造起巨大的水力和火力发电站。人们利用电能推动工厂机器运转,利用电力为人类服务,推动了一系列新机器和新产品的研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电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化学和生物的发展
(1)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贫穷的家庭,年轻时干过农活,27岁时成为曼彻斯特新教学院的数学和自然教师。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他不屈不挠的勤奋自学使他对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808年,他提出了近代的科学的原子论。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小的微粒一原子组成的;每一种物质都由自己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不同的元素原子量不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是有缺陷的,但道尔顿不愧为现代自然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子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811年,阿佛加德罗在论文中提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分子是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
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合理地解释了很多化学现象和定律,给化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2)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说明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引起广泛重视的原因。
(3)达尔文的进化论
关于生物是神创造的观点,称为“神创论”;关于生物物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称为“物种不变论”。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在18世纪中期以前,这些错误观点的盛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除社会宗教原因外,生物学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原因。
林耐(1707年-1778年)是18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总结前人作过试验的基础上,拟定了最初的生物分类学,但他认为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
法国学者布丰(1707年-1788年)为进化论的前驱者。他的进化观念最初由观察化石得到启发。他拒绝接受上帝创世的说法,对整个自然界提出了一种发展的观点。他把生物界与地球的历史联系起来,断言有机界并不是以现有的形式被创造出来,而是有自己的发展史。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1829年)于1809年出版了著名的《动物学的哲学》一书,明确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把生物进化思想卜升到理论的高度。他在书中指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他还指出,在自然界,生物物种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牛物科学的最大成就。它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从达尔文开始,把生物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从发展的观点对生物进行研究。
进化论的提出,在人类整个思想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上帝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性),现在,进化论又把上帝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恩格斯在1883年总结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比喻是对达尔文的最高评价。
(4)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巴斯德是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他开创的生物学分支——微生物学,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三、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
(1)发现放射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深入研究了X射线,后人为纪念他,也称伦琴射线。伦琴这一发现,成为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的重要开始。因发现X射线,伦琴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2)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及其夫人玛丽·居里,在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物质铀(1896年)以后,对放射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98年7月,他们从铀沥青矿中含鉍的部分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大人的祖国波兰);同年12月又在含钡的部分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其放射性强度要比纯铀强900倍。以后,他们又在极其恶劣和简陋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健康,艰苦工作了整整4年,终于在1902年从数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微量的氯化镭,并初步测定出镭的原子量是225。居里夫妇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等重要成就,而与发现放射性铀的贝克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德国出生的犹太血统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9世纪末,由于电磁学方面一系列的新发现、新实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当时老一辈物理学家都企***用修补漏洞的办法来维护经典理论框架。科学界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爱因斯坦,却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解决这一危机。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四维时空)同物质分布的关系,指出了物质问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即时空弯曲)而引起的。相对论的捉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相对论既是原子内部的微观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大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课堂小结]
1.结合表格小结所学内容,巩固新知。
2.请学生思考:牛顿和达尔文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是什么?两者对比,其共同性的东西又是什么?
[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一、二、三。
[教法建议]
1.由于本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人名及事件较多,故教师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板书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边讲边问边填。
2.讲授时最好以启发式讲解为主,配以简明的表格和适当的电教手段,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
3.讲授本课涉及的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的发现或成就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帮助理解,并引导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认识。
4.本课涉及的科学家较多,在讲解过程中注意适当补充他们的成长经历、钻研精神、爱国思想等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见贤思齐,有所贡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教案)
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第10篇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诱导探究、研讨释疑等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课外探究,并促使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改善生活等方面来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要记忆的知识多,如概念和定义、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不记,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听课也越困难,兴趣也渐渐消失,由此逐渐放弃化学这门学科。
面对上述情况,我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首先精心设计教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做好化学实验,用新鲜的知识,变化多样的实验现象等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奠定好学习基础。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使化学实验教学情境集色彩、***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境之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化合价,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有许多实验操作步骤,都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其次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思善疑。在辅导学生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困难生,即使是荒唐幼稚的问题,也要灵活回答。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千万不能训斥、挖苦,而要多多给予鼓励,老师主动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对学生能够回答出的问题,进一步问为什么?检验其知识的连贯性及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掌握知识的快乐。每次单元复习,每位学生出一份测试卷,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交于其他同学去做。之后再收回进行批改并对其讲解。这样比老师给学生上两堂复习课的效果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巩固了学习兴趣,更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
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教学成果如何。应使学生学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各种实验技能和能力,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实验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我们对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简单分类,可以在课外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实验,强化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许多实验都是穿插在每一个课题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老师要参考课标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各主题相关知识内容的需要选择并做好探究性实验。在进行实验教学及实验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设置实验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培养其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