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本质就是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指导的
功利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功效与利益,功利主义则是主张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伦理观点。功利主义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但在一段时期被污名化。在“”意识形态至上的社会状态下,对功利主义反对到了极至,出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种荒唐口号。
为了解决个人行动的动力与社会发展的活力问题,***同志提出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经典的、功利主义的观点。这就是搁置意识形态无休止的争论,将精力放在最实际的事情上,埋头将经济建设搞上去。
改革开放,社会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这一机制的本质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指导的。在竞争机制下,每一个个体都是自己的主人,激发了个体与团体追求利益的欲望,为了尽快地满足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的需要,人们行动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行动的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功利型的行动成为市场社会的主要活动类型,功利关系也成为社会中的主导型社会关系。过去被排斥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理念,在市场社会中开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财富”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适逢其时流行开来。
当前,不加约束的功利主义的负功能暴露无疑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会产生不同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们的行动。面对当今严峻的贫富两极分化,普遍的社会失范行为,尽管我们十分怀念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利他主义价值观念,但在市场社会的今天,平均主义、利他主义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环境已经变化,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产生的土壤已经形成。功利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的必然性。恩格斯曾经说过:“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的存在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我们应该重视这一观点,道德上“恶”的东西个人对财富的追求恰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伦理上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思想观点无疑比功利主义的观念更具有道德价值的高尚性,但功利主义的价值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转型以来,从社会机制运行的角度来说,最大的、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激发人行动的机制产生了变化。
在市场中每一个个体都想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源于生命本能的冲动竞争,通常伴随着由对利益的贪婪所产生的攫取的心理。功利主义迎合了这一心理,因此,在功利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如果没有规范的约束与自我的控制,它的极至就是个人主义恣意妄为,表现的是唯利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
在经济领域为了尽快发财致富,普遍采用了越轨手段达到目标。如灰色职业(职业传销者、职业造假者、职业售假者、职业等)、肮脏职业(***行业、性工作)、犯罪职业(走私贩私、***、拐卖妇女儿童、黑社会掠夺财富)活动大量产生。在***治领域,某些干部为了尽快晋升,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以权谋取私利,产生了大量的腐败干部。在社会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工具普遍化,出现信任危机。在生活领域中则充斥弄虚作假、欺骗和侵犯他人利益、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行径。在思想领域,为了迎合功利目标,是非标准模糊,善恶标准飘忽,大量非道德的言行被人们奉为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诸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对公共财富“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不乐白不乐,不拿白不拿”;为了发展经济可不计较手段闯“红灯”;会搞钱的“能人”才是好干部等。当前,不加约束的功利主义的负功能暴露无疑。
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转型中,也出现过功利至上,道德崩溃的情况
回顾历史,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转型中,也出现过功利至上,道德崩溃的情况。法国学者涂尔干面对转型中的法国感叹地说“道德正在经历着骇人听闻的危机和磨难。转眼之间,我们的社会结构竟然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其速度之快、比例之大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这种社会类型相适应的道德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新的道德还没有迅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意识最终留下了一片空白,我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状态。传统失势了,个人判断从集体判断的羁绊中逃脱出来了。新的生活刹那之间出现了,还没有能力把自己组织起来,还无法满足我们内心涌起的公平需要。……某些道德因素已经不可补救地被动摇了,而我们所需要的道德却还在襁褓之中。我们只有重新确立一种原则,重新巩固这一基础,才能消除这些现象。”
加尔通也感叹西方的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宗教溃败的时代,在这个总体失范的社会里,规范和理性仅仅剩下了自己的表皮,已经完全被人们的“支出―效益”的分析模式所取代,文化失去了其内在联系,理性无法再为整个社会提供充足的伦理标准。“规范和利他主义取向开始逐渐变得匮乏起来,只剩下了个人主义支出―收益取向。……很显然,人们已经不再遵从共同的价值,不再遵从内心良知的呼唤,也不再顾忌惩罚的威慑力量。总之,这就是失范状态,就是带有恶兆的社会病态。”这些议论让生活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也颇有同感,人们感到功利主义太盛行了,社会失范现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存在并有增多的趋势,这使人们感到担忧。
西方国家克服社会失范的法宝无非就两个,一个是强化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规范建设,一个是强化建立在利他精神上的宗教教育。这两个法宝后面蕴含的是一种公共理性:如果只囿于个人主义的功利角度思考,容易忽略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会造成大量的人际矛盾与冲突,个人如果要顺利地生存下去,必须协调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就必须对个人利益与行为进行约束。在人类发展中有些共同性的规律,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当下,我们需要强化两个建设,一是市场经济与整个社会的规范建设,社会规范体现着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一种集体理性的结晶。这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外部强制,具有刚性的力量。二是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道德教育,公共利益取向的价值理念,在人类社会的精神层面具有比个人利益更加强大的说服力与吸引力,在精神层面起着维系社会的集体意识,凝聚人们思想的作用。这是对人们精神的一种内在的引导、牵引,具有柔性的力量。(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