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书局本《春秋左传正义》后附阮元《校勘记》,与较早的单行本的阮元《左传校勘记》有相当大的出入,存在删减、增改等大量异文。通过对二者细致的比对、分析,对《左传校勘记》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以期对《左传》研究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左传校勘记》 《春秋左传正义》 校勘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收入由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而在此之前,阮元已主持编撰了单行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杨忠先生在《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是阮元在任浙江巡抚时主持编撰的单行本,初刊于嘉靖十三年(1808),由阮氏扬州文选楼刊刻,凡二百十七卷,加上释文校勘记,共二百四十五卷,无《十三经》经文。《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共四百十六卷,有《十三经》经文及注疏文字,校勘记附在注疏的每卷正文之后,习惯上称为阮刊本《十三经注疏》,是阮元于江西巡抚任上在南昌府学刊刻的,故又称江西本或南昌学本《十三经注疏》。
主持刊刻《十三经注疏》的卢宣旬,所引校勘记即阮元于浙江巡抚任上主持编撰与刊刻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但卢氏在摘录阮元《校勘记》时,去取不尽善,阮元的《附记》,后题为《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存录于《挈经室三集》卷二中。《记》末其子阮福按云:
此书尚未刻校完竣,家大人即奉命移抚河南,校书之人不能如大人在江西时细心,其中错字甚多。有监本、毛本不错而今反错者,要在善读书人参观而得益矣。《校勘记》去取亦不尽善,故大人颇不以此刻本为善也。
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调任两广总督,仿抚浙时立诂经精舍例,道光四年(1824年)于广州粤秀山建学海堂。学海堂建成后,阮元尽出所藏,辑成《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其中收录了阮元单行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总司编辑钱塘监生严杰在《清经解・周易校勘记》卷一末尾有附语:
近年,南昌重到十行本,每卷后附以校勘记,董其事者不能辨别古书之真赝,时引毛本以订十行本。不知所据者乃续修之册。更可诧异,将宫保师《校勘记》原文颠倒其是非,加补校等字。因编《经解》时附正于此,俾后之读是《记》者知南昌本之悠谬有如是夫。
《清经解》有道光九年(1829)学海堂刊本、咸丰十一年(1861)补刊本、同治庚午续刊本,以及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鸿宝斋和清光绪中上海点石斋石印本、上海书局石印本等。凤凰出版社2005年6月据上海书局石印本《清经解》放大影印,是目前《清经解》的普及版本,其中收录单行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左传校勘记》(下文简称凤凰本《校勘记》)。
本文校勘以中华书局1980年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校勘记》缩印本(下文简称中华本《校勘记》)为底本,以凤凰本《校勘记》为对校本,并参校z忍堂刻《景刊唐开成石经》、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四库本《十三经注疏》、续修四库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纂***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中华再造善本《春秋左传正义》等资料,选取二者的差异,进行校勘,以求教于方家。
1、春秋序:“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P1704)
“大事书之于策”,中华本《校勘记》:“《释文》亦作策。……《管子・海上》篇:‘谨正盐k。’……《石经》凡策字皆作策。”(P1710)
校:凤凰本《校勘记》作“《管子・海王》篇”。(P7459)
按:应为《管子・海王》篇,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
2、隐公传:“是以隐公立而奉之。”《正义》:“唯文五年‘霍伯臼季等卒’。”(P1713)
“霍伯臼季等卒”,中华本《校勘记》:“监本‘臼’作‘白’。”(P1719)
校:凤凰本《校勘记》作“误”。(P7462)
按:“作”应为“误”字。“作”字只指出差异,并未下判断。而“误”作为校勘术语,明确指出“臼”对“白”错,较胜。
3、隐公元年经:“秋七月,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伸子之赠。”《正义》:“《谱》云:……敬王子元王九年。《春秋》之传终矣。”(P1714)
“元王九年”,中华本《校勘记》“元王”作“元年”。(P1720)
校:凤凰本《校勘记》作“元王”。(P7463)
按:应为“元王”,中华本原文同,《校勘记》误作“元年”。
4、隐公元年传:“君子日:‘颍考叔,纯孝也’。”(P1717)
“颍考叔,纯孝也”,中华本《校勘记》:“《石经》凡‘纯’字阙笔作‘b’……”(1721)
按:“组”应为“廿”。《景刊唐开成石经》“纯”字阙笔作“筘”,续修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同。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7465)
5、隐公三年传:“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P1723)
“武氏子来求赙”,中华本《校勘记》无“求”字。(P1729)
校:凤凰本《校勘记》有“求”字。(P7468)
按:中华本原文作“来求赙”,但《校勘记》中脱“求”字。实为误脱,当补。
6、隐公五年经:“五年春,公矢鱼于棠。”(P1726)
“公矢鱼于棠”,中华本《校勘记》:“……《说文》有鱼无渔。”(P1730)
校:凤凰本《校勘记》“无渔”作“有渔”。(P7469)
按:许慎《说文》有“渔”字,故“无渔”应为“有渔”。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
7、桓二年传:“臧哀伯谏日:‘……藻、率、斡、、Q、厉、游、缨,昭其数也。”’《正义》:“杜以藻率为一物者。以拭物之巾无名率者,……宁当举拭物之巾与藻藉为类?”(P1742)
“以拭物之巾无名率者”,中华本《校勘记》:“监本‘拭’作‘械’,非,下同。案孔仲远误也。……凡《仪礼》言‘悦’者即《左传》之‘率’也。”(P1745)
校:凤凰本《校勘记》“孔仲远”作“孔冲远”。(P7476)
按:应为“孔冲远”。孔颖达(547-648),于志宁《曲阜宪公孔公碑铭》:“公讳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也。”孔冲远,即孔颖达。中华本后文《校勘记》中皆作“孔冲远”,此处误作“孔仲远”,当订正。
8、桓公二年传:“师服日:‘……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正义》:“案《世族谱》,赵穿是夙之庶孙。于赵盾为从父昆弟,而为盾侧室。”(P1744)
“于赵盾为从你昆弟”,此条中华本《校勘记》未见,《正义》中也未改正。
校:凤凰本《校勘记》:“浦镗:据文十二年正义‘昆弟’下称‘之子’二字,是也。”(P7477)
按:“从父昆弟”后疑脱“之子”二字。文公十二年《正义》:“《世族谱》‘穿,赵夙之孙’,则是赵盾从父昆弟之子也。”《春秋释例》卷九:“案孔颖达《正义》云‘穿,赵盾从父昆弟子也。”’从父昆弟,即“伯叔之子(堂兄弟)”。据《春秋世族谱》,赵夙为赵盾之伯叔,赵夙子赵 阙,赵阙子赵穿,则赵阙于赵盾为从父昆弟,赵穿于赵盾应为从父昆弟之子。中华本《校勘记》未见此条校勘,当补。
9、桓二年传:“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P1744)
“惠之三十年”,中华本《校勘记》:“《石经》作‘惠之世年”’。(P1745)
校:凤凰本《校勘记》“世年”作“卅年”。(P7477)
按:应为“卅年”。《景刊唐开成石经》作“卅年”,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
10、桓公三年传:“齐侯送姜氏,非礼也。”(P1746)
“齐侯送姜氏”,中华本《校勘记》:“《释文》云‘本或作递姜氏于灌’……”(P1752)
校:凤凰本《校勘记》“灌”作“灌”。(P7478)
按:应为“罐”。陆德明《经典释文》作“罐”,中华本《校勘记》误,当订正。中华本原文“姜氏”后疑脱“于罐”二字,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对此有论证,可参看(P99)。
11、庄公九年传:“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P1766)
“及堂阜而税之”,中华本《校勘记》“阜”作“追”。(P1769)
校:凤凰本《校勘记》“追”作“阜”。(P7467)
按:应为“阜”。《杜注》:“堂阜,齐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或日:鲍叔解夷吾缚于此,因以为名。”中华本原文作“阜”,但在《校勘记》中误作“追”,当订正。
12、庄公三十二年经:“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正义》:“《丧大记》曰:‘……君夫人卒于路寝。”’(P1783)
“君夫人卒于路寝”,中华本《校勘记》“路寝”作“露寝”。(P1785)
校:凤凰本《校勘记》“露寝”作“路寝”。(P7494)
按:应为“路寝”。《诗・鲁颂・豳宫》:“路寝孔硕。”《毛传》:“路寝,正寝也。”《正义》:“定本、《集注》云‘路,正也’,《释诂》云‘路,大也’。以君之正寝,故以大言之。”[13]路寝是帝王所居之正室。应为“路寝”,中华本原文同,《校勘记》误,当订正。
以上就是校读《春秋左传正义》部分《校勘记》所得中华本有误的札记数则,可见中华本《校勘记》对阮元《左传校勘记》去取不善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对修订中华本《十三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忠,《皇清经解》与《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非金出江西人之手,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03):89-92
[2][清]阮元,C经室集(三集卷二),清道光刻本,南京***书馆藏:16
[3][清]阮元,王先谦,清经解清经解续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6598
[4儿民国]张宗昌编,景刊唐开成石经-春秋左传(卷一),丽忍唐,南京***书馆藏,民国十六年(1927)
[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左传校勘记(《续修四库全书》册180-1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4
[6][汉]许慎撰,[清]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3:245
[7][清]董诰编,金唐文(卷一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1461
[8][汉]杜预撰,春秋释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52
[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版:988
[10][民国]张宗昌编,景刊唐开成石经・春秋左传,卷二:9
[1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84
[12]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5:1766
[13][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5:61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秋左传正义》校读小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