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既是路卫红的事业,也是她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她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种随心的“多合一”式的生活方式对大部分职场中人,特别是女人来说,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在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中,女人与农场(庄园)似乎总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缘,农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依托。
上期,本刊《意大利农庄:低碳样板间》一文对北京近郊的意大利农场进行了报道,事实上,农场主路卫红本人有着曲折的经历和丰富的故事,值得一读。 意大利农场是一座有着浓郁异国风情的农场,而路红卫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女人。农场既是路红卫的事业,也是她的家。
跨国新娘归国建农场
路红卫与农场结缘,首先源于她与一个意大利男人的结缘。
1995年的一天,就职于北京一家外企的路红卫接到一个任务,接待一个给公司安装设备的老外。就是这个人,从此改变了路红卫的人生轨迹。
这个人叫克劳迪奥 ? 邦法迪,意大利人。那是他第一次来北京,路红卫是他认识的第一个中国朋友。初次见面,路红卫对克劳迪奥没什么特别印象,就是觉得这个人憨憨傻傻挺可爱的。
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渐渐地,路红卫对这个人产生了好感,“他工作起来很认真,很多难题到他那里就能迎刃而解,我很佩服他。他热爱生活,每天都在追求新鲜东西,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他就像燃放的焰火,每一种颜色都不一样。”热情,新鲜,有想法,路红卫在这个老外身上感受到了许多中国男人所不具备的东西,她被深深地吸引了。
同年年底,路红卫与这个比自己大十一岁的意大利男人结婚,并随他前往意大利生活。
克劳迪奥与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是老乡,他的故乡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一个比北京朝阳区还要小的地方。在博洛尼亚,克劳迪奥一家以开餐馆为生。“我们在意大利过着特别普通的日子,他的小餐馆挣不了太多的钱,仅够维持生活。我就感觉日子过得没什么希望。”路红卫回忆说。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路红卫实在待不下去了,决定回中国。
1998年,路红卫和老公回到北京,并决定在北京开一家意大利餐馆。
钱不多,租不了大房子,他们的餐厅只有50平方米,但生意特别好。“到晚上,都是客满。有时候,客人需要提前一星期预订才能定到位子。开始时外国人多,后来中国客人渐渐增多,一半一半吧。钱很好挣。”谈到当时的情景,路红卫仍然历历在目。
第一家意大利餐馆可谓旗开得胜。夫妻俩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好几家分店。
餐馆开成了,挣到钱了,夫妻俩想安个家了。在北京,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自己的家。把家安在哪儿呢?
尽管在意大利的生活有诸多不习惯,但仍有些场景让路红卫很怀念。周末时,她和老公经常去朋友的农场做客。第一次去农场时,她就喜欢上了农场的生活。托斯卡那风格的建筑,宽阔的草地,绿油油的农场,农场主人过得殷实而快乐。这一切让路红卫羡慕不已。“我特别喜欢,感觉很舒服,很享受,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其实,路红卫出生成长在农村,她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城市的喧闹。
路红卫内心有股强烈的愿望,要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农场。
1999年,夫妻俩在北京顺义区南法信十里堡村包了260亩地开始建农场。
农场建成家却散了
路红卫照着克劳迪奥家乡的农场的风格,盖房、种树、植草,不辞劳苦。露天游泳池、烧烤棚、篮球场、秋千架等各种娱乐区域也一应俱全。更为疯狂的是,路红卫还从意大利引进了约1万棵果树苗,“在意大利,我吃过很多水果,味道很特别。建农场的时候,我就想自己种水果。所以,就买了很多果树。”于是,拥有意大利血统的李子、樱桃、杏、桃、梨、葡萄等几十种水果在北京安了家。将近1万棵树苗,路红卫都是自己一棵一棵修剪。
路红卫的农场梦终于实现了。
路红卫说,她从小胆子就小,但身处偌大的农场,她却一点也不害怕,哪怕是一个人。坐在壁炉边,她感觉很舒服也很踏实,“就是那种家的感觉”。
2000年5月1日,这是路红卫夫妇搬进农场后的第一个节日,他们邀请了30多个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没想到,当天慕名来了近150人。自此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他们的农场当成了周末聚会的场所,经常光顾。来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成了不少城里人周末休闲度假的去处,他们喜欢这里简单、安静,又充满着浓郁的意大利风情的环境和氛围。
来的人多了,要吃饭,夫妻俩决定建一个意大利风格的餐厅。就这样,农场开始了经营活动,也逐渐成为路红卫的事业。
路红卫充实而满足。
2000年年底,路红卫的大女儿茱莉亚降生。很快,夫妻俩又有了小女儿卢娜。路红卫沉浸在一家四口安逸而幸福的农场生活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婚姻生活正潜伏着危机。
2003年的一天,路红卫打开电脑,发现了克劳迪奥写给别人的情书。夫妻感情出现了危机。克劳迪奥一再表示,尽管他在外面有女朋友,但不会影响家庭。路红卫接受不了。观念的不可调和让这段跨国婚姻走到了尽头。当时,大女儿三岁,小女儿只有一岁。2003年年底,路红卫把现有的三家餐厅给了克劳迪奥,自己则留下了两个孩子和农场。
作出离婚这个决定,路红卫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挣扎,因为她不想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路红卫自小跟妈妈一起生活,父亲一直在海外工作。小时候,父亲对于她仅仅是一个符号。父爱缺失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路红卫很清楚。她不想孩子这么小就没有了父亲的陪伴。
但最终,路红卫还是没能挽救这段婚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有他的选择,我只好调整自己。”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年,听得出来,路红卫还没有完全释怀。
重拾梦想再建农场
离婚对路红卫打击很大,她一度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女人。她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处理着农场的大小事务。没承想,内心的伤痛尚未痊愈,新的难题又来了。
2005年,路红卫接到一个通知,首都机场要扩建,而她的意大利农场就在扩建范围之内。路红卫欲哭无泪。
路红卫拿到了一笔拆迁补偿款,加上自己的存款,共计近2000万元。2000万,一个不小的数目,应该可以让她生活得很好,但她却再一次感到了迷茫。对路红卫而言,失去了农场,就失去了生活的寄托。她要重新选地,再建农场。
2006年,路红卫在北京顺义区租了一块地,面积200多亩,开建新的农场。新农场增加了很多新的现代元素。比如,取暖技术更加先进,所有建筑都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通过泵可以转换成热水或冷水循环使用。路红卫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农场。为此,她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几乎花掉了所有积蓄。
建成四年以来,农场的经营业绩逐渐转好。据路红卫介绍,目前意大利农场的利润主要来自两大部分,一是水果和树苗的销售及相应的技术培训,另外一部分是观光旅游,两者基本是五五开。
此外,农场还做水果加工,将自产的水果酿成果酒或者果酱。路红卫告诉记者,由于投资有限,加之水果产量也不充沛,目前的加工规模还不大,仍然属于作坊式,因此,产品也只在自己的农场里卖。
新农场彻底改变了路红卫的心态。“我为什么要抱怨生活?生活一定会有缺失。我要过得快乐、幸福。”面对孩子们的一些疑问,路红卫也不再刻意回避。她告诉孩子,说:“爸爸选择了另外的一种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爱你们了。只要你们需要,他随时都能来,你们也可以随时可以去看爸爸,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自2000年至今,路红卫的农场生活已经持续了十年。回首过去的十年,她很感慨;但现在的她更愿意憧憬未来。“早晨把车停在路边,从门口往里走,边走边想。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老了时候的样子,这里的树已经长大,孩子也成人了,而我还在这个园子了,闲着或者累了的时候,就盖上毯子躺在壁炉前的椅子上看看书或者打个盹。我常跟自己说,我找对了,这就是我要的感觉,我会在这块地上一直生活下去。”
对于路红卫而言,这座农场不只是一个栖息地,而是她心灵的归宿,承载着她的梦想和对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