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们在博物馆“讲述”岁月的故事
看过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人,在走出影院之后,都会忍不住赞叹:原来看似“死物”的博物馆陈列品,也蕴含着不少动人的故事。坐落在北京城里的100多家博物馆,也大多有各自的“镇馆之宝”,却往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12月17日,首都博物馆联盟正式成立。在2012年乃至以后的年月里,这个联盟将扮演“线索”的角色,将属于各家博物馆的一颗颗“明珠”,联结成一条首都专属的“璀璨珠链”。
天地奥秘之旅
天上的星辰,地下的宝藏,看似遥远的它们,却是组成您熟悉的这个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当您有幸与它们在博物馆里相逢,或许会发现,人类世世代代生活的这个星球,有如此多的奥秘有待探寻;而这颗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又是沧海一粟。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里评价地球的那一句“基本上无害”,背后却是道不尽的天地奥秘。
■北京自然博物馆
镇馆之宝:中华侏罗兽
看点:侏罗纪小兽身藏进化密码
2011年8月25日,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使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的中华侏罗兽化石,成为有资格跻身“镇馆之宝”行列的新锐。
中华侏罗兽的化石发现于辽宁建昌县。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1.6亿年的侏罗纪的小动物,它体长约有10厘米。当年,它可能住在树上,以躲避掠食者的袭击,并捕食昆虫来填饱肚皮。现代哺***动物分为原兽类(卵生哺***动物)、后兽类(有袋类)和真兽类(有胎盘类)。中华侏罗兽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真兽类哺***动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确定真兽类与其他哺***动物分异发展的时间。
■北京天文馆
镇馆之宝:南丹铁陨石
看点:500年前,有客太空来
在北京天文馆的院子里,有一个“重量级人物”――1992年8月“入住”、重达680公斤的北京天文馆“镇馆之宝”南丹铁陨石。
时间回到将近500年前,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一场铁陨石雨降落在广西南丹。这场陨石雨留下的遗物,已被发现的至少有大小不一的19块,总质量约为9.5吨。陈列在北京天文馆的就是其中的一块。1958年,这些铁陨石作为“无法熔炼的铁矿石”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随后的研究,让天文学界认识了500年前的那批“访客”。
■北京古观象台
镇馆之宝:8架清代天文仪器
看点:“康乾盛世”的科学之音
沿二环路行车经过建国门的时候,如果您微微抬头朝古观象台的方向张望,总能看到那里陈列的8架清代天文仪器中的某几架。这组用途各异的天文仪器,共同构成了北京古观象台的镇馆之宝。它们当中有7件由外国传教士制成于康熙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对中国传统天文仪器构造的喜爱,第八件仪器玑横抚辰仪在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成。
“康乾盛世”是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最后一抹灿烂的余晖。此时的中国由于逐渐固步自封,在相当多的科技领域开始落后于西方。这8架诞生于“盛世”的天文仪器,让今天的人得窥科学在那个时出的声音。
■中国古动物馆
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
看点:有“德国人名字”的“中国第一龙”
长度仅有大约5米的许氏禄丰龙化石,由中国古生物学泰斗杨钟健和著名地质学家卞美年等人发现,是第一种由中国人自主发掘、研究、命名和装架展出的恐龙,因而有“中国第一龙”的美誉。
1941年,杨钟健发表对这具化石的研究论文的时候,为感谢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德国古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冯・许耐,将恐龙的种名命名为“huenei(拉丁语,意为许耐的)”,中译名即为“许氏禄丰龙”。于是,“中国第一龙”有了一个“德国名字”。
生活百科之旅
享受现代生活的您,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科技究竟在哪里?事实上,科技就寓于每天的一餐一饮、一丝一缕之中。
当您走进这些展示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博物馆,您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每天的生活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这正如庖丁解牛的故事所要表达的那样,他优雅的动作背后,是对牛身上每一个部位的深刻理解。
■中国农业博物馆
镇馆之宝:执锸执箕俑
看点:耕战结合的历史印记
“他”诞生于东汉,曾在地下沉睡了许久;一副淳朴的农夫装扮,却在腰间佩带了一把长刀。这尊灰陶材质,身高74厘米的执锸执箕俑,却是东汉豪强大族组建私家武装的“部曲”制度的见证。
在东汉时期,每当二、三月青黄不接或八、九月寒冻将临时,豪强大族会召集一部分农民进行***事训练,以防备冬天和初春时流寇的袭扰。这种属于豪强私人武装,“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兵农”,被称为“部曲”。这也是陶俑手中会拿着用来铲土的锸和盛装土石的箕,却又同时佩带了武器的原因。
■中国电影博物馆
镇馆之宝:郑正秋书房用具
看点:中国首部故事片剧本在此脱稿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二展厅里,静静地陈列着一组20世纪初的书房用具。这一套包括写字台、书柜、卡片柜、笔筒等物品在内的文物,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郑正秋的遗物,也是中国电影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见证。
1913年,在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山》问世8年后,郑正秋与张石川共同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它的剧本,正是在这张写字台上完成的。
■中国化工博物馆
镇馆之宝:《中国化学会会志》
看点:让世界聆听中国化学的声音
今天,世界上很多重要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都以英文写成,或者提供英文索引,以便世界各地的学者查阅。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发行了第一份外文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这份以英、法、德文出版的期刊,使全世界的学者,都能聆听中国化学界发出的声音。
第一卷第一期《中国化学会会志》于1933年3月在北平出版。到1936年,它已经出版了4卷。被中国化工博物馆收藏的,就是曾经属于中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中国化学会会志》1~4卷合订本。
■中国消防博物馆
镇馆之宝:乐安水会水龙
看点:清末民初的“消防车”
在现代城市里,如果发生火警,人们只要拨打报警电话,消防车就会立刻赶来。但在大约100年前的中国农村,火灾扑救工作要靠民间水会来完成。所谓“水会”,就是由农民中的劳力组成的民间志愿消防队伍。他们在村落中设有固定的驻地,一旦发生火警,所有参与者就要赶往驻地取出消防器材,再奔赴火灾现场。
中国消防博物馆收藏的7台“百年水龙”,就是天津静海县独流镇乐安水会在清末民初用来灭火的器械,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车。它们由水会成员用人力驱动,从水源抽水再喷射出去,喷水高度可以达到15~30米。直到被搬进博物馆的时候,这些水龙仍然能正常工作。
四通八达之旅
自从轮子发明以来,人类就在不断追求更快、更舒适的前往远方的方式。工业***使这一进程大为加快,火车、汽车和轮船使“80天环游世界”的梦想变为现实。飞艇和飞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了航空时代。
因为“缩地有术”而欣喜的您,可曾留意帮助您走完旅途的科技?如果您从来没有为自己快速前行而心存感激,那么您或许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回它们。
■中国航空博物馆
镇馆之宝:运-5运输机
看点:它曾送最后一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飞机制造工业从仿制苏联飞机艰难起步。以安-2运输机为原型仿制而成的运-5双翼运输机,就是这一时期国产飞机的代表。由于采用双翼布局并使用活塞式发动机带动螺旋桨作为动力,运-5无法达到很高的速度,却能以每小时160公里的低速平稳巡航,而且有优秀的短距起降能力。
或许正因如此,当***在1976年1月8日病逝后,运-5被选中实现他“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的遗愿。当年1月15日夜,如今被放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厅中的这架运-5,从通县(今天的通州区)起飞,将的骨灰播撒在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
■中国铁道博物馆
镇馆之宝:“0”号机车
看点:见证中国准轨铁路的开端
1881年,英国工程师金达在负责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的时候,坚信这条9.7公里长的铁路必将成为日后覆盖中国的庞大铁路网的一部分,因而力排众议,修筑了中国第一条1435毫米轨距(国际标准轨距)的铁路。1882年,服役于这条铁路的“0”号机车运抵中国。退役后,这台机车一直停放在唐山机车厂内,逐渐被人遗忘,直到清理唐山大地震废墟时才被发现。
现如今,唐胥铁路已是京哈线的一部分,而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除极少数线路,比如采用米轨的昆(明)河(口)线外,均采用准轨。“0”号机车,成了中国准轨铁路开端的见证者。
Tips:
? 博物馆展陈理念一直在变迁:只有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乐趣,博物馆拥有的资源,才能更多地发挥出它们传播知识的价值。
? 首都博物馆联盟***、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说,“首都博物馆联盟”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便是整合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这个联盟的成立,使以联盟名义联合策划精品文物大展和各项专题文化展览成为可能。联盟成员也可以按照博物馆的不同门类及其文化特色,自行联合形成小范围的联合团体,策划、推出专题展览。”
? 在整合资源之外,首都博物馆联盟也使公众有了进一步亲近博物馆的机会。孔繁峙说:“2012年,我们还要利用各成员单位的临展项目,推出‘北京地区博物馆双百互动活动’,也就是由全市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每年向社会推出100项临时展览,同时组织100个学校或社区的群众进馆参观。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市民免费或以较低的花费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和知识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北京十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