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铜梁县
重要档案:据记载,铜梁龙灯出现在明代,最初系百姓的祈雨活动,后来这种祈祷活动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铜梁因龙灯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灯之乡”,2008年,铜梁龙舞正式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美理由: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两度参加国庆大典,在北京奥运会上参与暖场表演,舞动中国。
1984年和1999年,首都北京举办建国35周年与50周年两大盛典,9条铜梁大龙先后象征九州中华,在天安门前翻腾起舞。2009年,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上,铜梁人又一次为全国人民献上精彩的铜梁龙灯演出。
铜梁龙灯所带来的荣誉还远不止此。铜梁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灯之乡” ,2008年,铜梁龙舞正式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美的龙灯远销美、法、意、俄等十多个国家,甚至作为艺术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个人爱好者收藏。
造型精美、巧夺天工的铜梁龙灯
铜梁龙灯历史悠久。依据明代河南巡抚胡尧臣(铜梁安居人)在《圣水寺灵异记》的记载,铜梁龙灯应出现在明代,是百姓的祈雨活动。后来,这种祈祷活动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清代的《铜梁县志》曾经对龙灯会做过记载:“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铜梁龙灯品种众多,分龙灯和彩灯两大系列。龙灯系列阵容强大,主要有气势恢宏的铜梁大龙,端庄威严的正龙,激越火爆的火龙,古朴豪放的稻草龙,典雅灵秀的荷花龙,铿锵悦耳的竹梆龙,以及多姿多彩的彩龙、扁担龙、板凳龙、滚地龙等。彩灯系列幽默风趣,主要有大凤凰、亮狮、开山虎、鱼跃龙门、猪啃南瓜、犀牛望月、十八学士,以及三条鲜、蚌壳精、泥鳅吃汤元、雄鸡戏蜈蚣等。
据老艺人讲,制作铜梁龙灯,是一门技术。每一个铜梁龙灯,都有个性、都有精神,代表着手工艺人的水平。
制作铜梁龙灯,选料考究,必须选取三岁的阳山慈竹,竹梢低垂飘曳、竹节稀疏的那一种。这种竹子老辣,坚韧,有弹性,剖成篾条,编成龙头,经得起扭扯和摔打。龙头器官多,技术含量最高。龙额隆起,腮要饱满,鼻要挺,颔要翘,角要遒劲有力,口要大张且开合自如,牙要错落且犬齿凌厉。最显眼的是龙腮,四匹长短不一的竹篾从嘴角抛出弧线,弯成大小三个月牙儿,挂在龙角下。
龙头要求古朴雄浑,龙尾追求灵动飘逸,龙尾凸进凹下,古典高雅,组装龙灯也是艺术。最初的工序是将竹篾绕成一个80厘米的圈,用棉纸捆扎定型,然后,将两个等大的竹圈用6寸许的竹块衔接起来。衔接的技巧在竹块两端各开一个小口,咬住两个圆,再用棉纸缠紧。衔接的竹块有六,形成五孔,三窄孔用棉纸糊住,两宽孔在一条直线上,还捆绑上小木条,给龙杆预留插入和固定的空间。这就是龙骨。两副龙骨间再用三竹圈为勒骨,棉纸裱糊后组成两米长的龙身,用“鸡肠带”节节相连。一条50米长的龙,24节龙身,象征农历的24个节气。
最后的工艺是画龙。铜梁龙工艺大师蒋玉霖有五大绝活。第一是画龙不用笔,用竹签蘸色。篾签蓄墨少,落在棉纸上,花纹之间颜色不晕染。先用白色描出牙齿、口腔纹路和龙冠线条,勾出龙睛的眼眶。红色是主色调,就改用排笔,大笔浓抹。蒋玉霖画龙,每一笔都实实在在,既遮住龙的勒骨,又彩绘出鳞甲,更绝的是,一条龙画完,颜料用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浪费。第二绝是断竹不量,拖来一杆竹,瞅一眼就下锯,长短不差毫厘。第三绝是剖篾不看,凭手感、刀风。呼噜噜声起,青篾、黄篾两相分开,厚薄均匀。第四绝是捆扎牢实。不用螺丝钉、金属丝固定,只是篾扎纸捆,龙灯在壮汉手中纠缠,翻腾,奔跑,旋转,即使耍烂了,也不会散架。第五绝是活灵活现。龙嘴大张,气势恢宏,粗放狞厉,龙身肉墩墩、圆滚滚、色彩艳丽。在别地的龙灯,龙嘴紧闭,龙身干瘪,没有铜梁龙那种翻江倒海的丰采和雄姿。
大气磅礴的铜梁龙舞
铜梁人不仅有精湛的龙灯制作技艺,舞龙也是有声有色。铜梁龙灯的表演分游行表演和广场表演。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为两种表演之集大成者。华丽的铜梁龙、丰富的舞蹈套路、舞者高超的技艺以及热烈的伴奏音乐,都是让观看铜梁龙灯表演的人拍手叫绝的要素。
铜梁龙的舞蹈套路十分丰富。早期有龙出洞、之字拐、三点头、拜四方、龙舔项、下钻洞、上翻身、横8字、大盘龙等。经过多年的丰富与改造,成型套路已达50多个,有游、滚、翻、穿、绕、盘、腾、跃等多种基本技法。尽管铜梁龙龙身大而长,但舞动时依然能通过高超的舞龙技艺,表现出轻捷矫健、活泼灵动的姿态。
铜梁龙灯表演时以具有巴渝特色的锣鼓伴奏,所用的曲牌音乐激烈火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由于是现场套打,可以根据龙舞动时的情节变化和节奏快慢紧密地加以配合,因此能够丝丝入扣。铜梁火龙更是独具魅力,滚烫的铁水溅起耀眼的火花,人与巨龙在火花中共舞,场面极为震撼,更展现了舞龙者的技巧和勇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铜梁龙灯舞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