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宫廷娱乐的需要,产生了一系列宫廷大戏和大型戏台,促进了戏剧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避暑山庄;清代宫廷;清代戏台;唱戏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18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教首领。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历时89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清音阁大戏楼坐落在避暑山庄松鹤斋东面的卷阿胜境之南,是避暑山庄内最大的戏楼。戏楼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台高约1.6米左右,台面宽3间,16.69米,进深3间,14.45米。各层檐下均有乾隆题写的匾额,上层为“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下层为“向叶钧天”。台前为乾隆御题楹联一副。上联是:鱼藻庆那居诗徵恺乐;下联是: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清音阁大戏楼的形制与北京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圆明园的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相似。清音阁的造型设置极为独特,天井、地井的巧妙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演出效果,正如朝鲜使臣朴趾源所言:“歌声皆语调倍清,而乐律举皆高亮”。戏台南与二层楼式的扮戏房相连。扮戏房面宽五间,前后有廊。戏台的北面是面宽五间,前后带廊的二层楼,名“福寿园”,是皇帝看戏的地方,福寿园两侧有带有前廊的群楼,名“烟月清真”,是受赏的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臣饮宴、看戏的地方。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它最初起源于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到唐代和民族歌舞结合起来,形成我国早期戏剧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有了杂剧,是较成熟的戏剧形式。金末元初,北方产生了元杂剧,戏曲的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戏剧作品。明后则产生了传奇题材的戏剧作品,以昆曲为代表,实现了戏曲文学的舞台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清初,统治者崇尚汉文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笼络汉族上层知识份子,而一些不甘心降清的文人利用戏曲的形式创作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例如《桃花扇》。清中期,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一些戏班常常聚集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演出。
到康熙年间,建立了“南府”,又称“升平署”,隶属于内务府,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它主要收罗民间艺人,教授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专门为宫廷所演出。乾隆时期,南府规模较康熙时期有所扩大,乾隆十六年(1751),选征苏州籍艺人进宫当差,命名为外学,令其住景山,仍属南府管辖。原习艺太监命名为内学。内外学的人数都在一千人以上,所唱为昆、弋腔。宫内演戏,先由升平署缮写进呈皇太后,皇帝阅览的“安殿戏单”,上列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全部《水浒传》)、《劝善金科》、《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二、三十种。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升平署的事物直到宣统三年(1911)才宣告结束,历时162年。升平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有部分戏衣。
为满足宫内娱乐的需要,清宫上演的大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 月令应承戏。主要指为节日和月令演出所准备的节目,如元旦、燕九、花朝、端午、中秋等,剧目多为祥瑞、吉利或歌功颂德的题材
二 清宫雅奏。在皇族喜庆时日,如皇子订婚、结婚、皇子诞生、贵妃册封,皇帝行围时所上演。
三 九九大庆。皇帝、太后生日所演庆寿戏。每次要连演数十日。
四 历史大戏。乾隆皇帝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命人写了一些历史戏剧,这些戏剧情节热闹,人物众多,有的剧本有一至两百出,不是一般戏台所能容纳,要求设计的舞台必须高大雄伟,所以清代宫廷内多建有三层重台的大型戏台,这在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是没有的。清代皇家有三大戏楼,北京紫禁城外东路有畅音阁戏台,颐和园内有得和园戏台,承德避暑山庄内有清音阁戏台。
拿避暑山庄清音阁为例,清音阁大戏楼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乾隆题额上层“清音阁”“云山韶濩”,下层“响叶钧天”。清音阁大戏台,建于乾隆前期,是当时最大的一座三层戏台。曾在这里举行过乾隆70大寿的庆贺演出
清帝的看台福寿园就设在清音阁对面。福寿园两侧是两层群楼,楼下是王公大臣、民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的看台,楼上是后妃们的看台。不过后妃看戏要挂上竹帘,以防被外人看见。清音阁看戏,实际也是皇帝另一种宴请宾客的方式。皇帝和应邀的人边吃边看,是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在正戏为开场之前,按照规矩先要演一场三层同唱的戏。
最上一层代表“福”、中层待变“禄”、下层代表“寿”。三层戏台的演员同唱一直曲目,祝颂皇帝的功德无量,万寿无疆,如同开演奏签的大合唱。开演正戏是在最下一层,演出的剧目有《西游记》、《封神榜》、《八仙过海》、杂技魔术之类的节目。当时的舞台没有扩音设备,可是,舞台四角有四口水井,借用水井的回声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舞台上还有天井和地井,当演到神仙、仙女下凡的时候,可以从天井飘然而下。演鬼怪戏的时候,也可以从地井冒出,甚至演龙宫水族戏的时候,道具从水井汲水,水从龙头喷出,再加上服装、道具的效果,舞台上显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那些来自边远地区的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很少看到这样精彩的节目,这些令人眼花的演出,使他们备感天朝的富贵与文化艺术的高深莫测。
除此之外,清内廷还有一些小型戏台,如紫禁城重华宫的漱芳斋戏台、宁寿宫倦勤斋戏台、避暑山庄如意洲延薰山馆的一片云戏台。这些戏台功能多样,使用灵活,为帝后观看小型戏剧演出带来方便。
文化的发展以及宫廷对戏剧的偏好,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作者单位:承德市文物局古建处)
参考文献:
[1]吴赣生 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中国京剧》2005年第12期
[2]古玉 中国清代三大戏楼 《山西老年》 2005年02期
[3]孙继新 避暑山庄博物馆介绍 避暑山庄博物馆几年建馆六十周年文集2009年出版
[4]《热河志》卷25《行宫》
[5]李景瑞2009年出版《承德古代史》十二章 五、六节 清朝满、回少数民族生活习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代的宫廷大戏与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