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南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镇雄,至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干流全长436.5公里,在贵州境内304公里。流经区域主要为高原与盆地交界地带,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地质地貌环境十分复杂,滩多浪急,自古以险要著称。赤水河西畔的茅台,是著名的“茅台酒”产地,乾隆年间赤水河航道整治开凿,完全改写了茅台的区位历史,使之由一个川黔边界上的小渔村生动演绎出“因水而生、因盐而兴、因酒而旺”的市镇繁荣历史,使赤水河与茅台酒结缘至今。
赤水河发源于乌蒙山麓,地质地貌环境复杂,自古以险要闻名,谓“巨石岩,耸峙中流,万仞之山,壁立两岸,滩高浪急,势险路纡”。
由于险峻,赤水河开发历史较晚。明初,明王朝收复云南,为巩固边防,在今贵州境内通往云南的主要驿道上布置卫所,留戍大量***士,拉开了贵州大规模屯***的历史。当时常驻留戍***士曾达20万人。然而,贵州地处偏远,山多田少,***士粮食自给出现困难,从外地运输粮食又十分艰难,为了补给卫、所粮食不足,明***府招募盐商到边地“开中”。贵州不仅缺粮,而且无盐,依靠商人“开中”,只有采取“纳米中盐”的***策。然而,最初运销贵州的食盐以淮盐、浙盐为主,运距长,路途艰险,运价昂贵,商人自觉无利可***,不肯“开中”,要求降低川盐价格,以便就近中纳。明王朝为了便利川盐入黔,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疏浚赤水河下游,辟为川盐入黔航道,10吨到20吨的盐船可由合江上行达沙湾塘,即今天的赤水文华乡沙湾村。从此,盐船由泸州合江溯流而上,停泊在沙湾卸盐上岸,然后转陆运至黔北、黔西北。
清承明制,食盐仍为官府与专利盐商所垄断,不过,清***府进一步加大了盐岸建设。清代乾隆年间,开通了赤水河中上游为主要航道,对扩展川盐运输、解决民生起到了实质性的影响。由此也掀开了茅台作为赤水河盐运码头的崭新历史。
赤水河开凿后,船行可至茅台,使船只由合江向茅台上行延伸了300余里。1746年(乾隆十一年),张广泗奏请朝廷增拨仁岸盐引,使茅台承担了川盐入黔引额总量30%的转运重任。
不过,在赤水河水道上,可以停靠的码头不止茅台一处,为何惟独茅台成为川黔之间重要的水路转运码头?其实这个问题与交通运输方式的成本密切相关。在近代铁路、公路出现以前,水道航运是中国南方最主要、最经济的交通方式。赤水河的合江至茅台段是川盐入黔的“仁岸”,盐运量大,多走一段水路即意味着少一分成本。茅台是赤水河上行船只可以到达的终点,凡由四川合江溯赤水河而上进入贵州腹地者,只有在茅台登岸转为陆路最为近便。而从贵州腹地经四川合江入川者,或溯长江走至更远地方者,也只有在茅台上船,才是最便捷途径。所以,随着航运的开通,每日往来船只逐渐频繁停靠茅台,高峰季节仅新龙滩至茅台段每日河中客船有100多艘。运盐船只到茅台,由茅台分两路,一路经鸭溪、刀靶水过贵阳至马场坪,一路经金沙、滥泥沟至安顺。这是当时贵州运量最大的水陆驿运线。同时,沿此运路又将黔省、尤其是遵义府及其邻近地区的铅、竹、木、柴、炭、茶、丝、纸、药材等矿产、土货特产向外转运。
伴随着物品的集散和交流,南来北往的估客行商、脚夫、船工聚集茅台,过往人员络绎不绝,茅台一扫昔日偏远小渔村僻静风貌,呈现出一派“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闹景象,很快成为黔北的商业重镇。
清代诗人曾留下不少生动反映茅台市镇的诗句。如张国华,这位清代中叶在贵州颇有名气的学者,1826年(道光六年)途径茅台时曾写下《茅台村竹枝词》三首,其中“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湖客到来”的诗句,真实地展现了茅台成为“酒镇”、诸省客商云聚的热闹繁华景象。
陈熙晋1840年(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任仁怀直隶厅同知,写下《茅台村》一首:“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从中可窥见当时茅台商业兴旺,酒与盐是这个旺市上的重要流通商品。
而被誉为西南大儒的贵州遵义文人郑珍,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留下五律《茅台村》,其中“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一句刻画了酒与盐的突出地位。
显然,在清代诗人眼中,茅台的酒并不逊色于盐的地位,而是十分显耀。所以不难推测,地处偏远的茅台镇,在赤水河水运衰退、失去往日川盐入黔水陆转运码头功能后还能盛名不衰,且知名度至今日益提升,关键就在于“茅台酒”这个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茅台酒起源于何时有不同说法,但是,清代茅台酒已经存在则是无疑的。清代郑珍道光年间在《田居蚕室录》中曾专门记述过茅台酒:“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清人张国华的竹枝词:“一座茅台旧有声,糟邱无数结为邻。使君休厌曲生醉,利锁名更醉人。”这些诗文都生动反映了清代茅台酿酒业的兴盛境况。
1938年,当时的贵州省***府建设厅《茅台酒制造业》调查报告提到:“当满清咸丰年间,有山西盐商来仁怀县茅台村仿照汾酒制法酿造烧酒,用小麦为曲,以高粱为原料,后经陕西盐商宋毛等益加改良,致味美可口,因之而得名,故特称曰茅台酒。”可见,茅台酒的起源与川盐入黔、茅台成为仁岸上商贾云集重镇是密切相关的。
“水是酒之血。”一语道出水在酿酒中的作用。而优质水源包含两个基本条件:水量充足和水质优良。其中水质好坏直接决定酒味的优劣,在酿酒条件中起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酿酒者十分看重的基本条件。茅台酒的驰名,与佳泉好水分不开。现位于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内的杨柳湾古井,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是茅台最早酿酒的重要水源。虽无文献可考,但实物犹存。不过,光绪年间,新建的成义烧房将这口井圈在了自家院子里,茅台的其他酒坊只得另寻水源。
茅台的酿造水源可谓得天独厚,泉水、溪水、赤水河的水质均十分优良。特别是因区域地层土质较为松软,水源渗透又并非岩溶区那样快速渗漏。无论是地面水还是地下水,在经过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时,呈逐渐下斜式渗透,将溶解的紫红层岩石中矿物成分带入到泉井、溪水和赤水河中,使不同类型的水源水质成分中含有适当的有机、无机物成分,有利于酒的酿造。
在上世纪50年代,轻工业部曾组织科学研究设计院发酵所、贵州轻工业厅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化工研究所、贵州农学院和贵州省茅台酒厂组成贵州茅台酒总结工作组,1957年、1959年分别进行多次取样分析,基本摸准了茅台不同类型酿造用水的基本情况。报告认为,茅台区域各类水源的水质总体为好,其中杨柳湾古井水水质最好,其次为赤水河,溪水的质量则大致相似。赤水河水无色无臭,味道正常,pH值为7.6~8.1,总硬度8.46~9.72,适宜酿造用水。报告指出,杨柳湾古井水源很少,溪水水源有限,唯独赤水河水源充足、终年不断。
的确,赤水河对茅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至深。它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的依存,而且孕育了茅台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尤其自清末以来,赤水河逐渐成为茅台酒酿造的重要水源。新中国成立前,茅酒生产量极小,除使用杨柳湾沟水外,还担用赤水河水。新中国成立以后,茅台酒酿造用水全部改用赤水河水,使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发挥出了非凡的价值,被国家列为了重点保护河流。据说***在1972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口头强调,为了保证茅台河(赤水河茅台段)的水质,在茅台河上游100公里范围内不能建工厂,特别是化工厂。此后,云、贵、川3省共同在茅台河两岸规划建起了防护林带。但是,贵州省在1993年编制出主调是水电开发的《赤水河干流水电规划报告》,提出上游以发电为主,中游是水电和航运相结合,对生态环境却考虑较少。该报告通过了国家审查,2001年已开始动工建设。在实施中,如果不坚持将赤水河两岸生态保护纳入首要发展工程,这条自然河流早晚都可能遭受到人为破坏。
从严格意义上说,只要没有外界不科学行为的影响,赤水河本身的自净化能力是相当高的。一方面,赤水河水源出自河岸两侧崇山峻岭纯净的高山雪水,河流流经区域为传统农业区,无工业化痕迹。另一方面,从上游到下游,在赤水河整个行程中,共汇集大小支流40多条,仅在仁怀县界就有7条主要支流直接汇入赤水河。赤水河水量十分丰富,终年不涸。更为重要的是,新鲜水源不断补充,加之其河床比降较大,发源地海拔1500多米,在四川合江汇入口海拔仅203.1米,总落差1473,96米,故水流湍急,对水质能起到很好的自净作用。同时,在有些地段水势较为平缓,又有利于将带入水中的有益成分保留下来,为酿造用水提供了优质水源。
总之,无论人类何时需要从赤水河获取怎样的利益满足,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即赤水河与茅台酒结缘,决定了赤水河的生态地位远远超越其他利益需求的地位。赤水河已经成为中国非常独特的一条美酒河。人类只有保住赤水河碧水长流,才能保护住茅台酒誉满天下的历史遗产价值,而茅台酒不仅是中国“国酒”,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赤水河:国酒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