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书英文篇1
文化交替中,学博中西的大师——辜鸿铭,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冲突的符号。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论断出自作家岳南,尽管这是让今之学人颇为尴尬的观点,但就事论事,真是这么回事儿。倒推一百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人堪谓比比皆是,这些大师们中西合璧,沐浴着欧风美雨,寻觅着救国之道,其书其学至今仍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构建。辜鸿铭便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位。
辜鸿铭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等英文书,非常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一度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号称“清末怪杰”。
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下辜的经历,相信其所擅之其一,便足够在今天当一个教授的了。当然,今天我们提到辜鸿铭,他的趣闻往往比他的学问更有市场。这位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学人,彻彻底底地将孤傲和怪癖凝结于一体。
据称,辜鸿铭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被英国人讥笑:“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辜就回嘴说:“你们英文太简单,正着读显不出本事。” 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一口地道的伦敦腔,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慈禧太后过生日,辜鸿铭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袁世凯出身行伍,喜欢强调自己没学问但是善于实干。他曾经向德国公使吹嘘说:“张中堂(张之洞,是探花出身) 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袁世凯的幕僚将这件事得意地告诉辜鸿铭。辜鸿铭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后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曰: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
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招待毛姆的主人就给辜送去一张便条纸请他来。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辜来。毛姆后来知道这位主人是以如此不礼貌的方式邀请辜,就自己写了一封非常谦逊的信交送,询问是否可去拜访。两小时后,辜就回信答应。毛姆叙述:当那哲学家进客厅来时,我即迅速表示我对他容许我拜会他的谢意。他指给我一张椅子,帮我倒茶。 ……他说,“你的国人只和苦力及买办交易,他们以为每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是这一种,就一定是那一种。”我想冒险抗议,但我尚未了解他的真意。他把背倚在椅子上,用一种嘲弄的表情望着我。
从这些言语和处事的原则上来看,辜鸿铭是有着学人的傲骨和不媚官媚俗的学人,加之学博中西,使之具备了彼时大师的所有特质。但作为老一代学人,在他身上也难免有着不合时宜之处。
比如对三寸金莲的痴迷与沉醉,他素有“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和“一夫多妻是天理”这样的论断,所以当胡适等倡导新文化运动时,不变的辜鸿铭便自然而然地变成“老顽固”了。
电影《建国伟业》中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掠影,北京大学行聘任礼,当李大钊等在热烈掌声中接过聘书后,辜鸿铭上台领英文教授的聘书,一挂长辫引来学生们一阵哄笑。对曰:“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头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请诸公尽兴的欣赏!”
聘书英文篇2
《管理者而非MBA》
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英文名:Managers Not MBAs: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Of Managing and ManagementDevelopment
出版商:Berrett-KoehlerPublishers(Mayl,2004)
ISBN:1576752755
推荐理由:《管理者而非MBA》是本有趣而深刻的著作,现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讲座教授的明茨伯格在书中指出,传统的MBA教育过于关注考试而忽略了考察学员的管理潜质,MBA已成为年轻人为了找到一个更好职位的跳板。
笔者曾对MBA有过10年左右的追踪调查。诚如明茨伯格所言,GMAT成绩和过于强调数量分析的MBA教学构成了一种有用但并不充分的筛选手段:能更好地鉴别成功的学生,而不是成功的管理者。管理的本质在于实践,应该是大量管理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而在目前的商学院MBA教育中,对功能性的诉求超过知识性,重视商业专长胜于管理实践。
坦率地说,任何形式的管理教育都无法点石成金,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已经相当不易。MBA对于缺乏经济管理背景的年轻人(大学专业非财经类人士)学习商业运营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进而转入工商领域,以及对于想加入投资银行业、管理咨询业(欧美一流商学院MBA的主要就业方向)的年轻人来说,仍是个合适的选择。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英文名:The EffectiveExecutive
出版商:Harper Business;1stedition(August,2002)
ISBN:0060516070
推荐理由: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文字向来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本书也不例外。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国外的技术,也容易吸引外资。但是,技术和资本仅仅是工具而已,必须通过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效。而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领导企业并促进它的发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励员工和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
然而,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同时,并非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率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MBA十日读》(第二版)
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 Silbiger)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英文名:The Ten―Day MBA:AStep-By-step GuideTo Mastering The SkillS Taught ln AmleriCa'S TopBusineSSSchools
出版商:Quill;Revised edition(October6,1999)
ISBN:0688137881
推荐理由:作为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Darden)的MBA,作者西尔比格使读者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敲开美国前10名商学院的大门,领略哈佛、斯坦福、西北、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芝加哥等著名商学院MBA教材之精华。《MBA十日读》的内容涉及市场营销、财务分析、会计原理和方法、商业伦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战略、数量分析和MBA常用术语等;第二版还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补充了美国法律的相关知识。作为一个在读的MBA学生,笔者认为该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有志于攻读MBA的申请人在正式学习开始前对实际课程完成框架性的认识和知识准备。
本书第一版曾获得1997、2001、2002年中国优秀畅销书奖。
《无领到白领》
许国庆、李国忠著,中信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推荐理由:本书既是中国第一部为高校精英毕业生度身定做的求职全书,同时也适用于有志于进入投资银行、咨询等领域的MBA。《无领到白领》由资深校园招聘专家、诚迅联丰董事长许国庆和北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忠共同撰写,汇集了来自全球知名企业招聘经理、著名高校就业辅导机构的声音以及第一手的大学生求职真实案例。在对案例的剖析中,作者将至关重要的求职技巧融入其中,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贴近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该书从个人定位分析、中英文简历和材料准备、笔试应战、面试及面试后的跟进,到最后的聘书抉择,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同时,书中收录了从事多年招聘工作的外企招聘经理的点评,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招聘者的心理,从对方的角度审视自己,做到知己知彼。
如果读者在看了该书后仍感觉意犹未尽的话,建议可以补充阅读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金融法硕士张锐著述的《30分钟决定你的职业――进入一流公司的面试经》(北京出版杜2005年1月出版)。作为当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张锐于2004年一口气拿到了来自摩根士丹利、麦肯锡和宝洁等3家公司的聘书,成为内地高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的求职体会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如何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增订版)
唐庆华著,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6月出版
推荐理由:1951年出生于上海的作者,在“***”期间被分配到街道废品收购站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翻译英文科技资料和文学作品。1980年,唐庆华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读书时,夺得英国广播公司(BBC)主办的世界英语比赛第一名,借应邀赴英国免费旅行之机,申请入读伦敦经济学院(LSE)金融与会计专业;毕业后直接就读哈佛MBA――1985年毕业的他因此成为1949年后第一个获得哈佛MBA学位的大陆学生。
唐庆华在投资银行洛希尔、巴克莱银行投资部、三井投资等环球金融机构从事投资管理业务20年后,于2005年出任中国内地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顾问,参与国内证券市场业务。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20世纪80年代大陆留学生在海外的求学生活,并借鉴作者在MBA学习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心路历程。
《体验哈佛:哈佛MBA中国十人组集体汇报》
1999届来自内地的哈佛MBA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推荐理由:和1985年时的唐庆华不同,1999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内地MBA们拥有的时代背景显然要好得多。无论是作者团队中的张蔚、谭海音、邵亦波、宦一鸣、黄晶生,还是陈剑锋、信跃升、 王烨、王海蓬和李雯青,他们的成长之路基本上都是一片坦途,也是同龄人中的杰出代表。读者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可以学习到广阔的视野和优化的学习习惯,在职业发展方面也能借鉴来自创业、金融、股权投资、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经验体会,从中领略到当今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出色表现给个人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和该书类似的著作还有杨鸣镝撰写的《沃顿毕业》(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和《体验哈佛》不同的是,《沃顿毕业》作者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描写大陆学生在沃顿的MBA生活和职业发展。由于沃顿MBA的专业优势在金融领域,读者从中能更具体地了解投资银行、私人银行、衍生交易、基金管理和创业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和职业成长之路。
聘书英文篇3
姜椿芳曾经对我说:“关在狱中七年,我想的就是,如果还能活着出去,一定要编辑出版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
怎么他被关了七年!是因为历史上的问题吗?不,他的历史再清楚不过了,他本是常州人,父亲因为失业带着一家搬到哈尔滨,投奔大伯。家贫,他上不起大学,只在一个俄侨那儿学了两年俄文,以后就以俄文翻译和担任一些编辑出版工作,养家糊口。
创办《时代日报》
他20岁入***。冒着生命危险为***工作,曾被日寇逮捕。获释后,他逃往上海,那是1941年,德国开始进攻苏联。上海租界虽然三面被日寇包围着,依旧是远东最大的宣传中心,这里有日本人办的中文报纸,有德国人办的中文报纸,有英美出面办的***报纸,唯独没有***办的报纸。好在姜椿芳精通俄语,地下***就派他和苏联塔斯社社长罗果夫联系,希望由我方出资,苏方出面,向租界当局登记出版一张中文报纸。罗果夫同意了,很快就登记成立了时代出版社,创办了《时代》周刊。罗果夫请姜椿芳主持工作,不过经费么,还是由塔斯社负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姜椿芳就以时代出版社名义,立即创办中文《新生活报》,第一天就印上了***像,后来又考虑报名不合适,改名《时代日报》,仍用苏商名义出版。
那个时候,我们大家抢着看《时代日报》,因为只有在这份报纸里才能看到国共内战中******节节胜利的真实情况,我们不知道这些消息是怎样弄来的,原来姜椿芳在编辑部内秘密安装一台收发报机,专门接收延安发出的新华社电讯。姜椿芳不但刊登这些消息,还组织姚溱写***事述评,揭示******队即将全面崩溃的局面,这当然使国民***府恨之入骨,终于在1948年8月把《时代日报》封了。至于姜椿芳,他是社长,当然一直被监视着,如果不是化名魏晋卿,跟着一名草帽商人飞往香港的话。他早就惨死在***特务为他专门设计的车祸里了。
***后姜椿芳在上海创办俄文学校,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培养了大批俄语人才。不久,他就调到北京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他领导翻译出版了许多马恩列斯著作。
想起狄德罗
他是老***,有什么罪呢?但在“***”中,都被说成是“三反分子”、“苏修特务”。三番两次的批斗拳打足踢,“喷气式”,关“牛棚”,烈日下暴晒,强体力劳动……更可怕的是一次又一次抄家,不仅是手稿、资料、藏书、存折,而且把他收藏的名画,出国带回来的纪念品,朋友送的古玩,还有瓷器、照相机、红木家具……统统洗劫一空,总算留下床、桌子、椅子,供他们一家睡眠、吃饭之用。
在秦城监狱七年,他反反复复思考的是,怎么会发生这么一场史无前例、荒谬绝伦的浩劫的?“我想来想去觉得这是因为对领袖的个人迷信造成的”,他说。
“怎么会个人迷信到如此荒谬绝伦的地步?这反映我们国家科学文化实在太落后了。所以当前最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姜椿芳说。
于是他想起了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和他的大百科全书对法国大***所发挥的启蒙作用,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编辑出版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集古今中外知识之大成,以此来破除封建迷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一本《新华字典》
他终于如愿以偿,一开始靠借国家出版局40元钱和版本***书馆三间堆杂物的库房,办起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命他为总编辑。
大百科全书代表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它必须依靠一流专家学者来完成。因此,姜椿芳几乎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所有一流专家的家。他向他们宣传大百科,把他研究的各国大百科的心得告诉他们,诚恳邀请他们担任编委。他说,“现在联合国总部陈列各国的百科全书。连第三世界那些小国都有百科全书,就是我国没有。前两年‘***’的时候,圣马力诺共和国送给我国一套百科全书,而我国回赠给他们的只是一本《新华字典》。”
这算什么呢?非快点编出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可!专家们深深为姜椿芳的精神所感动,季羡林说,“他总是讲大百科,反复论证,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唯恐顽石不点头……讲话内容似乎已经照相制版,刻印在他的脑海里。”朱光潜说,“这个人头脑清楚得令人吃惊,他把大百科讲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古今中外,人名书名……说得清清楚楚。他那种执著坚韧的精神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其他人。”
专家担任大百科编委后,于是,为送聘书,姜椿芳又再一次登门拜访。旁人劝他,你年纪老了,身体又不好,聘书还是让副社长、副总编辑去送吧。你不必去了c但姜椿芳坚持要自己一家一家的送。他送聘书有一定的程式,先鞠一躬,然后恭恭敬敬双手把聘书送上。那天到季羡林家,刚巧季羡林外出,夫人出来接待。他也是这样向季夫人鞠了一躬,季夫人慌忙退在一边,连说:“你太客气了!”他双手捧着聘书交给季夫人后,再三叮嘱说:“你等会也要代表我,这样把聘书交给季先生。”
他又到物理学家王竹溪的家里。王竹溪已病故,王师母万万没有想到大百科还会送聘书来,而且是姜椿芳亲自送来,她流下了眼泪,姜椿芳也含着眼泪恭恭敬敬地把聘书送上,并且说:“我们不会忘记王先生对大百科的贡献,我们永远感谢他。”还详细地询问王师母一家的生活情况,表示有什么困难,大百科—定帮助解决。
在北京,姜椿芳借了一部汽车,还可以以车代步,而在上海,到复旦,到同济,千里迢迢的,因为患青光眼,视力不济,只能请人搀扶着,乘公交车,再两条腿走路。到同济给李国豪送聘书,是姜椿芳的大弟子姚以恩陪同的,他亲眼看到,姜椿芳出了个洋相,因为看不清室内有无茶几,竟把别人敬给他的茶不小心“丢”到了地上。
三顾茅庐
大百科需要有一流的专家,也需要有真才实学的编辑。姜椿芳为挖掘人才,费尽心计,只要听到哪里有合适的优秀人才’不管他头上顶的是什么帽子,只要是冤假错案,即使远在天边,他也要派人千里迢迢的把他请来,为他落实***策。有一天,接到一个求职者的电话,自报姓名,叫周志成。姜椿芳听说过这个名字,知道他原是科技普及出版社的创力、人,1957年不幸被打成右派,以后就被押送到***农场劳动改造,至今足足22年。周志成在听到右派改正消息后,匆匆回到北京要求回原单位工作,却遭到拒绝。他心灰意冷,准备回***去。听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刚成立,很需要人,就打一个电话试试。哪里想到姜椿芳一听到周志成的名字,就决定亲自出马,三顾茅庐。那天正下着大雪,天寒地冻的,他视力极差,怎么能让他一个人去呢?就由出版社的副社长***陪着同去。周志成住的是老工房5楼,没有电梯。姜椿芳由***搀着一级一级爬上去。早已上气不接下气,偏偏又是走错了,不是这个单元的,而是另一个单元的5楼。于是***又把他搀下来,干脆让他在楼下等着,***找对了,再一级一级的把他搀上去。本来应该是求职者登门拜访的,现在都颠倒过来,领导者亲自下来了,周志成激动得不得了。姜椿芳热情邀请他担任科技部的领导。周志成就干脆睡在办公室桌上,不分昼夜为大百科工作。后来,他是大百科出版社的副总编辑。
特别使我高兴的是在大百科遇到了我的三位师长:刘尊棋、刘雪苇和王元化。
刘尊棋是我***前工作的地下***报《联合晚报》社的社长,我还看到过他穿*********服的照片,据说在抗战时期,他是******队的发言人。***后他担任外文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但在“文化***”中,却—直被关在长沙监狱里。姜椿芳和***调查研究了他的问题,找到了可以证明他不是叛徒的证人,他们写材料给中央,终于使刘尊棋冤情大白,恢复了31年***龄。不过这样一来大百科也留不住他了,他马上被调去当英文《中国日报》的社长了。
刘雪苇,20世纪50年代他是华东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艺理论家,1954年胡风问题发生后,他就在人间消失了,我甚至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原来他这么多年一直在牢狱里度过的。
王元化,我的老师,他只去过胡风家里一次,却被打成胡风分子。在地下***时期,姜椿芳和他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后来在北京,姜椿芳陪着他9次上访申诉。他负责主编中国文学卷,书出版后,他就被调去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了。
也是抢救工程
姜椿芳向大家宣布,经过调查研究,他考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体规划是:1.按学科分卷出版,2.共75卷。3.十年完成。
大家议论纷纷,为什么不像外国大百科那样条目打散,按字母排列呢?分卷出版,常常一个条目,许多分卷里都必需有,岂非浪费纸张?姜椿芳的回答是:“因为按学科分卷出版快,‘***’这十年大学停办,中学闹***,我国人才的培养已经断档。而老一辈专家学者年事已高,随时有走的可能,必须尽快把他们腹中的学术财富通过大百科传给下一代,大百科也是抢救工程,必须要快!”
经过反复讨论,终于统一了思想,大家保证实现总编辑提出的这三点总体规划,并简称这三点为“三不变”。
到1986年,大百科已出版了天文、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民族、考古、航空航天、历史、地理等等30多卷,加上即将编辑出版的许多卷,快完成三分之二了。姜椿芳正在做着到1989年十年大功告成的美梦,哪里想到2月20日大百科总编委主任***派人送来一封信,请姜椿芳改任顾问,由梅益担任总编辑。因为***是全国负责意识形态的高官,当年大百科出版社成立时,姜椿芳特地邀请他担任总编委主任,由他来领导大百科的工作,现在就得听从他的指挥。顾问就顾问吧,他也没多大意见,反正他还是照常天天去出版社上班,各组发生什么问题了,他还是参与意见,予以解决,这又惹***亲自登门,告诉他:“编辑工作由梅益同志负责,你就不用管了'今后也不要去找编委了。”
百科全书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怎么能离开它呢?他如有所失,每天无所事事,不胜悲愤。尤其听到社里对“三不变”加以改变,除分卷出版已成定局外,为提高质量,改10年为15年完成。并认为75卷过多,许多卷,如戏剧电影可以合并为一卷,于是编辑删删改改,而电影卷编委陈荒煤又不同意了,说:“戏剧电影完全是两码事,不能合并。”于是又得改过来,编辑忙得晕头转向。
面对这种情况,姜椿芳也只能无可奈何,他终于郁郁成病,于1987年12月17日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