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时代来临
时下,无论是纽约、巴黎、东京或香港,一个新贵群落的规模已经令人无法忽视:他们如此不同――带着不同的肤色和面孔在世界各个角落出没,在不同文化、信仰和社会制度中长大;然而他们又如此相同――同样在北美或欧洲的名牌大学里接受昂贵的商学院、法学院或其他学科的教育,同样在跨国公司中工作,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在他们身上。语言国界、种族、信仰通通不是障碍,他们已经融入 了一个崭新的超越“国家”概念的国际体系中。他们被学者们称为“国际人”。
有人说“国际人”像蝙蝠,非鸟非兽。他们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一种中西合璧的国际化的状态。
“如今,在中国的大都市里,我们经常能够看见一些完全融入了中国系统的西方人。他们对我们的饮食起居、伦理道德、经济活动甚至交通系统一点也不陌生,打起交道来得心应手。”王辉耀在书中写道,而他自己正是这样一个“国际”人。
一个穿越时空的“国际人”
在新华商圈里,王辉耀被公认是“国际化”潮流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被媒体称作“21世纪国际化通才的典范”。
在他身上有着很多耀眼的地方:2002年,被评为首届“中国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他曾经为三峡工程融到第一笔资金;他曾经当过加拿大的外交官;他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是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北京华商会招商协会理事长。
所有的时尚他已经赶上甚至超前10年、20年就领略到了:如今炙手可热的MBA,他早20年就在加拿大读了;如今流行海归创业,他早10年就回国在北京创业;***府官员、跨国公司经理人、外交官,这些在很多人眼里可望不可及的角色,他扮演着,而又放弃着,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他的生存艺术用一句诗来概括:天空没有翅膀的影子,而我已飞过。
王辉耀每天运用得最多的是电脑。他的笔记本电脑换了几台了,一直是最新的款式,稳重贵气,就像很多国际人的气质。每天他在网上的时间很多,上网看新闻、查资料,还有处理邮件,每天都要处理几十封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
除了电脑,他的手机使用频率也很高,接进打出,总在为中国的通讯事业默默地做着贡献。当然他也经常换手机,式样未必是最流行的,因为他不是片面追求时尚的机型,而是为了有更方便的功能和更好的通话效果。坐在他旁边听他接电话,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电话他也许使用的是英文,下一个电话他张口就是日文。据不完全统计,他每天运用中文和外语的机会几乎是一半对一半。大学本科上的是外语学院,后来在加拿大和日本都呆过,王辉耀对于英文和日文的使用程度,已经到了下意识的状态了,完全不要刻意地去转换,甚至连思维转动的时候,也许都是用的这两种语言。只是在旁边听的人,非得有急智,能够迅速转换“频道”,来接受他这变化莫测的信息。
网络和通讯让世界成了地球村,王辉耀说:“通过这两个工具,就感觉远隔重洋的人近在眼前。”
除此之外,缩短空间距离的还有一样工具――飞机。他每年要去四五趟加拿大,去两趟欧洲,去香港更是不计其数,几乎每天都在转换场景。王辉耀最多的一次是一周坐了六趟飞机,“转战”三四个国家,有时早晨醒来一时都想不起自己是在哪个国家。
留学生尽量不要去洗盘子
王辉耀中学毕业后,便和他的同龄人一同被下放到了农村。在那里,他住过茅屋,离那所茅屋不远的地方就是猪圈。晴天还好说,如果是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老鼠、蟑螂是茅屋的“常客”,他经历过无数与鼠共眠的日子,甚至有一天,当王辉耀回家的时候发现,他的被褥已经被老鼠咬得稀烂。他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往事:“那时,日子非常苦,一天干下来不到两毛钱,还吃不饱,住的是类似猪圈的房子,冬天冻得喝辣椒水来取暖。精神上既压抑又痛苦。”
为了将来能推荐上大学,他白天埋头苦干,晚上借着光线微弱的煤油灯苦读。
1977年10月12日,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王辉耀报了名,此后便开始紧张的复习。第二年3月,王辉耀怀揣着录取通知书,踏上了列车。
大学毕业之后,王辉耀希望到外交部工作,但是当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外交部在广东只招收广东籍的学生,必须会说地道的广东话。
去不了外交部,王辉耀转而考虑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对外发展的机遇,于是他填写了对外经贸部的志愿,这次他如愿以偿。
1984年,正当他在经贸部的发展令人瞩目时,王辉耀却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于是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升华。当国内尚不知MBA为何物时,他抓住了一个自费留学机会持全额奖学金赴加拿大攻读MBA,成为第一批赴加拿大读MBA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之一。
“那段日子对我的磨练是非常大的,我在不断反思,为什么人与人会有巨大的不同。如果你没有那个理想或者放弃了追求,那就可能没有任何机会,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面,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
在国外,王辉耀从来不会像其他人那样为了补给生活去随意找工作。他告诫所有留学生,尽量不要去洗盘子,而要去干那些能写上简历的工作,哪怕报酬很低,但经历就是财富。王辉耀在读MBA和博士研究生的暑假期间,尽量找机会去公司实习,他先后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从事项目融资工作,后又去日本为日本的大公司做咨询和培训。这都为他日后去跨国公司工作积累了稳操胜券的资本。
1988年,他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加拿大最大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一年内这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奇迹般地从助理经理到经理,再从经理晋升为该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董事经理。那时他还不到30岁,是该公司的第一位华人高级主管,开创了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大型国际跨国公司担当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先河。
人生就是一个突围过程
1990年,也就是到加拿大仅仅6年之后,有了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王辉耀又开始了他人生的飞跃,他在数百人中竞选加拿大外交官成功,被加拿大魁北克***府派往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任其驻香港领事馆负责香港及中国大陆事务的首席经济商务参赞!这件事在加拿大华人圈引起轰动,王辉耀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全世界出任国外***府高级外交官第一人。而且在他任职期内,加拿大魁北克企业对香港的贸易额增长了一倍,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增长了两倍。
1993年卸任后,王辉耀回到祖国创业,又开始了他人生新的长征。首先,他应邀担任了全世界最大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之一Agra-AMEC国际公司负责亚太地区业务的副总裁。在90年代初当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掌门人的,多是来自欧美的人士和港澳台华人,他是为数极少的内地出生的而又执掌大型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中国人之一。
随后,王辉耀又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成为回国留学生中最早下海创业者之一。他创建的亚加国际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与国际上的合作伙伴一道,为中国诸多的项目引进外资,包括引进国外***府数千万美元的赠款,参与了几十亿美元、50多个在华的大中型项目,并出任过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1994年,他陪同加拿大***克雷蒂安首次访华,说服加拿大***府支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包括顶着美国的压力引进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外资。紧接着,西方七大工业国对三峡的资金封锁不攻自破,王辉耀促使加拿大***府成了支持三峡工程的带头羊,随后,西方各国针对三峡工程的巨额资金纷至沓来。
1995年王辉耀在加拿大参与接待***访加,又在全世界最大的三峡项目上签订了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合同,这也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项目管理合同。在中国企业领袖和精英的论坛上,经常能听到他关于中国企业发展和国际化的见解。10年下来,王辉耀回国创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2年,被评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他作为海归创业的生涯得到了认可。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总是一个不断突围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王辉耀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辉耀:一个“国际人”的成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