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妣”是现代汉语中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语词。目前各部字典、辞书或者依据不同的材料,或者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对“考妣”一词的释义或者含混不清,或者各持己见,各种释义都不尽如人意,这样就导致人们对“考妣”一词的错用和滥用,更有甚者,有些权威性的辞书让人们对“考妣”的认识积是成非。本文主要通过综述各部辞书对“考妣”的释义,并结合各种文献例证,考证“考妣”的本义和词义的发展。
关键词:考 妣 考妣 古语词
目前各部词典对“考妣”的释义,概括之可以分为三类:“已故的父母”“父母”“健在或已故的父母”。在考证各家观点之前,我们先对“考妣”一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从形式上看,它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双音节词。从内容来看,它是由“考”“妣”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所以它的意义应该是“考”“妣”两个语素义的综合。“考”和“妣”是古人称谓中十分常见、用法特殊、而现代语言中已不再使用的一组称谓词。我们可以从“考”“妣”的来源说起。
一、“考”和“妣”的词义
“考”和“妣”是我国先民很早就已使用的一组称谓词。“考”常见于周代金文,“妣”常见于殷代卜辞。《尚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礼记·典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这里“考”“妣”混言之意义相同,析言之则不同。这也是后人对“考妣”一词争论的原因,都没有看到词义的发展变化。
首先,“考”“妣”在上古是一对亲属称谓词,分别表示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如:《尚书》曰“大伤其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予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诗》曰:“聿嫔日京”;《周礼》有“九嫔”之官。这里的“考”“妣”“嫔”都分别指“父、母、妻”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亦说:“考妣者,父母之异称。《曲礼》虽云存殁异号,若通言之,则生存亦称考妣,终殁亦称父母。”(袁庭栋,2007)
其次,“考”“妣”由于在古代经常用于悼文、墓志、碑传和祖庙的牌位等语用环境中,如“显考”“显妣”“先考”“先妣”等等。所以自秦以来,父母在世时,一般都不以“考妣”相称,“考妣”只用于死后之称。也就是说,“考”“妣”分别由“父”“母”的词义引申为“死去的父亲”“死去的母亲”。例如:屈原在《离骚》中称“朕皇考曰伯庸”,《诗·周颂·雏》有“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最后,“考”“妣”由“死去的父亲”“死去的母亲”又引申为“死去的祖父、曾祖父”“死去的祖母、曾祖母”。《诗》:“似续妣祖”“熏畀祖妣”;《易》:“过其祖”“遇其妣”;《左传·昭公十年》:“邑姜,晋之妣也”,平公之去邑姜盖二十世矣。
二、“考妣”的词义
“考妣”一词根据它的两个语素“考”和“妣”的发展,也有三个意义:
1.指父母。例如:
“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尚书·舜典》)
“考妣延年。”(《苍颉篇》)
“及卒,三县吏民为义举哀,若丧考妣。”(《后汉书》)
臣妾号咷,若丧考妣。”(《三国志·蜀志》)
“我高祖武皇帝(萧衍)灵圣聪明,光宅天下,劬劳兆庶,亭育万民,如我考妣,五十所载。”(《梁书》)
2.指已故的父母。例如:
“荐考妣于适寝之所祭:春荐韭卵,夏荐麦鱼,秋荐黍豚,冬荐稻雁。”(《蔡中郎集》)
“考妣痛以惨兮离乖,神柩集而移兮增哀。”(《蔡中郎集》)
3.引申指祖先。例如:
“非命士止祭於堂上,只祭考妣。”(《朱子语类》)
“祖先考妣相聚以葬,使之依慕而不忍舍此民德之本也。”(《大学衍义补》)
三、目前各类权威词典对“考妣”的解释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解释为:“考妣,父母。《尚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这种解释比较简洁准确,但对词义的发展说明不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妣(死去的)母亲。先~/考~;考(死去的)父亲:先~/~妣;考妣(死去的)父亲和母亲:如丧~(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和着急)。”《现汉》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型的现代汉语词典,这里的解释有些含糊不清,把“考妣”的两个义项合为一项,还用一个例证来说明,难免会让人产生质疑甚至误解。基于《现汉》的权威性,这种错误的普及往往会积是成非,我们不得不谨慎对待。其他一些词典的解释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有的甚至前后词条自相矛盾。例如《古汉语词典》在“考”的“死去的父亲”的义项和在“妣”的“死去的母亲”的义项中,用的都是《尚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这个例子。这就前后矛盾,让人产生疑惑了。
综上所述,“考妣”最初是“父母”之称,本来无论生死均可用,例如《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就像我们比较熟悉的父母死后仍可称为父母一样,如“先父弃我”“慈母见背”之类用法。“如丧考妣”“先考”“先妣”之类用的都是“考妣”的“父母”之义。后来因为“考妣”在古代经常用于悼文、墓志、碑传和祖庙的牌位等语用环境中,词义渐渐缩小至“死去的父母”。自秦以来,父母在世时,一般都不以“考妣”相称,只用于死后的父母的称谓。例如:《礼记·典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而且“考妣”在整个古代,不仅用以称呼父母,而且也用以称呼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这里词义的发展没有明显的时间跨度,我们知道了“考妣”的这种发展变化后,就可以辨别它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具体涵义了。
参考文献:
[1]袁庭栋.古人称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2]四库全书[DB].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版),1988.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刘翠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