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功能挺齐全,小游戏也很多,其中一款叫“打小猫”的小游戏我很喜欢:可以把手写笔当棍子“敲打”小猫的四肢,轻轻一打,小猫会“喵”的一声躲避;使劲一打,小猫“喵”的一声惨叫腿断了,一瘸一拐地逃跑。
在这款小游戏里,你随时都可以把手写笔当成“棍子”,将小猫折磨一番——好玩,但应该算是一款有点“变态”的暴力小游戏。工作累了烦了的时候,我会打打小猫出出气,开心一下,感觉挺好。
一天,我在看电视,女儿过来烦我,跟我争台。我要看战争片,她非要看动画片。为了支走女儿,我把手机递给她,说:“手机里有小游戏,你玩玩吧。”
我把“打小猫”游戏给女儿调出来,让她自己玩。女儿一玩这个游戏就被迷住了,不过女儿玩得更有“创意”:她不是用手写笔当棍子,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手指头当棍子,不停地戳小猫,弹小猫,把小猫折腾得喵喵乱叫,她则开心不已。
女儿不再跟我抢电视,渐渐地“打小猫”打上了瘾,我们父女俩各得其所,互不干扰。我十分庆幸手机里的游戏还兼有哄孩子的功能。
又有一天,朋友约我出去吃饭,可妻子还没下班,只有女儿自己在家,我就跟女儿说:“爸爸要出去,你自己在家里等妈妈下班好不好?”
女儿不同意:“我不自己在家里等妈妈下班,我要和爸爸一起出去玩。”
到饭店里吃饭,我不愿意带着女儿去,因为要照顾她,不尽兴。再说了,带孩子就如做“奶爸”一样,在朋友面前会很没面子。
想个什么办法让女儿在家里安心等她妈妈呢?有了!我掏出手机,把“打小猫”游戏调出来,递给女儿说:“爸爸把手机留给你‘打小猫’,你一边打一边等妈妈好不好?”
一听又可以“打小猫”,女儿乐了:“行,爸爸你出去玩吧。”你看,“打小猫”游戏还兼有保姆功能。女儿接过手机,兴致勃勃地“欺负”小猫去了。
没想到,突然有一天,女儿来了一出现实版的“打小猫”。那天我带女儿在小区里溜达。女儿突然喊:“爸爸,看!小猫!”
我朝着女儿手指的方向一看,是邻居张姐抱着家养的小猫也在遛弯儿。我说:“啊,小猫好可爱啊……”可我还没说完,女儿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张姐还以为我女儿是要过来逗小猫玩呢,于是弯腰把小猫放低些让女儿看。没承想,女儿根本不是逗小猫玩的,而是来“打小猫”的。只见女儿抬手照准小猫的脑袋就是一拳头,打得小猫又疼又惊,一下子从张姐怀里挣脱逃开了……
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举动,我惊呆了,张姐气坏了,冲我女儿喊:“你这孩子,阿姨本来想让你和小猫玩儿的,你咋举拳头就打?把小猫打傻了咋办?”
我连忙向张姐道歉,并指责女儿不懂事,胡闹。
女儿似乎没听见我和张姐的话,弯腰拾起一块小石头,冲着小猫追了过去。老天,用拳头打还不过瘾,还要用石头砸,这不是想要了小猫的命嘛!
张姐心疼自己的小猫,急忙把我女儿手里的石头夺了下来,一边去追自己的猫,一边十分不解地嘟囔:“这孩子,犯什么病了!”
我也很生气,拉住女儿责怪道:“你要干什么?疯了你!”
“打小猫!我要打小猫……”女儿拼命挣扎,想挣脱我去追小猫。可人家张姐家养的猫可不是手机屏幕上的“虚拟猫”,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猫”呀!女儿把“现实猫”和“虚拟猫”混在了一起,以为凡是“小猫”都可以随便打。
女儿挣扎了半天没能挣脱,张姐也重新抱起小猫离开了。女儿有点儿气急败坏,嚷嚷着还要打小猫。
为了安抚女儿,我赶紧掏出手机,调出“打小猫”游戏,对女儿说:“小猫在这儿,小猫藏在我手机里了。”
我的意思是让女儿玩手机里的游戏,可万没想到,女儿一阵哭闹后似乎完全失去了理智,把手机里的“虚拟猫”当成了“现实猫”,又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啪”的一声砸在手机屏幕上的猫身上……
结果可想而知,好好的手机被女儿用石头把屏幕砸坏了。小猫被砸“没”了,女儿也终于平静了,我却懊悔无比。早知如此,应该早点删掉手机里这款游戏。
年幼的孩子往往分不太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所以很容易把“打小猫”之类的虚拟游戏变成现实行动。基于此,我认为做家长的最好不要让孩子接触类似的游戏,以免孩子“施暴”成瘾,在现实生活中惹出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