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汇”的繁体形式较常见的有两种写法,即“”和“”,那么“汇报”的繁体形式是“”还是“”呢?又为什么这样写呢?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对“汇”字进行探源,了解简化字“汇”的历史渊源,从而解答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汇 探源 汇报
一、“汇”字释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汇”字读音为“huì”,被分为两类进行解释:
汇1(、②③、):①汇合:百川所~,~成巨流。②聚集;聚合:~报,~印成书。③聚集而成的东西:词~,总~。
汇2(、):①通过邮局、银行等把甲地款项划拨到乙地:电~、~款、~给他一笔路费。②指外汇:换~,创~
在其他各类词典字典中,“汇”字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解释:
①河流会合在一起:~注、~合。
②由甲地把款项寄到地:~寄、~款、~兑、~率。
③聚合,以类相聚:字~、词~、~报。
④综合,合并:~总、~编。
由上可知,由“汇”字构成的词组主要是名词和动词,其中“汇报”为动词,“汇报”的“汇”义为“聚合”。
二、“”“”字考
“汇”的繁体字较常用的有两种:“”和“”。但也有不少人写作“”,该字与“”是异体字,音同义同,可通用,而“”则与这两个字有所区别。笔者根据“汇”的繁体形式考据其来源和发展演变。
(一)“”字考
《广雅・释诂一》:“,大也。”
许慎《说文解字》:“(),器也,从匚淮,胡罪切。”
即“”的意思是“一种叫的盛器”。
《宋本广韵》中“”有两种读音和解释,即“名,苦淮切”;“回也,胡罪切”。
《洪武正韵》中“”解释为“水回合也,《》:彭蠡。”
《康熙字典》:“,《唐》胡罪切,《集》《》切,《正》乎罪切,回上。《文》器也,从匚,淮。一曰回也。《・禹》彭蠡。《前・地理志》古曰:,也。言浪之水入江,又而彭蠡也。又《唐》苦淮切《集》枯切,音。同。又《集》《》《正》胡切,音。同。”
《康熙字典》汇集了诸家之说,罗列“”的各种读音,并释“”为“器名、回”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器也。有器名也。《禹》曰:‘彭蠡。’又曰:‘北于。’者,回也。此之一。依莫之例,此亦可《禹》而之曰回也。今按:之言也。大外必有陂之。如器之物。古人淮水曰:淮,也。从淮,亦也。《》彭蠡。有受水之彭蠡。非水回而成也。北江,水合江,又合彭蠡北江也。从匚淮。胡罪切。”
段玉裁释“”有3个义项:
①一种盛器的名称;②河流相互会合;③回旋,曲折环绕。
以上3个义项加上《广雅》“大”的义项以及《广韵》“泽名”的义项,可作为“”在各古籍中释义的概括。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王力古汉语字典》均将“”解释为“河流相会合”。
关于“”的本义,学术界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古代一种方形的容器”,也有学者认为是“河流相会合”,笔者认为其本义为后者。
从字形上看,“”小篆为“”,小篆的字形为“匚”,像个方形的盛器,《说文・匚部》:“匚,受物之器”,其意思即容器;字形里面是一个“淮”字,表示该字的读音,《尔雅・释水》:“江、河、淮、四,四者,原注海者也。”《说文・水部》:“淮,水。出南平氏桐柏大山,南入海。”即其意思为大河,淮河。据此若“淮”出现早于“”,我们则可说“”的字形像是把淮河装在一个容器里,即,将“众水会集在一起”。若“”早于“淮”则另当别论了。
且看“淮”,其甲骨文为,金文为,小篆为。
甲骨文以一条曲线表示河流,金文和小篆在曲线两侧增添了浪花;隹表读音,其本义为短尾鸟,因此该字表示淮河两岸鸟多,本义即淮河。
然而,若“”出现先于“淮”,则可解释为一个可放水和鸟的大容器。
究竟是哪个词先出现呢?
根据资料考证,首先,“淮”在《尚书》《诗经》《楚辞》等上古文献中出现频繁,而“”则较少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记载即《尚书》,然而《尚书》很多部分的编写年代尚有争议;其次,根据目前资料,有发现“淮”的甲骨文和金文形式,“”则只发现小篆形式;最后,《尔雅》收录“淮”,未收录“”,后来的《广雅》收录“”,释为大。
因此,笔者认为“淮”字出现的年代当早于“”字。
《书・禹贡》:“彭蠡。”“彭蠡”即如今的“鄱阳湖”,此处的“”当解释为“众水会集”。《夏书》:“北,于。”此处“”当为“河流的名称”。由此可知,其本义当与水有关。
笔者并没有发现将“”解释为“器名”的文献资料,又《宋本广韵》《洪武正韵》《中华字海》及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字均无“器名”之释义,而是将其释义为“回”以及“河流会合”。
因此,根据字形以及相关资料,可推断“”本义当为“河流会合成湖海”,即以上的第二个义项――“河流相互会合”。
,字形的“匚”,即容器,像是包围着里面的“淮”,因此可引申出第3个义项的“环绕”义,而物品是聚放在“匚”中的,因此后来也引申为“聚集、聚合”义。
另外,“”还有一个引申义,即“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如:
(1)子可以由去,棉棉不能不自己去。(清・《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二)“”字考
《尔雅・释兽》:“,毛刺。”
《说文解字》并没有收“”字,而是收其异体字“()”,释为:“, 似豪者。从?,省。于切。”即“”指一种类似豪猪的动物。
《宋本广韵》收录“”:“也,文作,也,似豪而小。《雅》曰:,毛刺是也。”《广韵》集合了《说文》和《尔雅》的释义。
《洪武正韵》:“,也茂也,又名,同。《雅》:,毛刺。”与各书所述类同。
《康熙字典》释“”:“《唐》《集》《》于切。音胃。《文》本作,,似豪也。《》:也。似豪而小。《雅・》:,毛刺。:同,今如鼠。疏:也。其毛如。又《玉篇》:也。《易・泰卦》:拔毛茹,以其,征吉。又同。《文》:,草木孛之貌。《篇》:今文作。《玉篇》:一作。《集》一作。”
《康熙字典》集合了以上各类释义,“”读作“wèi”,意思是:
①一种类似豪猪的动物,即刺猬;②同类;③繁密。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字各本。今。也字依《韵》。曰:,毛刺。其字俗作,作猬。《周易》:拔茅茹以其。云:勤也。以之借也。王弼云:也。以之借也。似豪而小。从?。而小二字依《韵》。有毛刺似豪。故从?也。上文云:文?。此正从文。省。于切。十五部。”
段注除了与《康熙字典》相同的3个义项外,还释“”为“谓”“会”的假借。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为4个义项:
①同类;
杨雄《太玄赋》:“物继其”;《周易・泰》“拔茅茹,以其。”
②繁密;
《汉书・叙传》:“柯叶而灵茂。”
③汇集,聚集;
《新唐书・儒学传序》:“博群书至六万卷,经籍大备。”
以上3个义项的读音皆为“huì”。
④通“猬,一种带刺的小动物。读作“wèi”。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的释义相对全面。
“”的小篆为“”,段注释“”俗作“”,其小篆为“”,两者从字形上看,皆像动物,其本义为“, 似豪者”,即以上第四个义项,后引申为“同类、繁密、聚集”等义。
(三)“”与“”的发展
“”主要有7条释义:①一种盛器的名称;②河流相互会合;③回旋,曲折环绕;④大;⑤泽名(《广韵》)。
后又引申出“聚集,汇集”“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的义项。
“”主要有7条释义:①同类;②繁密;③汇集,聚集;④通“猬”,一种带刺的小动物。
“”可释为众水会合,“”释为类聚以及综合聚集等义,两者皆有“合”的意义,即两者有相同的引申义: “聚集、汇集”。所以,有时“”也写作“”,两者相互通用,具体相通用的年代尚有待考证,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与“”在清代相互通用的情况较普遍。如:
(2)在日夫子自,亦一代文之。(清・魏源《国朝古文类抄叙》)
(3)以支那摸其者,洞宗所七期大悟是也。(《大正藏》第82卷“健康普”)
例(3)选自“健康普”,乃日本僧人面山瑞芳等编,根据资料考证,面山瑞芳活跃于清康熙年间,常住永福庵(位于上海),因此其语言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
以上两例的“”即“”字,两者通用。
(4)及一年期, 目。(《清典事例?部?》)
此例将“”写成了“”,“”与“”相混用。
后来常出现不是 “聚集、汇集”义项而相混用的例子。如:
(5)山台昨一天共有九兄弟,托兄弟立刻替他十子去。(《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通过几个义项的比较和上文的考证可知,“”与“”在最初音义皆不相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随着引申义的发展演变,“”和“”有一个相同的引申义:“聚集、汇集”,后来 “”和“”便常相互通用乃至混用。
三、“汇”字考
据目前的考证,“汇”的简化字字形在近代之前的书籍中均没有出现,“汇”的简化字字形产生于近现代社会,且1956年的《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将“”与“”共同简化为“汇”收录。
(一)简化字“汇”的产生
“”有一个义项为“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这个义项和银行业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化字“汇”的出现和银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考证,简化字“汇”出现在近现代社会。在近现代社会,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汇款、汇票之类的业务也随之发展。银行业对“汇”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其中“”的一个较常用的异体字“”使用频繁,后来为了简便,银行界把“”右旁的中间部分省掉,直接写“汇”,于是,简化字“汇”在银行界产生了。
(二)“汇”与“”“”
由上文可知,“”与“”在后来总是通用,乃至混用。因此,后来便有不同版本的正式简化字方案将“”“”共同简化为“汇”,以便书写。
四、“汇报”的繁体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及《应用汉语词典》将“汇报”解释为“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报告”的意思,其中“汇”字可释为“聚集、聚合”。而“”与“”皆有“聚集、聚合”之义,那么“汇报”的繁体形式是“”还是“”?笔者从“”“”的词性角度出发进行考察。
(一)“”字词性考察
“”主要有6条释义:①一种盛器的名称;②河流相互会合;③回旋,曲折环绕;④泽名;⑤聚集,汇集;⑥把款项从甲地划到乙地。
以上义项除了第一个义项“盛器”和第4个义项“泽名”外,其余义项皆是动词性的。
“”在许多用例中作动词性语素。如:
(6)既回安使命,因遍蜀人以枸入江之路。(晋・《华阳国志》卷四)
(7)如水,流是仁;流江河,池沼,便是。(宋・《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
(8)石山枕彭蠡口,两对峙山陡。合江湖在此间,蛟螭日向山根走。(明・张养重《石钟山逢谈长益》)
(9)湘潭居交 、广、江 、湖间,商贾集,而江西人尤多。(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
(10)抵曲蹙,流雷解,前者汩越,後者迫隘,乃下之水。(唐・柳宗元・《晋问》)
“流”指水流会合。
以上“”皆作动词,由“”构成的词语也主要是动词性词语,也有些名词性词语,如“票”“”等,但“”的词组主要还是动词性的。
由此可知,“”主要用作动词,除了“”的名词性义项,其他 “”的词组也主要是动词性的,因此“”也主要作动词性语素。
(二)“”字词性考察
“”主要有4个义项:①同类;②繁密;③汇集,聚集;④通“猬”,一种带刺的小动物。
以上义项中只有“”和“”相同的义项③是动词性的,义项②是形容词性的,其余两项皆是名词性的,而由“”构成的词语主要是名词性词语。如:
(11)他亦未作安者,《水注》亦倒耳。(晋・《华阳国志》校补***注卷三)
(12)品其自然兮,非化工之能一。(宋・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上官君墓志铭》)
此例中“品”意思是“事物的品种类别”。
(13)直得四方交泰。昭。曰。不也。(《智觉普明国师语录》卷一)
此处“”的意思是“万物、万类。”
(14)凡次文之,各以聚;不一,又以分。(南朝・梁・《〈文〉序》)
此处“聚”意思是“分类汇集”,即按类分好,“”在此亦有“类”的名词性含义。
以上例子中“”字的意思主要是义项①和义项③,因此“”构成的词语也都属于名词性词语。
此外还有“字”“”“”(条目的类别)等词也属于名词性词语,此处“”皆有类聚的意义,当属名词。
“”的词组主要是名词性的,而“”字作动词时表示“聚集、汇集”等义,如 “本部”“齐人员”等。在“”与“”相混用的例子中,“”也作动词,如“银子”“”等。
然而,除去相混用的无规律词语,“”只有在与“”表相同义项的条件下才做动词。
由此可知,虽然“”有时可作动词,也有和“”相混用构成动词性词语的现象,但是“”的词组主要还是名词性的。
(三)“”而非“”
“汇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为“综合材料向上级报告,也指综合材料向群众报告”,由此可知,“汇报”属于动词。
根据上文的考察,排除占少数的以及“”与“”相混用的特例,“”的词组主要是动词性的,“”的词组主要是名词性的,由此可得出结论:动词“汇报”正确的繁体形式应为“”,而非“”。
五、结语
本文对“汇”字进行探源,从其繁体形式“”“”二字出发,考察这两个繁体字的释义与发展,发现两者由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因一个相同引申义项而相互通用,以至后来相混用。再考察简化字“汇”产生于近现代社会,且首先产生于银行界,后来不同版本的正式的简化字方案将“”“”二字共同简化为“汇”。
在了解“汇”字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词组和“”词组的词性,得出“汇报”的繁体形式当为“”而非“”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李乐毅.简化字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张书岩,王铁琨.简化字溯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王平,臧克和.常用汉字字源手册[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Z].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2007.
[6]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7]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6.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1]北大语料库[EB/OL].http:///corpus.asp.
[12]汉典[EB/OL].http:///.
[13]韵典[EB/OL].http:///.
(余虹 浙江杭州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