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乡土,地缘的凝聚力往往大于其他社会因素。这是弱点,也是优势:在地缘观念下,人们更容易认同和接近,心灵也更容易公开,更易约束自己的私欲而达到相对的公正。
依照明清的科举制度,每隔三年,各省举人都要会集于京师,参加国家的选拔考试,此为“会试”。明永乐年间,在京师的缙绅为了便利同籍参加会试的士人旅居,设立了会馆。所谓“平时则以聚乡人,联乡谊。大比之年,则为乡中试子来京”。
会馆的模式后来逐渐发展,功能更趋多元,最终演变成为同籍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会馆有房屋,提供给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这种模式延续到清代更为兴盛,所谓“走通都,过大邑,见夫士商云集,或游官,或服贾,群然杂处其地,罔不设立会馆”。即使是在川、滇、黔等边陬地区也是如此。海外经商的华人,以及清末的中国留学生,甚至在海外也设有会馆。
当时的会馆并不仅仅是富有缙绅喝茶谈生意、联络情感的地方。明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嵇山会馆唐大士像》中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这是一种带有慈善性质的机构,帮助同籍的没有职业者找到糊口的工作(游有业),流落困顿者得以回乡(困有归)。
会馆一般是由同乡的仕商合建,配置有相应的慈善机构,举行各种慈善活动。这些慈善活动首先当然是助学。对于到京师或省城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有一定的经济资助,这是所谓的“应试卷资”。殷实的商贾在捐建会馆时,有时还会建立义塾、义学。这些举措都是鼓励同籍的贫寒子弟读书做官。其次是济贫,则是对于流落在外的贫困同乡施以援助。很多会馆在章程中都有规定,对于“有老病、废疾不能谋生者,有鳏寡孤独无所依者,有异乡不能归里者……令司月者核实,于公费中量力资助”。此外,遇到家乡发生严重灾荒,会馆常常会承担在当地筹办筹款赈灾的角色。第三是施医。寓居会馆的人,难免不测之虞,所以延医治病也是会馆的本分。比如,清代徽商在虞山建立的“存仁堂”,就是“为徽人寄栖医药之所”。最后是助丧。会馆都会设有寄柩所、义冢等慈善设施,或为同籍逝者暂时放置棺柩,以待“买棺成殓,安送归乡”;或在客居之地暂时就地瘗埋,以待异日迁葬。如清乾隆时期,徽商先后在苏州虎丘等处建置积功堂、积善堂,对病殁于苏州的同乡施以棺木,埋入义冢。此后正式创设徽郡会馆,更是设立专门的义冢。旧时,病殁于外地,尸骨不得还乡,是一件大事。所以,这种举措的意义非同一般。
概括说来,会馆慈善的举措,基本涵括了人生老病死的各个方面。可以想见,对于流落异地、举目无亲的人,会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会馆的经费完全是自筹的,与***府无涉。
经费的来源当然是同籍人的捐赠。由于会馆最早是为便利士人应试而设,受助者中如果金榜题名,踏入仕途,自然也乐于捐资以作回报。在会馆的功能扩大之后,商贾也纳入其中,即使是普通的商贾,往往也会略尽绵薄之力,集腋成裘,善款的来源也就更加多元、更加稳定了。
明末清初,会馆还制定章程,对于同乡中有能力者,规定了固定的资助金额。如当时设在北京的江西会馆,就按照京官、外官的官秩而规定捐赠的银两数目,对于科举及试职人员也有相应规定。这些款额都用作基金,供会馆从事慈善活动所用。
另外,同业会馆中还有按照行业抽提的规定。所有从事工商业买卖的商铺,每月的收入,依据不同的行业,按照某个固定的比例抽提,所谓“各就所业抽厘,以扩充善举”。比如上海徽宁思恭堂在同治年间“诸茶商助施衣食,复捐厘置产以裕经费”。会馆还会进行一些商业活动,使慈善经费增值,比如购置房产、田产,收取租息。
会馆的管理非常严格,管理机构的设置、经费的使用等,在会馆章程中都有严格的规定。会馆的管理人员(司事)是轮流担任的,时间不定,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一个月。会馆设有董事会,由敦厚、热心、有名望的同乡担任董事(司董),负责处理善事中一些重大的事项,同时也监督司事的工作。
在会馆的各种慈善活动中,受助者的资格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义冢的使用,除了规定分厝期限,对于棺木入厝及义冢掩葬,一律凭对牌照,载明死亡人氏姓名、性别、籍贯及登记簿号,以便查对。而重大的慈善活动强调须经过公议之后才能实行,即使是司董也不能徇私。会馆的收入开支都登记造册,做到透明管理,有的还要“刻碑勒石”,以明晰收支。普通工作人员的薪金也有严格的规定。
因此,会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同籍的官绅商民都乐意向会馆捐输。
会馆作为民间互助组织,其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各种慈善活动恤孤济贫,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所谓使“生者自有容身之地,死者得免暴露之悲”。尤其是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封建时期,会馆无疑是异乡同籍人士的栖身避难之所。
尽管会馆是地缘性的慈善组织,其慈善对象只限于同乡,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封建时代,民间机构发展到这种程度,已基本达到极限。作为***府官办慈善机构的有益补充,它的作用毋庸置疑。
会馆是中国古代民风的一种象征。古人重乡土,地缘的凝聚力往往大于其他社会因素。这是弱点,也是优势:在地缘观念下,人们更容易认同和接近,心灵也更容易公开,更易约束自己的私欲而达到相对的公正。因为在同一片乡土之下,人人都注视着你,或者你的后人。
会馆设立宗旨,大致来说是“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上报神佑,下行善举,以此来敦洽桑梓之情,帮助同籍人在异乡共同发展。以信仰为依托,以乡谊为纽带,以善举为载体,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所有社会事业的最佳组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