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汉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持续的时间最长,从它的序幕“五豆节”(腊月初五祭后稷)和尾声“元宵节”来看,几乎占去了农历腊月和正月的一大半,余波甚至延续到二月二。它的影响之大,是任何节日都不能比拟的,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世代传承中,它已经化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给自己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挂满了色彩缤纷的民族传统的花环。
欢度春节,老百姓依然叫做“过年”。在人们一年一度迎接新春的日子里,最讲究的是“吉祥”二字,最忌讳的是“不吉利”。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充分说明了吉祥的含意。这种浓烈的追求幸福美满的吉祥观念,是老百姓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愿望,而过年则是最为集中的反映过程。
扫舍守岁爬门坎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具给外搬,里外扫一遍。”关中叫“扫舍”,陕南叫“打阳尘”。扫舍之日,家家户户清扫尘土,整修房舍,人人洗澡净身,为的是“房、几、人净,消灾免病”。《灶王经》上说:“诸神上天庭,红尘宜净净,增福免灾星。”
大年三十要熬夜守岁,骆宾王《西京守岁》诗:“夜净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旧迎新,祈求来年有一个美好的日子。陕西蒲成一带,大年三十守夜,一家人要特意分吃冬藏的柿子,名曰“吃忍柿”。“忍柿”谐“忍事”,追求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相互忍让,和和睦睦地过日子。陕北米脂除夕夜锅里放吃的“照锅”,说是一年不缺吃;门外立刀立棒“照门”,说是邪恶不进。古人守岁一直要到“银烛未消窗送曙”的时候才宣告结束,近现代也是睡得越迟越好。
除了吃“团年饭”之外,除夕各地还有一些特异的习俗。比如兴干一带有“爬门坎”的习俗。“矮个要想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坎。”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矮个子娃娃,要从门坎底下爬过。爬过门坎后,小孩还要走向门外椿树,手摇椿树,边摇边喊:“椿树椿树你甭长,我长高了你再长。”据说这样来年就会长高许多。这显然是一种古老巫术的遗留。同有异趣的是浙江玉环岛一些乡间有“摇竹娘”的习俗,时间却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在元宵夜深人静时,避人耳目,在竹林中选一株去年拔高的健壮青竹,以双脚夹住,双手高举过头,扶着青竹摇动,口中念道:“摇竹娘,摇竹娘,你也长,我也长,去年是你长,今年是我长,明年你我一起长。”祈盼早日长大成人。
楹联喜帖开门炮
过年要写楹联、贴喜帖。神联中最典型的是写给灶君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关于喜帖那就更为醒目了:大门墙上贴“出门见喜”,住屋梁上贴“吉星高照”,燕子窝边贴“喜燕来朝”,箱柜上贴“黄金万两”,室内墙上贴“身卧福地”,牲口圈旁贴“六畜兴旺”。最普遍的是到处贴“福”字。有些地方还讲究“福”字要倒着贝占,意为“福到”。陕北民间传说贴“福”字的习俗起源于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姜太公的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败一家。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她也来讨封。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就封你为穷神吧。”老婆高兴地说:“封我穷神,叫我蹲到啥地方?”“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消息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产户门上都写“福”字,这样穷神就不敢进门,家业就不会败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迷信的观念消失了,但倒贴“福”字的习俗却一直相沿至今。
大年初一,新岁来临,家家产户放开门炮。过去放炮也有讲究,放小鞭炮谓“吉祥小炮”,大炮不能随便放,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方吉利”,放六枚叫“六六大顺”。南方有的地方取四放三,余下一枚,以讨新年有余之彩。头响炮放得越响越高越好,说明通顺、吉利。在杭州,拜岁之前,要将除夕封门时倚在门上的甘蔗置于厅上条桌两旁,因甘蔗节节甜,取“渐入佳境”之意。山西初一敬神,供奉物品一般干果、水果有五种,取意“五福临门”。讲究要献全猪、全羊、全鸡。所谓全猪,多由四个猪蹄,一个猪头,一条猪尾巴代表,全羊亦如是。但有些商号则真是整猪整羊。“羊”取意吉祥,“鸡”取意吉利。此外还有面花、枣山,寓意米面如山。
初一饮食各相异
初一的节日饮食,东西南北虽然各异,但意愿却都是相同的。北方多吃饺子、面条。饺子象征“元宝”,面条象征“长寿”,有长命富贵的含意。饺子中往往包上铜钱(硬币),或红枣、莲子,取意钱财两旺,早交好运,连年有余。相传谁家饺子吃得早,谁家的庄稼长得好;谁吃上包有物件的东西,表示谁的福分大。关中有的县区,还要请刚过门的新媳妇到各家吃饭,穿着花花绿绿衣裳的孩子,争着拉新媳妇到自己家里去吃饭,据说新媳妇会给人带来好运。南方则不同,初一早上,杭州人必取甜食,如糖莲子、糖年糕或甜汤团,意谓“一年甜到底”。但在金华也像北方一样吃面条,面条越长越好,讨年有长头,人能长寿之彩。
在北方其实也有地域差异,比如晋西北的五寨县,初一早上吃白面和红枣制作的枣篮,也有吃枣糕的,象征人寿春早,五谷丰登。在神木、府谷一带还有“打醋坛”的讲究。所谓“打醋坛”,就是把烧红的火炭放进醋里一激,用冒起的蒸气薰屋子。醋坛神据说是姜子牙的封号,统管天地三界鬼神,所有凶神恶煞,一闻见醋味都敬而远之。人们不仅过春节打,平时有个七灾八难的也打。其实醋确实有一定杀菌消毒作用,防治感冒有奇效,对于预防疾病清洁环境倒是不无好处。
言语年画求吉祥
过年不光食讲吉祥,连说话也有要求,要说吉利话,只有童言无忌。小孩要是打碎一个盘子或一个碗,大人赶快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在陕南紫阳,不小心谁的衣服烧着了,其他人赶快说“烧发!烧发!越烧越发(发财)!”接饮水叫“接银水”。守岁万一要早睡,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即挖金银窖)。一般各地人都不准说“坏”、“破”、“败”一类不吉祥的字眼。饺子煮烂了、破了,要说饺子“挣”了、“笑”了等等。
年节在民间宅院又是一次窗花剪纸、木版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的大展览。这些民间美术品也有吉祥的含意,其中的吉祥***像,往往通过某种物象的寓意、谐音或附加文字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或理想。比如剪一只喜鹊在梅树上鸣叫,文人称作“喜鹊闹梅”,老百姓则说是“喜上眉(梅)梢”;鱼儿嬉莲,叫“连(莲)年有余(鱼)”:将鹿、鹤、椿树剪子一个画面,表示“六(鹿)合(鹤)同春(椿)”,“六合”,指天地四方。有些装饰性的年画,也表达着人们对生命、人寿、圆满、吉祥等的渴望和追求,如“连(莲)生贵(桂)子”、“榴开百子”、“麒麟送子”,还有葫芦、金瓜、葡萄等等。***像加以文字说明的如凤翔木版年画中反映农耕生活的《男十忙》和《女十忙》。《男十忙》题诗曰:“人生天地间,庄稼最为先,开春先耕种,犁镂把地翻,芒种割麦子,老少往家搬,四季收成好,五谷丰登年。”在《女十忙》中题诗曰:“张公家住在西南,十个媳妇未曾闲,纺棉织布挣银钱,盖楼台,置庄田,荣华富贵万万年。”它反映了对男耕女织生活美好的追求心理和期盼。
吉祥观念是一种习俗,是一种道德风尚,是勤劳善良的人民群众追求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淡化了消失了,如果加以正面引导,可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少数民族的春节
中华民族除了共同欢度春节之外,众多少数民族还有着自己本民族的年节。比如藏族有“洛萨节”,它是藏民敢隆重的传统节日。初一,常常是年迈的长者先起床,到外边打来第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才叫醒全家。长辈向家人顺次逐个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要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
蒙古族尚白,白色是吉祥的象征,他们把自己的春节叫“查干萨日(白色的新年)”。年夜饭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一年富富有余。食品中有一种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成的大圃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远团圆,生活甜蜜幸福。相互拜年时要带一小包砖茶回来,意思是“带喜回家”。因为茶叶是牧民心目中的上等物品。
壮族初一起床特别早,妇女们首先在河边或井上“汲新水”,供当日食用,意为新水有活力,可给庄稼带来丰收,还可洗除腐旧,一年连顺。姑娘们则争先恐后地跑到泉边去喝一口新水,叫喝“伶俐水”,据说喝了这口新水,会变得聪明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