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打着“抗疲劳”“激发潜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素”等“功能”旗号的饮料纷纷登场,一大堆概念也随之扑向消费者。其中,名声最大的当数“红牛”。不过今年2月,有关人士披露,红牛饮料中咖啡因、苯甲酸铵、柠檬酸、柠檬酸钠等多种添加剂属于违法添加(编者注:红牛公司随后出面证实,上述添加剂均经过正规备案,从法律上并无违规),而苯甲酸钠和咖啡因的“共同”出现更可能合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其作用堪比。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红牛”变,是危言耸听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两种成分混合后可能变成安钠咖。***颁布的《管理办法》表明,安钠咖是一种兴奋型,临床上用于***中枢神经抑制以及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属于国家严格管制的。
其实,单纯看苯甲酸钠和咖啡因的分子式结构,两者反应虽然能够形成安钠咖,但这必须具有一定条件,比如需要加热、加入催化剂或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生置换产生新的化合物。如果仅仅是常温条件,苯甲酸钠属于稳定的盐类,二者混合一般只能产生混合物,而不是新物质。
国家食药监局日前也解释称,饮料中同时存在咖啡因和苯甲酸钠不可能产生安钠咖:“1份咖啡因加1份苯甲酸钠并不就是安钠咖,只有当这两种物质按照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配方和相关要求制成时才能称为安钠咖。”
所以,说红牛饮料中的成分会自动合成“”显然是危言耸听了。但功能性饮料的“功能”究竟如何呢?
困了、累了,真需要喝功能饮料?
功能饮料主要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3类。运动饮料能迅速补充人体因大量运动、劳动出汗所损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营养素饮料市面上比较多见的是氨基酸饮料和维生素饮料,有增强肌肉力量、补充维生素作用,比如“脉动”、“尖叫”等;还有就是以红牛为代表的提神健脑类的能量型饮品。
功能饮料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记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功效其实多依赖于咖啡因的作用。换言之,咖啡因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它让人从困顿中勃发,精力集中,不再瞌睡。但就长远而言,解乏的最佳选择是休息放松。一味借力功能饮料只会造成对功能饮料的依赖,甚至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据2008年美国宾州医药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者称,他们饮用功能饮料是为了熬夜学习和写论文。实验结果表明,一瓶340克的软饮料大约含有35毫克咖啡因,但某些功能饮料中咖啡因的含量则高达500毫克。年轻人喜欢这种立即可以提神见效的饮料,但往往忽视它含有的高咖啡因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如果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造成咖啡因中毒,会导致胃肠不适、心跳加快、神经紧张、焦躁失眠等症状。
一半的“功能”是炒作
功能饮料确实能起到抗疲劳、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某些商家打出的“强身健体”、“提高免***力”纯属炒作。以维生素饮料为例,B族维生素遇水后很容易失效,即使经过特殊处理,稳定性和有效性已经降低了一半,补充营养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添加到饮料中的维生素与食品中的维生素差别极大,属于不同的质量级别。
再比如当下正红的维生素C水溶饮料,是功能饮料中的新贵,受到很多白领的追捧。其实,这种饮料并不“高明”。一瓶该类饮料含有100毫克维生素C,价格4元多。但维生素C本身就易溶解于水,如果只追求营养,还不如就着白开水吃一片维生素C,这样只花几分钱。此外,在水溶维生素C类产品中,清新的柠檬酸口味受人喜爱,消费者常不自觉每天多喝几瓶。但是,人体每天对维生素C的需求仅为100毫克,过多的摄入将不会被人体所吸收,而致尿液维生素C呈阳性,有尿路结石之虞,不能不令人担忧。
别用功能饮料代替饮水
功能饮料不能替代水。身体健康且没有体力消耗的人,喝功能性饮料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一些运动饮料里含有的糖分和热量并不低,会起到抵消运动减肥的效果,而且对于不常运动的人,喝多了会损害心血管系统以及肾脏功能。
有的消费者并不在乎功能,单纯是因为此类饮料口味酸甜,比普通的矿泉水口感好、更解渴。可是,除了解渴之外,很有可能从饮料中吸收了一些身体不需要的成分,日积月累,势必对身体造成危害。很比如为了使果味饮料口味香甜、颜人,饮料中都会被加入一定量的人工合成色素、香精以及防腐剂。过量饮用这类果味饮品,容易导致色素大量沉着在儿童的消化道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干扰体内多种酶的功能,造成儿童食欲不振,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引发儿童身高体重不足、多动症等。此外,人工合成香精可能引起过敏症状,如鼻炎、神经性头痛和行为紊乱等,而防腐剂摄入过多对人体也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