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对联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字 对联 形式美 音韵美 蕴意美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字是最重要的载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汉字是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宝库的瑰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征,兼具象形、表音、表意功能,形声兼备,内涵丰富,传播久远。鲁迅先生曾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异彩纷呈。这些文学形式世界各国文字都能创造,只有对联是相对应汉字特点而存在的,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2]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就上下两联来讲一般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相调、左右对称,而意义要求相似、相连或相反。它非常注意用字造句,要求鲜明适当,
言简意深,精练蕴藉,是单音节、方块形的汉语独有的艺术形式。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一个个***存在的方块字,每个汉字都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对联特有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汉字集形音义于一身,而对联则正是运用字形结构、音韵平仄、字义虚实才能构成对仗工整、韵味无穷的名联佳作。对联的形式与内容都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关,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独特的构形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巧妙运用,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汉字音声和谐,声调多变,给对联增添了韵律和节奏感;汉字个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使得对联蕴藉深厚。对联的形制特点以及它的巧思妙对都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联选择了汉字,汉字成就了对联,对联的特征就是汉字特征的缩影。汉字的形音义共同决定了对联的美。
一.形式美
汉字的形就是汉字的外形结构,字的写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的形有古今之别(篆、隶、草、行、楷),繁简之分,但字形总体上来说基本呈***的方块形状,是典型的方块字。汉字的形,决定了对联的形式美。对联的所谓形,就是外表,就是上下联要大体一致,形成对称。汉字字形的大小和长宽比例都基本一致,保证了汉字与汉字之间能做到所占空间大小一致,容易使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而每个汉字的相互对立,又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同时,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相去悬殊。从笔画看,最少的只有一笔;笔画多的,可达四十余笔。从结构看,最简单是独体字;在合体字中,有些字是由六七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但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无论是手写还是刻写出来的汉字,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同的一个方块,在书写成联后,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左右对称;即使横向排列,也丝毫不影响与竖行排列相同的特点。横排竖排都能整齐相对,不枝不蔓,这是和汉字字形多是方块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汉字独特的造字法,也使对联具有形象美。汉字字形构造灵活多变,具有象形、偏旁部首和一字可以拆散为几个字等特点,它可以把偏旁、部首、笔画予以组合、分散、增加、减少和重组,形成“新”字。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可以创造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有在同一联当中由两个或多个偏旁、部首、笔画组成一个或几个汉字,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山石岩前古木枯;白水泉中日月明”等的;有在同一联中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偏旁、部首、笔画拆开分散,如“张弓长,骑奇马,单戈而战;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等的;有在同一联中以一个字为基点,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偏旁、部首或笔画形成一个新字,如“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等的;有以对联中一个或几个字为立足点,把其偏旁、部首、笔画加以削减形成对联,如“要加盐,谢神童抽身出讨;见了汤,吴学士倒口便吞”等的;有对同一联中的偏旁、部首、笔画进行重新组合,如“或在@中,拖出老袁还我;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棘作薪,析落劈开作四束;阊门造屋,移多补少成双间”等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二.音韵美
汉字的音,就是它的x音、读法。对联的音,就是上下联句子中汉字的读音,要符合句中平仄交替,上下联间平仄相对的要求,这样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才能使读者得到听觉美的享受。汉字单音节、多声调的音声特点,决定了对联的音韵美。
音节是听觉感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基本单位。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汉字和语素基本上是相对应的。这就使得用汉字作对联时,不仅在视觉上是字字相对,在听觉上也仍是一一相对,不管视觉、听觉都保持匀称相对的特点。而且,汉字中有大量的多音词、同音词,将这些用之于对联创作,大大增加了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手法。叠字联就是充分利用汉字字音特点的一个典范。它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同时还能利用同形汉字的不同音义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深化对联的主题。如西湖天下庭园的一幅著名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就抑扬起伏,清脆悦耳,显得生动活泼。利用同音汉字,也能加工润色对联,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双关效果。著名才子金圣叹在临终前与儿子诀别时所作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将自己心中的悲切怜爱、酸楚难忍表达得出神入化,这样的一语双关,字字玑珠,撼人心魄。
汉字是有声调的文字,同一音素,由于声调的不同,可以区分成不同的字词。汉字声调的巧用,可以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对联和律诗一样,都是要讲究节奏的,也即讲究平仄相对。所谓平仄,就是把汉字因发音高低、升降而形成的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讲究平仄就是讲究声调的平升曲降,抑扬顿挫。对联至少上下联偶位数的字音要平仄相对,上联末字音节要求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同时上下联要避免连续四字的声调相同,要平仄交替。一幅对联,如果平仄交替、对立做得好,就能够构成奏与旋律,造成声调的跌宕与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给人一种舒畅的享受。如眉山县三苏祠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和现在多用的春联“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读来音韵和谐,悦耳动听。由于讲究平仄,对联这种文学成了不歌而吟的无谱之曲,使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其韵味实是不亚于诗词。
三.蕴意美
汉字的义,就是汉字所表达的意思、内涵、涵义。汉字中,有些字是一字一义,但大部分字则是一字多义的,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表达着深厚的内涵。对联的所谓义,就是对联的句子,意思要通顺明确,上下联间意思连贯,内容相关,不能脱节,联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对联的形制短小,想要传达意义,就需要语言凝练。而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丰富的文字,为对联的意义表达提供了基本条件。只有汉字这种历史悠久,含义深厚,长于表意的文字,才能够帮助对联在有限的字数里传达最深远的意义,才能够帮助对联形成一种蕴意美。
汉字是表意文字,能够见字知义。见字知义这种直观效果使人们可以更快地理解语言,使人们简单观之就能理解深刻含义。这也给对联的表意传情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联运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时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它往往不会多做留意。对联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将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才能发挥作用。汉字传情达意的便捷性为对联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对联中的同旁联更是能迅速准确的表达意义,因为其同一偏旁代表着同一意义范畴,所以意义上的对偶以及特定意思的表达都能在视觉上找到感觉。上下联相对称,两组意义范畴、两种意趣合二为一,构成一种简明形象的意境。如“泪滴湘江流满海;瞪叹嚎啕哽咽喉”,上联均用三点水旁,渲染出泪水之多,有灌满江海之势;下联均用口旁,标示着嚎啕之烈,一直哭哑了嗓子,为对联意义的传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结语
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由汉字而产生的对联,具有形式美、音韵美和蕴意美,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文字的产物。整齐对仗、音韵协调、言简意深,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也是汉字文化的集中表现。可以说,汉字文化成就了对联艺术。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苍舒:《中国对联艺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李土生:《汉字与汉字文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5.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注 释
[1]《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4页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5页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阶段性成果。
汉字对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谐音双关 拆字 谜语 对联
欣赏汉语汉字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欣赏汉字“书法”的艺术性;二是欣赏汉语汉字“结构”的趣味性。本文只讨论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一、谐音双关
汉语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语音对应几个字形”,也就是“多字谐音”。下面是各种场合中巧妙的“谐音双关”。
“谐音”可用于“诗句”、“对联”、“谜语”中: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双关为“情”。
②贾岛言醉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贾岛假倒”谐音;“刘伶留零”谐音。
③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冰兵”谐音;“泥尼”谐音。
④谜语:在“金、木、水、火、土”之中,谁的腿最“长”?
二、拆字
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即把“字”的结构灵活“拆”开,根据场合随意附会成趣。“拆字”之巧是其他文字难以企及的。
(一)“拆字”可写成“诗词”或“对联”
①何字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②二人土上坐;一犬人边伏。
③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柴”,“山山出”;“因+火烟”,“夕夕多”。
这有关伐木工人的生活。伐木工人不烧煤,只烧山上到处都有的“柴”;每天中午在林中吃干粮而不做饭,只在傍晚时才下山回家做饭而冒出缕缕炊“烟”。
(二)“拆字”可用于“酒令”之中
1.“酒令”是筵席上的一种文字游戏,有很严的格式,谁违背了格式就罚谁饮酒。
甲:一个“出”字两个“山”,
二字同旁“锡”和“铅”,
不知哪座“山”产“锡”?哪座“山”产“铅”?
乙:一个“吕”字两个“口”,
二字同旁“汤”和“酒”,
不知哪一“口”喝“汤”?哪一“口”喝“酒”?
2.通过“拆字”的“酒令”,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意见:
张、李、刘、陈四个人是朋友。陈犯了错误,由李负责处理。陈托张和刘去请李吃饭,席间通过“酒令”说出了看法。
张希望李看在朋友情面上,高抬贵手,不要处分陈。
张: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加“心”变成“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李坚持要依法处理,不看面子,劝张不要管这件事。
李: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水加“雨”变成“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刘听到李不讲朋友情面,仍要处分陈,就说李是仗势欺人。
刘: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水加“欠”变成“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三、谜语
(一)关于“物”的谜语
①一个亭,斜柱撑;上边有水流,下边有人行。
②珍珠白玉女,身穿绿叶装,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节日食品]
(二)关于“字”的谜语
①争先恐后。
②两个幼儿去爬山,没有力气到山巅,
回家恐怕别人笑,躲在山中不肯还。
③床前明月光。
四、对联
“对联”的特点是一“对”二“联”。所谓“对”是指形式上的成双成对,即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相对的字词要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反,节奏相应;所谓“联”是指上下联的思想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相互照应,或者相对、或者相反、或者相关地融于一个意境中,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汉字字形的“方块”性和字音的“平仄”性,恰巧适合于“对联”的“规整对称,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没有“方块”的汉字,就没有对联。
例如河北赵县赵州桥的对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名词“水”对“人”,“碧玉环”对“苍龙背”,动词“去”对“行”,介词“从”对“在”,方位助词“中”对“上”。联中“碧玉环”、“苍龙背”联想丰富,比喻精妙。全联动静谐和,既描述了赵州桥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水去”、“人行”的动态美。此联只用14个汉字就描绘和赞美了赵州桥的风采和雄姿。
(一)“对联”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第一本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1998年问世以前,我国没有语法著作,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语法教学。”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国长期的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法教学方式就是“对对联”。著名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及传统启蒙教学中“对对联”用的《笠翁对韵》等都是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认真研究我国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笠翁对韵》等语法著作和语法教材及传统启蒙教学用“对对联”方式进行的卓有成效的语法教学,对当前国内的语文教学和国际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对对联”教学和训练对学习者的要求:
下联字词的“义类”跟上联对应字词的“义类”相同。
下联的“语句结构”跟上联对应的“语句结构”相同。
传统启蒙教学中用“对对联”的方式进行了十分有效的语法教学,专门为“对对联”教学编写出版了许多教材,如清代李渔(字笠翁,1611-1679)编写的《笠翁对韵》,列举许多富有文采的“对子”供学龄儿童朗读和背诵,对儿童的语法教育具有很大作用。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新编的《笠翁对韵新注》,现摘录该书的片段:
[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2.对一些“对联”的分析:
①“犬行雪地梅花五,鸡过霜桥竹叶三”的分析:
“犬、鸡”是“家养动物”,“行、过”是“自身移动”。
“雪、霜”是“冬季气候”,“地、桥”是“空间处所”。
“梅、竹”是“观赏植物”,“花、叶”是“植物构件”。
“五、三”是“基本数目”。
传统“对对子”教学要求学生学的“义类”(家养动物、野生动物)比现代语法教学要求学生学的“名词”,要细致得多,深入得多。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词类的知识:(括号内是现代的术语)
“鹂、鹭、柳、天”皆为“物名”(名词)。
“黄、白、翠、青”皆为“属性”(形容词)。
“鸣、上”皆为“行动”(动词)。
“两、一”皆为“数目”(数词)。
“个、行”皆为“单位”(量词)。
③关于结构的知识:
“两+个”、“一+行”都是“数目限定物量单位”(“数词”限定“量词”)。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都是“属性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名词”,即“定语”限定“核语”)。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都是“数量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量词”,即“定语”限定“核语”的“定核结构”)。
“鸣+翠柳”、“上+青天”都是“行动及于处所”(“动词”及于“名词”的“述宾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主体做某事”(“主述结构”形成的“主述型单句”)。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不是没有“语法教学”,而是有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方式,即“对对联”的教学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高效的“对对联”式的语法教学,才培养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众多文学大师,才创作出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和《水浒传》、《红楼梦》等灿烂辉煌的世界名著。
(二)对联的技巧和魅力
1.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对联情感深挚: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2.有些对联言简意赅、巧妙工整:
①观海天作界;
登山人为峰。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有些对联一句之中有反义词或循环语:
①四面灯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事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②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4.有些对联字词重叠妙语连珠:
①月月月圆逢月半;
年年年底接年初。
②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路边宿鹭,露落鹭飞路未飞。
③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5.有些对联用语通俗平易近人:
大老爷过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稻未熟,麦未熟,高粱未熟,送啥东西。
汉字对联范文第3篇
一、微段阅读
(2014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播和交流的载体。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点横撇捺呈现精妙组合;美在声韵,抑扬平仄传递音律和谐;美在意蕴, 。如今,以“书写的文明传承,民族的未雨绸móu( )”为活动宗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刮起了“最眩民族风”。在“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江苏站的比赛中,连云港市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力拔头chóu( )。7月,我们将在央视黄金时段的“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看到我市选手的精采表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4)在提笔忘字现象严重的当下,你觉得举办“汉字听写大会”有什么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中心语的微段阅读题,考点涉及到写字、改错别字、续写句子、阐明观点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把材料读透,看清试题要求,然后再动笔。
【参考答案】(1)缪 筹 (2)眩―炫 采―彩 (3)示例:优雅厚重传承民族血脉 字词句篇承载古今文明 丰富隽永表达深刻内涵 (4)汉字听写,提醒人们不忘中华文化的根本,通过书写,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使之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它没落,更不能让它消亡。
二、语病辨析
(2014年湖南益阳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既可以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让汉字书写美德得以传递,又可以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
B. 与《舌尖2》第一集的原画面相对比,该片涉嫌抄袭的镜头不少于十多处。
C. 3月30日,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县领导出席了***的群众路线教育动员大会实践活动。
D.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别,难度较小。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在审视题干和备选项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说可以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再说可以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让汉字书写美德得以传递;B项句式杂糅,应为“与原画面相对比,《舌尖2》第一集涉嫌抄袭的镜头不少于十多处”;C项有歧义,应将“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县领导”改为“书记、副书记等县***府其他领导”。
【参考答案】D
三、对联拟写
(2014贵州遵义卷)在“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的综合性学习中,学校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大赛现场要挂一副对联,请根据你学过的对偶知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
【解析】本题要求为“汉字听写大赛”现场拟写一副对联,有一定难度。此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尝试对联的创作。只要学生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拟写出符合语境的对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四、口语辩论
(2014浙江宁波卷)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汉字正面临危机。请你就“电子产品是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辩题,代表反方发表观点,并陈述理由。
正方: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们的记忆,而如今键盘输入则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的字,削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以致出现了“提笔忘字”现象。
反方:
【解析】这是一道设置情境进行辩论反驳的口语交际考查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情境材料及正方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正方提供的辩词信息,阐明自己的反对意见。但需要提醒的是论辩不是“攻击”,所以说话时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有进有退。
【参考答案】示例: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电子产品本身没有错误,关键在于使用者过于依赖键盘输入汉字,而忽视对汉字的识记和书写。
五、综合实践
(2014重庆A卷)今日,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决赛在北京开赛,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汉字应用和文化传承的关注。请你参加下面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
(1)探究材料
请探究下面材料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张女士的工作就是与文字打交道,她一向认为自己的文字功底还不错。在键盘上打字如飞的她,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字也没有以前写得漂亮了。在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过程中,她也拿出纸笔,在主考官念题后开始答题。令张女士深受打击的是,两轮听写下来,每轮14个词,她最好的情况是写对了一半。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上类似张女士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
(2)趣解汉字
请你仿照示例,从备选汉字中选择一个,进行趣解。
示例1:劣――做事偷懒,“少”出了“力”,成绩自然比别人差。
示例2:碑――“卑”微的“石”头,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就执著地站立了一生。
备选汉字:出、愧、海、您、协
(3)规范用字
学校食堂的菜品公示栏上有如下内容:
今日菜品
素菜2元:炒白菜、炖罗卜……
晕菜2元:青椒肉丝、木耳肉片……
①请将公示栏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 ; 改为 。
②就上面的错别字,你准备给食堂师傅提出来,请他们改正。你将怎么说?
【解析】此题是一道语言综合设计题,分别从探究材料、趣解汉字、规范用字等方面进行了考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第(1)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解答时,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分析材料反映出的“提笔忘字”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提炼出答案。第(2)题重在考查考生的仿写和联想能力。解答时,考生首先要拆开所选定的字,理解这个字和各部件的意义,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合乎此字意义的感悟即可。第(3)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修改错别字和口语交际能力。解答第①小题比较容易,而第②小题是一道劝说题。劝说他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遵循“言之有理、言之有礼、言之有据、言之有序”的“四言”要求。以此标准来组织语言,我们在劝说时就很容易说服别人。回答本题时,可以正面劝告,也可以直话曲说。总之要达到食堂师傅在你的劝说下主动修改公示栏上的错别字的效果。
汉字对联范文第4篇
韩国:汉字与中国“同行”
几年前在韩国,如果有人学汉语和汉字,很多人会不理解。如今,韩国各大媒体上,有关汉字的新闻俯拾皆是。汉字已经成了韩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韩国***现在规定,初中和高中6年,学生需要掌握1800个汉字。目前在韩国小学,汉字课已经成为准必修科目,还有很多学校利用自由活动等课外时间开设汉字课程。韩国从2000年开始,开设全国性的“汉字检定能力考试”。2004年,由韩国语文学会举行的汉字能力考试,应试者有104万。最近,很多大学不仅专门开设了汉字课,而且每逢寒暑假,还开设汉字特别讲座。甚至连监狱里也掀起了学习汉字的风潮,那些成绩优秀的服刑者可以被减少刑期。随着学汉字浪潮的高涨,与汉字有关的习题集、参考书销路大开,最近三四年,其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走在韩国的大街小巷,汉字随处可见。韩国最近掀起的汉字热缘于企业和市场的迫切需求。中国大陆和台湾,新加坡和日本占韩国出口市场的40%以上,中国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国,到韩国旅游的70%游客属于汉字文化圈。
越南:汉字与历史联系紧密
越南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渊源很深,汉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以前,越南一直使用汉字。1839年,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的明命帝,曾奏请中国清朝的道光皇帝向越南颁发《康熙字典》,以便当地人学习汉语。越南许多史学、文学著作均是用汉字写成的。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陆续到越南传教。他们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由于学习汉字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开始试***用各自的母语来记录越南语的读音。越南语拉丁化文字从最初的拼音实验到形成拉丁化文字系统大约经历了200年时间,直到20世纪40年代,拉丁化文字才开始成为正式的越南文字。
越南文字由汉字过渡到拉丁拼音文字可以说是完全彻底的,现代越语文字中全部为拉丁字母,不再使用任何汉字。然而,汉字在越南当代社会和民俗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越南全国范围内,人们在婚礼上离不开大大的、红色的双“喜”字,它已经成为越南婚庆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志。越南民间与中国一样使用农历,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有贴汉字对联的习俗。随便走进越南的任何一座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书写飘逸的汉字对联,当然这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现在的越南人对寺庙中的汉字对联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能够认识并懂得欣赏汉字对联的就寥寥无几了。近十几年来,在越南掀起的学汉语热一直经久不衰,汉语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汉语热”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场需求的原因。越南实行革新开放后,与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日益频繁的经贸合作为汉语热打下了基础。
日本:不少人想保住汉字
汉字对于日本人来说并不陌生,日本人不仅喜欢读汉诗还喜欢写汉字。虽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是汉字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使用计算机的人,要想正确输入汉字,就必须认识汉字。为了推广汉字,日本设有专门的“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每年这个协会都要通过民众投票,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汉字。2006年选出的汉字是“命”。这主要是因为2006年皇室41年来首次诞生男婴,而且社会上的自杀事件、儿童***致死事件频频发生,选择“命”字意在提醒人们重视生命。据“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公布,2005年有240万人接受了汉字检定考试,而且这一数字还有上升之势。在日本,将汉字能力当作录取依据的大学和高中越来越多。
然而,由于日本战后采取了轻视汉字的***策,日本现代年轻人对汉字确实越来越疏远,特别是由于重视英语的倾向比较严重,更多的汉字词汇和日语词汇正在逐渐被英语音译的假名所代替,为此,年纪大的人多抱怨现在年轻人的话都是外来语,越来越听不懂了。有媒体呼吁日本社会要重视外来语正在侵蚀汉字文化的问题。
汉字对联范文第5篇
一、多音字的妙用
在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庙门上,有这样一幅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要读懂这副对联,就必须了解汉字多音字的特点。本联一般的读法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朝”字有时谐音作“潮”,“长”有时通假作“常”,也有时谐音作“涨”,这是巧妙运用了汉字通假异读的特点。
这副对联相传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叠音叠义,描绘了海潮涨落、浮云涨消的自然景象,显示了自然界变幻多姿的景色,读后使人对宇宙人生产生无限的遐想。
二、形声字的妙用
请先看第一副对联:“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
这是一副描写湛江港和渤海湾风景的对联,白描写景如行云流水,自然和谐。妙在上下联14字全是“水”旁,字工意切,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再请看第二副对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据说乾隆下江南,听说有两个秀才才华横溢,难分伯仲,决定亲自考一考他们,于是出了“烟锁池塘柳”的上联要他们对。其中一个秀才掉头而去,另一个秀才冥思苦想半天后才放弃。最后乾隆判前者胜,理由是:“烟锁池塘柳”的偏旁正好是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行,几成绝对。至于下联,也不知出自后来的哪位天才之口,虽然意境差了那么一点点,已是十分难得的佳句了。
三、同音字的妙用
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曾用同音字写过一篇文章,叫《施氏食狮史》,全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此文奇在: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普通话朗读或者拉丁化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汉字同音字多的缘故。赵元任先生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音字来行文,借以说明汉语书面语以形表意功能的重要性。这段短文只能用书面语才说得清楚,口语无法直接准确表述,堪称千古奇文。
这种同音字的妙用,也常常体现在汉语歇后语中。例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狗头上插角――装羊(洋)”,“瞎子盖被――反正都是里(理)儿”,“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半山崖的观音――老石(实)人”,“二两棉花――弹(谈)不上”,“两代寡妇――没公(功)夫”,“矿山的火车出轨――倒霉(煤)”,“瞎子背瞎子――盲(忙)上加盲(忙)”,等等。这种利用异形同音字来起谐音双关作用的歇后语,极具表现力。
同样,一些语言高手喜欢在对联中运用异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常常收到意出言表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宴席上,指着桌上的果品道出“因荷而得藕”的上句,女婿陈敏***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有杏不须梅”的下联。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的谐音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汉字对联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韵 对联 钥匙
[中***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58-0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一个高度浓缩的艺术形式,加上其本身特有的个性,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习对联首先应注意字中之音,合乎韵律。所以我个人认为,学习并通晓古韵是学好对联的一把钥匙。
一、通晓古韵是学习对联的需要
中国古代汉字从汉隶出现之后,尽管历经2000多年的演变,但和近现代的文字(不含简体字)差距已经不大,也就是说,对于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国人来讲,学习对联在文字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但是对联在音韵上具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且对联的产生、发展、繁荣都在古代,所用音韵自然为古韵。因此,今人要想学习对联必须要先学习古韵。这和学习商周文化必须先学甲骨文和钟鼎文道理相同。懂古韵,是学习对联的基本要求。
二、通晓古韵是欣赏对联的需要
汉字,作为世界文字的瑰宝,不仅可象形、表意,还具有音韵之美。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上千种文字中,是极其罕见的。对联就是把汉字的形、意、音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对联是古代诗词曲赋的创作基础,无数文人墨客、巨匠宗师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通过寥寥数字的组合,不仅产生了或温婉、或豪放、或绮丽、或雄浑的奇幻意境,而且,平仄交替、错落有致的音韵也赋予了对联起伏跌宕、婉转流动的生命律动之美,使对联吟读起来琅琅上口、酣畅淋漓,或如黄钟大吕之雄豪激越,或如小桥流水之叮咛呢喃。只有学懂古韵,才能融入并陶醉于对联用意境和韵律编织而成的奇妙境界之中;只有学懂古韵,才能更加深刻细致地体味古人心中的日月山川、风花雪月、理想志向、爱恨情忧。
三、通晓古韵是创作对联的需要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对联的目的之一就是创作对联,而创作对联就要遵守对联的一系列规则。在对联写作的诸多规则中,韵律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在创作出的对联中,无论是成联还是应对联,我们可以容忍它用词不当、字面浅薄,也可以容忍它语义晦涩、意境不合,但绝不能允许失律、三平尾、孤平之类的致命之误。严格来讲,这类不符合音韵规则的“联”,已经不能算是对联了,最多算是“病联”。这就好比足球比赛中,一支球队就算被对手进了无数球而自身一球未进,我们都可以理解和原谅,只能批评水平太差,可毕竟人家是用脚去踢的。但是,如果他们抱着球冲入对方球门,就算进再多,也只能得到嘘声和谩骂,因为他们不遵守规则。
四、通晓古韵是弘扬文化的需要
汉字,是世界上流传几千年仍在使用的文字。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群最多的母语。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光溢彩。学习、研究、弘扬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离不开古音韵的帮助,它对于研究、发掘中国古代丰厚的文化、音乐、艺术遗产具有极大裨益。虽然现代的研究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热爱中华文化、知晓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是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无以计数的华人华侨,散居海外各地几十年甚至近百年,仍然不忘浓浓的思乡情怀。维系这种情怀的,不是优厚的物质条件,不是******的***令主张,而是他们身躯中汹涌的炎黄血脉,是他们梦乡里永恒的中华文明。21世纪是文化蓬勃发展的世纪,日益频繁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愈演愈烈的文化渗透与侵略,使和平的背后湍流涌动。武力虽然可以霸占甚至毁灭一个民族的躯体,但是永远不能奴役和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的力量是宏大的,是无界的,可以无声润物,可以破碎时空。当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到来之时,我们要勇于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而通晓古韵学好对联无疑是弘扬中华文明、光耀国门的有效途径。
汉字对联范文第7篇
韩国:汉字与中国“同行”
几年前,如果有韩国人要学汉语和汉字,很多人会不理解。如今,韩国的各大媒体上,有关汉字的新闻俯拾皆是。如《不懂汉字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企业看重汉字考试,大学生兴起学汉字热》、《韩国惠普总经理长期任CEO的秘诀是“汉字”》、《面临就业,大学生学习“天、地、玄、黄”》……
从上述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看出,汉字已经成了韩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韩国***现在规定,初中和高中6年,学生需要掌握1800个汉字。目前,在韩国小学,汉字课已经成为准必修科目。还有很多学校利用自由活动等课外时间开设汉字课程。韩国从2000年开始,开设全国性的“汉字检定能力考试”,想取得1级的话,至少需要会写2000个、会读1500个汉字。2004年,由韩国语文学会举行的汉字能力考试,应试者有104万。最近,很多大学不仅专门开设了汉字课,而且每逢放寒暑假的时候,还开设汉字特别讲座。甚至连监狱里也掀起了学习汉字的风潮,那些成绩优秀的服刑者可以被减少刑期。随着学汉字浪潮的高涨,与汉字有关的习题集、参考书销路大开。最近三四年,其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走在韩国的大街小巷,汉字随处可见。地铁站的名字、书名、名片、广告牌、商标……用汉字写出的名字似乎增加了几分学识和典雅。韩国最近掀起的汉字热缘于企业和市场的迫切需求。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和日本占韩国出口市场的40%以上,中国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国,到韩国旅游的70%的游客属于汉字文化圈。《朝鲜日报》曾在一篇社论中反问道:“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企业怎会聘用连‘天、地’都不会写的新职员呢?”包括三星、LG、SK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开始在招聘考试中进行汉字考试或给拥有汉字能力考试资格证的应聘者加分。
1945年,朝鲜半岛脱离日本统治后,一个由80多人组成的朝鲜教育审议会通过了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全部使用韩文,只在必要时在括号中加注汉字的决议。韩国***府成立后,又制定了《韩文专用法》,在小学完全停止汉字教育,只在初中和高中国语科目以外教一些常用的生活汉字。在朴正熙时代,韩国又颁布了韩文专用企划案,全面废止了在小学和初中的汉字教育。朴正熙还提出《促进韩文专用7个事项》,不仅去掉了“必要时在括号中加注汉字”的规定,而且在国内的公共机关也全面禁止使用汉字。但由于在51万多个韩文单词中,70%的单词是纯汉字或混杂着汉字的单词。虽然汉字并不等同于汉语,但多少年来,汉字已经融入了韩国的语言文字中。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汉字,韩国人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难以理解透彻,强行阻止学习汉字反而妨碍了韩国民族语言的进一步发展。1974年,韩国文教部发表了在初高中教科书中韩文和汉字并记的决定。1976年,文教部又发表了增加常用汉字的学习方案。2002年世界杯的举行和中韩日关系的日益密切,为汉字热注入了新的活力。韩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东亚传统、文化和知识是以汉字为基础形成的,只有了解其根源汉字,才能在此基础上树立韩国文化的主观性,才能享受比其他国家更丰富的文化,才能培养***的思考能力。
越南:汉字与历史联系在一起
越南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共同的渊源,汉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以前,越南一直使用汉字。1839年,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的明命帝,曾奏请中国清朝的道光皇帝向越南颁发《康熙字典》,以便当地人学习汉语。阮朝嗣德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越南使用汉字的状况,他说:“我越文明至士燮(东汉时期)以后,盖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数、医术,无一不用汉字。”越南许多史学、文学著作均是用汉字写成的。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陆续到越南传教。他们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要先学会说越南语。由于学习汉字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开始试***用各自的母语来记录越南语的读音。越南语拉丁化文字从最初的拼音实验到形成拉丁化文字系统大约经历了200年时间。直到20世纪40年代,拉丁化文字才开始在越南普及,成为正式的越南文字。越语拉丁文字是一种注音文字,读写基本一致,因此极易普及。上个世纪50年代,越南曾经仅用3个月时间就在全北方范围内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
越南文字由汉字过渡到拉丁拼音文字可以说是完全彻底的,现代越语文字中全部为拉丁字母,不再使用任何汉字。然而,汉字在越南当代社会和民俗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越南全国范围内,人们在婚礼上离不开大大的、红色的双“喜”字。迎亲车队、婚礼告示牌和婚宴大厅正面的墙上都贴着双“喜”字,它已经成为越南婚庆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志。《环球时报》记者曾问一些小孩儿甚至年轻人,双“喜”是什么?他们大都摇头说不清楚,但却知道这是举办婚庆的标志。越南民间与中国一样使用农历,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有贴汉字对联的习俗。随便走进越南的任何一座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书写飘逸的汉字对联,当然这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然而即使修建新的庙宇,对联仍然是不可缺的,而且依然使用汉字书写。现在的越南人对寺庙中的汉字对联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能够认识并懂得欣赏汉字对联的越南人就寥寥无几了。记者曾在寺庙中遇到过一些自告奋勇担当导游的本地人,当问到对联写的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认识。然而,寺庙的出家人中却有行家,因为经书经文几乎都是用汉字书写,没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是无法胜任的。记者认识一位当地著名的高僧,河内福庆寺的清决法师,他曾经在北京和台北研修汉语并获得博士学位,颇受当地民众的敬仰。越南有使用汉字的文化传统,当然与之并行的就是汉字书法了,汉字书法家在当地社会受到格外尊重。老百***惯称他们为“私塾先生”,但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近十几年来,在越南掀起的学汉语热一直经久不衰,汉语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报考大学中文系的考生年年爆满,社会上汉语补习班
到处都是。对于初学汉语的越南人来说,听与说并不难,最难的是汉字的书写和记忆。当地人往往对与越文文字特征完全一致的汉语拼音情有独钟。据专家确认,现代越语语音中至少有60%-80%为古汉语语音,越语中称之为“汉越音词汇”。实际上“汉越音词汇”就是汉字在现代越南语中的一种“隐形”,成为现代越南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汉语热”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场需求的原因。越南实行革新开放后,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日益频繁的经贸合作为汉语热打下了基础。走进河内的商店,工艺美术柜台上摆放的木雕等工艺品上可以看到“福、禄、寿”、“招财进宝”等字样,不少日常用品和食品上也都注有汉字,让人甚至分不清是越南产品还是进口货。由于来自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游客不断增多,一些店家门口甚至写有“请进”、“欢迎”的汉字以招揽顾客。在南方的***市,由于居住着几十万华人,汉字更是随处可见。
日本:不少人想保住汉字
汉字对于日本人来说并不陌生。日本人不仅喜欢读汉诗还喜欢写汉字。虽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是汉字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使用计算机的人,要想正确输入汉字,就必须认识汉字。为了推广汉字,日本设有专门的“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每年这个协会都要通过民众投票,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汉字。2006年选出的汉字是“命”。这主要是因为2006年皇室41年来首次诞生男婴,而且社会上的自杀事件,儿童***致死事件频频发生。选择“命”字意在提醒人们重视生命。据“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公布,2005年有240万人接受了汉字检定考试,而且这一数字还有上升之势。通过了汉字检定,不仅对考大学有利,对考高中等也有一定的好处。在日本,将汉字能力当作录取依据的大学和高中越来越多。
汉字对联范文第8篇
请你给下面的字添上一个同样的偏旁,使它们变成另外的字,写在空格内。
二、巧填带“马”的成语。(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字,使每一横行成为一个有“马”的成语。)
三、猜物品。
有三个商贩,各带着一批货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店老板问:“三位卖的都是些什么货呀?”
三个商贩是这么说的―
甲: 远看像座亭,近看没窗棂,上面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乙: 又圆又扁肚子空,有面镜子在当中,老板用它要低头,揉脸搓手人鞠躬。
丙: 铁打一只船,不推不动弹,开船就起雾,船过水就干。
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他们卖的各是什么物品吗?
四、字母等式。
聪聪写出一个等式谜:jiào-chē+nǚ=娇
然后问******:“你能写出等号左边的音节所代表的汉字吗?”
******没有回答,却写出另一个等式谜:lǘ-mǎ+yǔ=扇
然后问聪聪:“你能不能写出我这个等式中音节所代表的汉字?”
聪聪一看******也懂这类谜语的编法,知道他已猜中自己的谜底,忙点了点头。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回答聪聪和******的问题吗?
五、趣填动物谚语。
下面的谚语中每句都含有一种动物,小动物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你能帮它们找找吗?
1. ( ) 嘴里吐不出象牙。
2. ( ) 不饮水强按角。
3. ( ) 群里藏不住骆驼。
4. ( ) 子不吃窝边草。
六、猜偏旁连唐诗。
同学们,请你在***中的五个汉字上各填一个四笔画的偏旁部首,使之成为另一个汉字,并且连起来成为一句五言唐诗,然后说出这首诗的作者。想一想,添一添,错了再重来,***的是个乐。
七、趣填年龄别称。
有趣的称呼,如孩童期称总角之年,十三四岁称豆蔻之年,八九十岁称耄耋(mào dié)之年,老人一百岁称期(jī)颐之年。下面这些年龄,你们知道该怎么称呼吗?
1.二十岁称 ( ) 之年 2.三十岁称 ( ) 之年
3.四十岁称 ( ) 之年 4.五十岁称 ( ) 之年
5.六十岁称 ( ) 之年 6.七十岁称 ( ) 之年
八、巧改广告词。
某餐馆的广告词是:“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很自信,但仔细想想,这样说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仍旧没有十分的把握。如果稍作改动,改为:“ 。”
那就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自信多了。 (词语不改动。)
九、趣味对联。
1. 从前,有一位学者门前贴有这样一副对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在这副对联中,闲人是指 ,贤人指 ;
盗者指 ,道者指 。
这副对联的妙处是利用了汉字中 字的特点。
2. 一位私塾先生路过铁匠铺门口时,吟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
书生读书严冬酷夏读春秋
它描绘了书生的读书生活,巧妙地嵌进了“春夏秋冬”四个字。
试着根据对联的特点把描写铁匠生活的下联补充完整:
铁匠打东西
十、日月字谜塔。 (此塔共七层,每一层都是一个字谜,请把谜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层字谜: 第二层字谜: 第三层字谜: 第四层字谜:
汉字对联范文第9篇
关键词:汉字;汉字修辞;文化;功能
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古人在造字之初,往往是用近似简笔画的方式把词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汉字的构形和意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汉字除了具备文字的一切功能之外,还有其自身独特的修辞功能,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汉字修辞就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
从人们的修辞实践看,汉字修辞早已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广泛运用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人们就开始运用汉字修辞手段,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打开中国文学的宝库,不难发现,在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中都运用了汉字修辞手段,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等运用了汉字修辞手段,唐诗、宋词中也有运用汉字修辞手段的例证,至于那些反映文人轶事的诗文中则有更多的作品运用了汉字修辞手段。在民间颇为流行的字谜、对联中处处可见汉字修辞的踪影,甚至连一些搞笑的小品也有运用汉字修辞手段的。
一、汉字修辞的表现形式
1、 拆字
汉字是方块型文字,一般由两个偏旁按一定的方位组合而成,因此,汉字具有可拆分性。古人常常利用这一点来进行修辞。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与佛印和尚交情很好,一次佛印拜访苏轼,大谈佛理,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旁听了很反感,于是说道:
人曾是僧,
人弗能成佛。
佛印一听,知道是在嘲笑自己,也不甘示弱地回了一句:
女卑为婢,
女又可称奴。
“人”“曾”合成“僧”,“人”“弗”合成“佛”。“婢”由“女”“卑”合成,“奴”由“女”“又”合成。两人都用极高雅的方式表示了对对方的不满。
又如,云南嵩明县宣传部为了打响嵩明的知名度,在“嵩明”二字上下足功夫,打出了“嵩明山高映日月”的标语,这条标语既巧妙地把汉字的构件拆分开,又暗合了嵩明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汉字拆分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
由于汉字的特殊构型,拆字是在汉字修辞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把“贼”拆分成“贝戎儿”;把“凤”叫做“凡鸟”;不说“谢”而说“言身寸”;不直说“愁”而婉称“心上秋”。把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汉字拆分成若干个部件,别有一番风味。
2、 藏字
藏字就是把表达意思的用字分别藏匿于若干语句的里面,这若干语句的自身不仅要自然流畅,毫无斧凿之痕,而且所藏之字依次组合起来,也须词达理顺,绝无堆砌之嫌。例如我国著名京剧武生、素有“活武松”之誉的盖叫天(原名张英杰)之墓前立有一座亭子,亭柱上的对联是: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天十字坡
两句联语高度概括了盖老的两出经典好戏《三岔口》、《十字坡》,联语中所藏的盖老原名“英杰”更是浑然天成。藏字之法用途甚广,可用于联语,也见于诗词。例如1974年春,有一梨园子弟奉之命招抚楚辞大师文怀沙,沙翁以笔为***,赋诗明志:
沙翁敬谢李龟年
无尾乞摇女主前
九死甘心了江壑
不随鸡犬上青天
诗句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了这位才高八斗、德高望重的老人绝不与“”为伍的浩然正气,显示出他那轻生死而重名节的铮铮铁骨。同时诗中所藏的“龟主”四个大字则是对“”的极端鄙视与无情的嘲讽。
3、隐字
隐字就是把语句中的现成词语(熟语、成语等)中的某一个字隐去,而让其它词语替代被隐去的字的意义;同时被隐去的字组合起来也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是一种把欲说之言寓于不言之中的修辞方式。说到隐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宋名相吕蒙正早年生活清苦时所撰的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隐“一”字,下联隐“十”字,横批隐去“东西”二字,意为“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也。这是把欲言之意隐于不言之中的生动例证。
隐字既可以表达诙谐趣事,也可以表现严肃主题。《聊斋志异》载:清朝有位侠客,不满明末重臣洪承畴变节降清,便在洪府贴上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五七六
教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缺“八”,下联少“耻”,意在咒骂洪承畴是“忘八”,“”。
4、增字
增字就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增添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以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明末重臣洪承畴素以忠节自命,曾亲撰一联悬于厅堂以示忠君保国: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兵败被俘,降清变节。不久,抗清英雄史可法的一个学生见到此联,感叹不已,遂在上下联之后各增添一个字“矣”、“乎”,变成“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两字之增,生发出慨叹反诘之意,以子自诩之忠节,攻子行为之背叛,无限讥讽鄙之情溢于言表,真是点石成金,意味无穷。
清朝末年,时为******人的因刺杀摄***王未遂而被捕入狱。狱中他自认为性命不保而写了一首绝命诗: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诗歌悲壮激昂,曾传诵一时。可是他后来投靠日寇,成为中国第一号大***。有人便将此诗的每句前各加了两个字,变成“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把他当年的“悲壮”与今日的丑行对照,从而对汪逆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
5、回文
所谓“回文”就是依据汉字形、音、义的特点,刻意追求文字次序的回绕,使一句话顺读倒读均自然贴切,顺理成章,这是一种奇特的修辞方式。回文句一般成对运用,构成回文对。例如云南通海秀山涌金寺大殿有副楹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汉字对联范文第10篇
1、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及发展;
2、趣味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了解学习谚语、谜语、歇后语、成语、对联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及发展;
2、了解学习谚语、谜语、歇后语、成语、对联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难点:
1、了解学习谚语、谜语、歇后语、成语、对联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操。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仓颉造字》,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知道了最早的汉字创造者:黄帝的史官――仓颉。(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汉字并不是哪一个人或是哪一个时期的产物,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据考证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才形成了今天的简体文字。
二、趣昧学习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世人,目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听到这个信息,你们是否有一种特别骄傲的感觉呢?――那么你们就应该更认真地学习,让汉语在你们这一代人中更好的发展!本堂课我们将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学习方法,答对者记10分,看看谁最棒,你们有没有信心?
1、谜语大比拼:
A、我们来玩个游戏:猜谜语。老师出题目,各小组长举手抢答(注意只准举手,不准吵闹,否则不予答题机会)
出示大屏幕,谜语题目:(幻灯片)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满,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猜。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了一根木棍,放在土堆旁;武术运动员拿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一个瓷盆上。你知道他们姓什么吗?
6、
7、
B、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现在请各小组将你们搜索到的谜语指明考考其他组。(师引导、评价)
c、看样子大家都喜欢玩这个游戏,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是谜语吗?(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分为: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师结合前文讲解》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最早的记载是黄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歇后语,(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师可没有预想到,看来我是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我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努力,争取芝麻开花――节节高!好不好?)
A、老师刚才这句话中有什么特点?(用了歇后语)
B、你们觉得用歇后语有什么好处呢?(语言幽默,有趣)……的确如此,歇后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生活语言形式。它短小,风趣、形象,分为前后两部分,就像谜语的谜面与谜底。我们一般只需说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别人就应该明白了,它可以分为谐音,喻事,喻物或故事几种类型,你们有没有兴趣来尝试尝试。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c、非常不错,那么还愿意小组之间来比一比吗?吧你收集到到的谚语考考其他组的同学!
3、谚语(同学们的兴趣可真高!刚才你们所了解的歇后语是一种“现成话”(板书)形式,下面我们将学习另一种“现成话”形式,它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经归纳总结形成的短小精干的语言形式――谚语,也叫俗语。)它包括天气、农谚、做人原则等多方面。
1、老师这里收录了几条,请同学们参考学习。(教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单村易被盗,孤羊易狼叼。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吃水不忘打井人
明人不说暗话,响鼓不用重锤。
众人拾柴火焰高
入秋一天,水冷三分
2、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2分钟,谁能简单的说说其中一条谚语所说明的事实或阐述的道理?
3、你们有没有收录到或听到你的家人说过的哪些谚语呢?(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拓展
刚才的谚语当中:“入秋一天,水冷三分”告诉了我们季节变换,提醒大家注意添加衣物。值得高兴的是2013年春节快到了!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以前在过春节的前一天,你的爸妈会干些什么呢?(打扫清洁、购买蔬菜水果糖果、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楹联,对子,它源于古代的“桃符”,是可以刻在木头、柱子、石头上的对偶句,也可用纸贴在门楣(分为上联、下联、横联,有时也不要横联)。老师这里有几句比较经典的对联供大家欣赏: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花甲重逢,更多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增添一度春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去多收集,并与同学多交流。
四、总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汉语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或感受呢?(生讨论)
汉语文字是优雅的文字符号,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同学们请读读下面这几句话:
1: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尼赫鲁
2: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井深大
3: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安子介
4: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钱伟长
5: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萧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