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科技的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途径,为了更好的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多个网络作文评分体系也被开发出来。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评分系统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明白网络作文评分系统中存在的优缺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作文给出补充性反馈意见,让学生能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作文批改系统;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行为主义;建构主义
中***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写作,作为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仍旧是中国大学生普遍薄弱的环节,也是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中,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以2011年的雅思考试结果统计报告为例,中国考生的听、说、读、写的单项平均分分别为5.47、5.39、5.80、5.23,其中写作平均分为全球最低。陈婧、廖颖、胡登攀和李晚玲进行的写作能力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仍旧不太理想,存在学习态度被动,语篇、构思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训练,学生需要根据有针对性的反馈来改进文章结构安排,提高句法、词法的准确度。然而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众多,大学英语教学大都采用大班授课,人数众多,单靠教师批改,学生很难得到细致且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也就往往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无法得到改善,因此也就会失去练习的兴趣。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给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通过高科技的软件、游戏和电子终端设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锻炼。多款词汇学习软件以及网络公开课的出现让学生减少了对课本的依赖性,学习时间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内容更具有条理性,如“新东方背单词”以及“iTunes U”。以英语学习为目的的游戏也相继出现,使得学生在游戏的娱乐体验中习得知识,如“闯关背单词”。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多个网络作文评分体系也被开发出来,例如“句酷批改网”以及“Grammarly”。然而,网络作文批改系统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明白网络作文评分系统的优势及劣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文给出补充性反馈意见,让学生能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与作文批改网
国内外各高校以及各***考试对于写作水平的评判标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国内大学四六级考试采用总体评分(Global Scoring)方法。阅卷人员就总的印象给出奖励分(Reward Scores),而不是按语言点的错误数目扣分。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作文进行综合评判。内容和语言是一个统一体,作文应表达题目所规定的内容,而内容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要考虑作文是否切题,是否充分表达思想,也要考虑是否用英语清楚而确切地表达思想,也就是要考虑语言上的错误是否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国外的评判标准则采用分解式(Dissected Scoring)方法。以托福考试为例,评判标准为逻辑条理清楚,发展充分、论据一定要具体、明确,且对论点有支持作用,不能空洞和泛泛而谈、有效地阐明主题、通过谴词造句和习惯表达来展示语言的熟练程度。
如上所述,综合国内外的评分标准来看,一篇英语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题材理解、思想深度、逻辑论述、句法及词法准确度等几个方面。笔者将从题材理解、论述深度、逻辑论述以及词汇语法四个方面,对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以及作文批改网进行对比,试***列举出各自的优势点和劣势点。
以上表格简要说明了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与作文批改网的优势和劣势对比情况。从词法、句法方面来看,作文批改网的成效要高于传统教师批改的方式。基于学生上交的作业量巨大,且有时存在笔体不清晰等问题,教师在人为批改的时候,对于拼写错误或者长句等问题容易忽略,不能及时纠错,只能改正学生的某些错误,却因为时间和精力等因素无法为学生提供拓展性训练。而作文批改网则会对单词拼写以及短语搭配进行纠错,错误情况一目了然,快速有效,且利用网络资源以及语料库资源,为学生的错误提供多维度的讲解,进行多方面的知识填充。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进行批阅,结果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评判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例如对某一表达方式的偏好等。作文批改网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但是就学生文章的整体把握来说,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还是优于作文批改网。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中,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互动性,更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逻辑思维构建模式,以及对文章的题材理解和篇幅把握,更有针对性的从思想性和整体性上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辅导。对于作文批改网而言,虽然有些提供教师评语等功能,但是相较于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来说,效果稍欠缺,师生间缺乏持续的互动与灵感激发。同时,作文批改网在非良构知识的处理问题(人文性,思辨性,创新性)以及非可控因素的方面(隐性故障,鲁棒性,容错力,安全问题)还有待提高。另外,还存在误判现象。比如有些按句点评没有读完整个句子,断章取义,武断地评价说句子有语法错误或者中式英 语等。
二、作文批改网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及其未来应用模式探索
(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作文批改和作文批改网都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反馈。作文反馈是外语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读者向作者的输入,为作者提供修改作文的信息。有效的反馈可以准确地表达读者对作者的期望,鼓励作者根据这些信息再次进行修改[6]。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传统的教师批改型教学就相当于形成性评价,而作文批改网则更倾向于总结性评价。如Knight所言,总结性评价更多地被运用于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或总结某人的成果,而形成性评价更侧重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告知他们如何一步步地做得更好[7]。学生通过批改网呈现的纠正式结果,以非常直观的方式清晰明了地告知学生文章中的错误点,学生容易存在将错误依据提示改正之后,不再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当错误的地方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将有可能降低。而以教师批改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写作从语篇上进行评价,进而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逻辑思维阐述能力进行培养。
作文批改网解决了教师批改对于细致的语法、句法问题效率低、工作量大且漏查等方面的问题,极大地缩短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时间,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提供及时、细致的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分数,总结自己所犯的错误多为哪一类,以便于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注意。而将作文批改网的优点与教师批改的优势相结合,将系统分数与教师评语向结合,正是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相结合
行为主义倡导关注并研究个体的客观、可具体测量的行为,要求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要有足够的目标语言的刺激因素和语言环境。建构主义倡导教育者应该成为学习者的帮助者,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动机,通过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架构已有知识和所学知识的联系[8]。
作文批改网提供的即视感强烈的错误纠正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刺激因素和语言环境。正因为作文批改网的高效性,学生可以多次进行提交来进行系统评分,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看见自己分数的提高,构建起英语的刺激因素和语言环境。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就是建构主义的组成部分。在为学生营造足够的刺激因素和语言环境的下提前,学生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反馈能够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系统和教师的双重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也有助于满足学生被关注的需求,从而提高其英语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促进其坚持努力,不断练习,提高写作频度。
三、结语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应用软件使得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师批改方式,而作文批改网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解决了大学教师批改任务重,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但与此同时,作文批改网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需要教师和学生对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的利用和整合,更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贤芬.以语块为核心促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90-92.
[2]重庆商报.中国考生的雅思成绩平均分为5.53分,全球倒数第二[D/OL].(2012-08-28)[2015-07-05]http:///zong_he_3381/20120828/t20120828_834812.shtml
[3]陈婧,廖颖,胡登攀,李晚玲.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105-110.
[4]卢 杰.英语写作评价标准的整合与分解[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41-143.
[5]顾成华,王丽.基于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4):92-96.
[6]Keh,C.L.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J].ELT Journal,1990,44(4):294-304.
[7]Knight,P.A Briefing on Key Concepts:Formative and summative,criterion and 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York:LTSN Generic Centre,2001.
[8]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26(3):69-7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作文批改网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