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所说:“不去考察作家而要判断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我愿意说:‘有其树,必有其果。’”作家往往将对生活的观察或人生经验付诸笔端,汇集成文字。尤其是那些苦痛的、令人记忆深刻的过往或思考,更容易被作家采撷下来,有的直接记录下来,有的很隐晦地藏匿于自己所描画的人物、情节里。结合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发展路程,品读《铸剑》,不难看出作品中的隐性作者。《铸剑》虽为故事新编,但内中蕴涵的是鲁迅先生对自我灵魂生命个体的深刻认识,是最深层次的生命展现。
一、《眉间尺》之于《铸剑》
《铸剑》原载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2年由鲁迅先生自编入《自选集》改题为《铸剑》。1936年1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收入《故事新编》一书,仍题作《铸剑》。
鲁迅先生是一个极认真的人,于创作更加谨严。那么时隔5年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将这篇自评为“确是写得较为认真的一篇”的作品的题目改定为《铸剑》呢?这其中一定富有深意。
题目之于文章的重要作用,它们有时是线索,有时是文眼,有时是主旨的归纳,有时是语带双关。“铸剑”相较于“眉间尺”,应更能表达鲁迅复仇小说的精神内核,也更能表现眉间尺精神的成长过程,实乃一语双关。
二、眉间尺之于少年鲁迅
对于小说创作鲁迅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所到达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说到《故事新编》的题材时,他说:“我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
《铸剑》选材于《列异传》,原文大约二三百字,鲁迅在此基础上铺排开来,写成一万二千字的《铸剑》,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现实的感受。
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因为童年作为生命的起点和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尽管过程相当短暂,但却总是给人留下终生不渝的印象,尤其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往往打上童年经验难以磨灭的印记。
反复阅读,不难从文字中发现作品中的隐性作者,眉间尺的身上有很多少年鲁迅的影子,是鲁迅对自己以往精神性格以及成长过程的再思考。
《铸剑》是眉间尺锻造精神之剑的过程,也是少年鲁迅走向成熟的过程。
同样的是丧父,同样的是由母亲一手带大,同样的是敏感、多疑,同样的是遭受旁人的欺侮、蔑视,同样的是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同样的是在十六岁时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出走”。
眉间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了起来,鲁迅也是在这样的磕磕碰碰中成熟了起来,眉间尺实际上就是少年鲁迅的投影。
三、宴之敖之于“斗士”鲁迅
“炙人的热火包裹在冰壳里,炽热的爱隐藏在僧的外表下,热情的肯定体现在否定的形式中,急待喷发的情感、思想孕育在沉默之中。”这是鲁迅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学风格。
宴之敖,是《铸剑》中鲁迅浓墨重彩推出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声音好像鸱枭”,“眼光如两点磷火”,“对着眉间尺的头颅,冷冷地尖利地笑”。这如鬼魅般的黑衣人,外表极冷,他的一举一动,无不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正是在这严冷的外表下,透出了他内心烈焰般的激情,这正是鲁迅在《野草》中所讴歌的“看透了造物的把戏”的“叛逆的猛士”。黑色人沉着老练,勇敢决绝,具有钢铁般不可动摇的信念。他为了一己之承诺,不惜牺牲自我,慷慨赴死与眉间尺并肩战斗。但他绝不仅仅是那种古代所说的侠客义士,当眉间尺称呼他义士,询问他为何要给自己报仇时,他说:“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你不要提这些受了侮辱的名称,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我的灵魂上有这么多人所加给我的伤,我已经厌恶了我自己,聪明的孩子,告诉你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他要报的仇不是自己的仇,而是社会的仇。鲁迅对黑衣人的塑造,为之倾注了更丰富、更深沉、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寄寓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宴之敖之于鲁迅,不仅形似,更是神似。
其实鲁迅骨子里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他的性格里具有侠士精神的内核。这大约来源于他的家乡赋予它的精神气质,鲁迅的复仇精神绝不是狭隘的私仇和黑色的江湖恩怨,而是不畏强权,敢于面对命运的挑战。
鲁迅写作《铸剑》的时间,是他极为苦闷的时期。一方面他与弟弟周作人决裂,离开居住了12年的北京,来到了厦门任教;另一方面,时局的动荡,之前的一系列血案让他由怀疑而清醒,五卅惨案过后,鲁迅就大声疾呼:被压迫的人民,必须义无反顾地向压迫者“抽刃而起”,要“以血还血”。鲁迅是感受着广大人民所受的痛苦,代表着民族的大多数,而向敌人冲锋陷阵。
剖析《铸剑》中的眉间尺、宴之敖的形象,可以清晰地见到作者的影子。但赏析作品,切不可将艺术形象与生活中的原型等量齐观,因为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也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否则,就背离鲁迅对文学审美的要求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铸剑》中眉间尺、宴之敖背后的隐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