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既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符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与发达国家及国有企业相比,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问题,但是企业自身优势及外部发展优势,仍然可以弥补其不足,在走出去过程中增强实力,实现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民营 投资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走向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拓展其生长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十分必要和紧迫。首先,中国加入WTO,内外市场整合给民营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
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并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使得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且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按国家***策,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1979―1991)
1979年8月,***颁布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拉开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序幕。但由于处于改革开发的初期,只有一少部分国有企业实现了走出去。例如1979年,中国首家海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由北京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在日本共同创办而成。截止199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额为44.55亿美元,流量仅为9亿美元。在此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少且规模小,少部分企业实现了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这种形式,民营企业可以获取海外市场相关信息,为其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1992―2001)
1992年,以***南巡为转折点,中共中央吹响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同年,澳大利亚Electra Cables被中国具有民营性质的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收购,这是中国首家进行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开创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先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至40亿美元。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的健康发展,并首次提出为促使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要积极鼓励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上述***策和法规的引导下,中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增加至69亿美元。
(三)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调动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积极性。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也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彼此促进,共同发展。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以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此举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策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565.3亿美元。截止2010年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累计对外投资额225274万美元,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领域亦不断拓宽。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足的投资行业宽泛
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涉足的行业领域越发宽泛,比如在加工贸易生产、油气或矿产资源开发、设立研发机构、贸易和服务业、农牧渔业开发、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都有所涉足。但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领域还是偏重于贸易型境外企业。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境外分销贸易及其它服务业和加工贸易生产,分别占总体的48.6%和38.7%。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重点。在海外投资的20强里面,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加工制造业,并且主要是立足国内,偏重于贸易加工。如万向集团开展对外投资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扩大出口。
(二)投资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机构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多种投资方式。当前,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探索新的跨国经营模式。在境外收购和设立研发机构、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和产品设计、境外投资建厂、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但是总体上而言中国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核心竞争力还比较弱,风险抵御能力较差,主要采取合资经营方式。可喜的是近几年民营企业开始采取跨国收购方式对外投资。
(三)投资区域多元化
从中国***府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以来,己有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其中包括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其它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队伍日益强大。并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对外投资的区域日渐广泛,由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到亚太、非洲和拉美及东欧独联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民营企业陆续“走出去”的例子不断证明,他们是有竞争优势的。下面从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做出分析。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上***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自身越来越重视对所有权优势的培育。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逐步形成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权优势。
(1)自主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优势。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也需要有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和充分占有信息。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统计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课题组的“中国非公有制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成长型和500家企业的研况,成长型企业与500家企业中设有专门研发部门的高达74%和75%,自主开发的产品与生产技术也在60%以上。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对于研发部门总体还是较为重视的。以海尔为例,2001-2005 年期间,海尔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总量比重在3%~5%,研发投入累计数超过100多亿元。截至2005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819项,是国内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家电企业。
(2)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可谓中国民营企业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这些民营企业的模仿能力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民营企业在技术较发达地区投资时,可以学习、模仿和吸收当地的技术;最关键的是,还能以当地的技术人才为依托,及时、充分地占有最新技术信息,培养一支自己的技术人才队伍。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和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己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合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二)区位优势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投资企业的区位优势指东道国为投资厂商在本国投资设厂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是东道国特有的,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力、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税收和补贴、交通运输成本等。
①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特别是在WTO成员国投资时,能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因为WTO要求成员国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中国民营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将享有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同等的权利;WTO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将促使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成为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这将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展铺平道路。②中国周边国家多为经济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企业和***府有着长期而广泛的联系,中国***府也给予了这些国家大量的经济援助,其中多数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给予了相关优惠***策。③华侨的桥梁作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这种侨商纽带,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同当地***府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三)小规模技术优势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之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①民营企业能满足市场多样化和小规模生产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中国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适宜于生产批量小、花色品种多的产品;这一特点恰好顺应国际市场上日益凸显的市场多样化需求趋势。同时,广大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很难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收益;这个市场空档正好可以被中国民营企业所利用,从而,企业为满足小市场需求而开发的生产技术能够迅速得到利用。②民营企业能满足市场专业化需求目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华人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区。据统计,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约有3600多万人,这些华人华侨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其资产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他们对于具有华人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产品情有独钟,而生产这些具有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产品正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填补市场空缺,形成产品垄断。③民营企业拥有适应当地市场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更能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改造的技术和设备,更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偏好。并且,就地取材的技术也更容易受到外汇紧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欢迎。④民营企业的规模小,易于转产从沉没成本考虑,民营企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还表现在容易转产。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针对的国外市场也相对较小,企业在设计或选择小规模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时,一般考虑了转产的可能性,所以这类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通用性大,作适当改造后就可开辟新的用途,为企业节省了沉没成本。
尽管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经具备了一些竞争优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民族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就像高附加值的、精密的制造多是日本、德国的天下;高端奢侈品和大风流的设计主要是法国、意大利的特长;资本市场、品牌,技术和管理是美国企业的看家功夫。中国民营企业想要屹立于国际市场,必须选择适合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特点的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战略包括确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宗旨,确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和方式进行战略抉择,培育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加强***府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服务。唯有如此,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衣秀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J] .商贸纵横,2014
[2]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吴海***.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4]黄建,李莉,来晓燕.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30年[J].经济管理,2009
[5]赤卜凯.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09
[6]陈相芬,冯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
[7]衣长***.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创新[J].经济纵横,2008
[8]张广荣.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策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