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的戈壁滩罗布泊地区传出一声巨响,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那么,中国大地上这前所未有的爆炸后面究竟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①发展核力量酝酿已久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成立刚两个月,访问苏联。苏联方面安排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进行了参观游览,并且为他放映了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纪录片。
其实,发展自己的核力量的想法早就在心中酝酿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即1949年春季,在的同意之下,批准拿出外汇让在巴黎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留学生代购用于研究原子能的先进器材和书籍资料、实验药品等。
1950年5月19日,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所长为钱三强,副所长为王淦昌、彭桓武。此后,大批有造诣、有理想,有实干精神的原子能科学家,从美、英、法、德等国陆续回国,来到原子能所。他们中间,有不少出自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实验室。
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的杨承宗,回国前,居里夫人的长女和女婿将亲手制作的10克碳酸钡镭标准源送给他,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不要小看这10克标准源,这是我国开展铀矿探测用电离辐射计量研究唯一的借鉴实物,相当珍贵。
②自力更生为主 争取外援为辅
1955年1月15日,***在***丰泽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说这是个小学生向老师讨教的会议。会上,钱三强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在座的领导同志阐明了原子弹的基本原理,而李四光,则带来了一块铀矿石,做了用仪器探测铀矿石的操作演示。
会议从下午三点多一直开到晚上七点多,***拍板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发展核武器研制的计划,由***,***,***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原子能工作。
而后在1956年11月16曰,全国一届人大***会通过决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具体领导全国核工业的设计和发展工作。当时中央对研制原子弹的指导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外援指的当然就是苏联。从1955年到1957年,中国和苏联在原子能领域共签署了四个协议。而后,大批的苏联专家开始来中国,援助中国进行原子能事业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决心已下,紧接着就是确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基地。因为它牵扯保密,辐射,交通物资运输等一系列问题,选基地颇费脑筋。最终,确定在青海的金银滩。
金银滩草原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其一,从大环境看,青海的地理位置,对内地人而言,很遥远;对邻国而言,又远离任何一条中外边界,也相当遥远;而对和***等边疆省区而言,这里又好像是内地,同样很遥远。
其二,从小环境看,这里人烟稀少,进入的外人很少,容易进行严密的控制以防泄密,草原上也方便建立无阻碍的内部自由通信。紧急情况下,也便于人员疏散。
其三,它距离西宁只有一百多公里,物资供应较为便利。
③全民找矿炼铀
1958年冬季,青海高原最寒冷的季节里,二机部九局局长和核研制基地司令员李觉,乘坐朝鲜战场上使用过的汽车,带领着第一批基建队伍开进了这片草原里。
基地的工程建设,是在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进行的。饥饿同样困扰着需付出超强体力的施工部队。但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物资供应并没有摧垮建设者的意志。到了1962年底,基地建设就已经初具规模。
而另一支队伍,早在1955年就开始悄悄地工作了——寻找铀矿。
当时地质部门成立了三支勘探部队,代号分别为***的519部队,中南的309部队,西南的209部队。勘探队员们最早在***伊犁找到矿床。其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均发现了矿床。十几位勘探队员为此付出了生命。
正规的冶炼铀矿工厂还在建设之中,而研究单位又急需原料做实验。于是,二机部急中生智,想了个办法:全民找矿炼铀。
于是,全国许多县甚至公社都组织了地质队,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到了找矿炼铀工作,短短几个月里,湖南,广东,辽宁等地的农民将地表层的铀矿几乎横扫一空。通过这个办法,共获得了土法冶炼的重铀酸铵163吨,这一百多吨铀原料,为初期的中国核燃料生产提供了珍贵的原料,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赢得了时间。
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
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建立由苏联控制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遭拒绝后,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当时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定,要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有关技术资料等项目。
赫鲁晓夫很清楚需要什么,1959年10月1日,他参加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庆典后,对说:“关于生产原子弹的事,我们是不是把专家撤回去?”不料回答:“我们可以自己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
随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终止了苏联与中国的一切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为596,意思就是从1959年6月苏联那封电文开始,中国人要自力更生研究原子弹了。
苏方撤走时,已经烧毁了全部资料。我们面临的是完全空白。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只有几台老式的手摇式计算机。研究人员更多只能依靠纸笔、计算尺等原始的工具。但随着纸张不断加厚,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也一步步推进。
当时负责原子能工作的***经常深入实验基地,无论是邓稼先,还是钱三强,心理压力都非常大。
⑤用土办法浇铸炸药部件
当年美***在日本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有一颗是内爆型的。而我们要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也是内爆型的。
内爆型原子弹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造出氢弹。这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原子弹制作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有个最大的技术难关,当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1960年夏天,陈能宽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开始攻克这个难题, 就是靠这种土办法,浇铸出了一批批的炸药部件。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从最早在北京长城脚下的试验场到青海湖的金银滩,一步一步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1962底,基本完成了启爆元件的定型工作。
1961年,中央***决定由时任人民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对原子能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次年,张爱萍向中央递交了一份五千字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我国的核工业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只要加强组织协同力量,各项保障跟上去,1964年制造成功原子弹并进行核爆炸是可能实现的。
⑥蘑菇云腾空而起
青海金银滩草原上科学家们一步步向原子弹靠近的同时,在***的罗布泊西北部地区,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也在紧张地进行着。
1963年底,通往罗布泊的公路上,33000多吨器材设备和几千名参试人员陆续抵达核试验的厂区。
核试验不同于一般的武器试验,爆炸威力太大,必须采用遥控爆炸。于是,数十公里的电缆线要埋到地下与控制中心进行连接。
戈壁滩上,大部分是盐碱地,硬得跟石头一样。一铁锹刨下去,砸得地上直冒火星,地面却纹丝不动。为此,上级专门配了个工兵连给他们。前面是的工兵连爆破,后面是缆线工人跟着铺设,总共历时三个多月,几十公里的缆线才算铺设完毕。
1964年秋,原子弹装配出来,但要不要试爆?有两种方案:一是发展技术暂不试验,二是不怕威胁尽早试验。最后一锤定音:“要尽早试验。”
1964年9月,在***罗布泊戈壁深处,原子弹试验基地平地矗立起一座102米高的铁塔。为了测试这次核爆炸的性质、当量、效应,在铁塔四周方圆60公里范围内布置了90多项效应工程、3000多台测试仪器。
原子弹组装完成后,一列由中国最优秀的司机驾驶的专列火车负责将核弹运到试验基地。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专列所用的100多吨优质煤都经过专门的筛选。
10月14日,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最后一次往北京打电话,向***报告:“最后安装工作已经结束,请指示。”平静地说:“中央批准零时定在15时,祝你们成功。”
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员按下了启动电钮,10秒钟后整个系统进入自控状态,记数器倒记开始。接着,原子弹开始了爆轰、压缩、超临界、出中子、爆炸的全过程。顿时,金光喷发,火球凌空,蘑菇云腾空而起……
⑦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张爱萍极为兴奋地向报告:“我们已看到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
当即报告了***。得知消息无误后,在当晚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全退役”。
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府响应国际禁核号召宣布暂停核试验。
(据《杭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