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贵州的26岁的毕赣凭借首部剧情长片《路边野餐》,成为金马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最佳新锐导演,然后又在法国获得了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气球奖”。毕赣电影所制造的影像经验,粗砺而又灵动,似乎在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讲述时间的故事。
凯里诗人
1989年,毕赣出生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凯里,18岁去山西传媒学院上学前,他没离开过家乡。生活太闷了,于是就胡思乱想,感慨无处抒发,就写诗。到拍摄毕业作品《老虎》的时候,素材出现了很大问题,无法剪辑,他就用平时写的诗歌贯穿起来,发现很顺。他的老师丁建国说:“他的成长环境和血统应该给了他一些异于常人的对待世界的眼光,可能是无意识的,促使他后来向艺术迈进,开始写诗,诗歌对他电影的成长是个训练。”
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其实是一本俄国的科幻小说,由塔可夫斯基改编为著名的影片《潜行者》。导演毕赣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十分欣赏俄国诗意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这个名字大概也是致敬偶像。《路边野餐》之前原本叫《惶然录》,其实这才更贴近影片的主旨。《惶然录》是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的随笔结集,多为“仿日记”片断体。在拍给故乡“野鬼和风”的《路边野餐》中,毕赣植入了自己的诗句:“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镜,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孤独之人的故事
《路边野餐》的故事很简单。在贵州东南部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上,在大雾弥漫的县城诊所里,两个心事重重的医生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在前往镇远古城的路上,怀着心事的陈升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
来自底层生活的困苦与抑郁
《路边野餐》的英文名Kaili Blues,表达的主旨正是凯里的抑郁,生长在凯里的人们的抑郁。“Blues” 一解为蓝调,演唱风格很自由,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演唱方式,假声、、哭泣、嘟囔都可以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这种方式完全是底层社会的气质,是一种底层生活的困苦与抑郁。正如打雷般的天气,野人的怒吼,看完仍然走不出潮湿迷幻的世界,有山林和泥土的味道,有河流和水泽的湿气,如同一首蓝调萦绕不散。
时间即告别
影片以《金刚经》中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开始,预示了影片中否定时间的概念,所谓“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得”。影片的时空不是线性的,而是碎片式的。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主人公陈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每一个阶段里,都有着不同的现实困境。这一切究竟是真是假,在时间里,告别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当诗转换为影像
在毕赣的电影观中,诗歌是从来都是不曾缺席的存在。《路边野餐》是一部关于“诗”的电影,诗就是反映当下的心境,透过生活穿梭来回,淬炼出的精简文字。毕赣的《路边野餐》以诗歌念白贯穿始终,融入了导演自身的生命体验以及对贵州凯里的梦幻乡愁,按他的话说:“电影是一种肤浅的幻觉体验,我想用更高级的语言带领它,这之间有种落差,非常过瘾。” 当诗转换为影像,除了带来视觉上的契合,也与生活经历相互辉映,时光倒转,投影在心里。
42分钟的长镜头
毕赣的《路边野餐》被提到最多的便是那组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这42分钟长镜头排练了半个月,一共拍了三次,过程十分困难、辛苦,每一次尝试的设备也不一样,但最终选用了第一次拍摄的素材。有点小瑕疵,比如:颤动、换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足够优秀。毕赣自己对这个长镜头自然有着更诗意的阐述:“我想模糊真实与虚无的边界。有的观众会觉得是一场陌生的相会,有的会觉得是一次魔幻现实的重逢。”
3年5000部
看完《路边野餐》,第一直觉就是这位导演看过很多电影。毕赣读的是大专,用他老师的话,那三年他就是横扫***书馆,把***书馆能看的全都看了,看不懂也去翻了。在两年多点的时间里,加上之前看过后来又重看的,阅片量接近5000部,而现在会更多。所以如果想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那你必须看过5000部电影,就像“影像店伙计”昆汀拍出《落水狗》一样。
才华这件事
导演毕赣在“一席”演讲的最后说:“我毕业以后回到凯里,还去过一个广告公司,是朋友介绍的。其实那个老板人蛮好的,但是我拍东西他老指手画脚,我就特别烦。有一天就跟他吵架了,他说滚,我就走,走到电梯里面,我发现他还在里面喊你有才华能当饭吃吗?今天我想说,我能。”
《路边野餐》致敬的三部电影
塔可夫斯基《潜行者》
毕赣导演无疑是塔可夫斯基的忠实拥趸,无论是对《路边野餐》的片名选用,还是对长镜头的实验性探索,都在有意无意间将我们引向塔可夫斯基的精神衣钵。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的流动时空和精神内核、他对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无缝隙转换,正如影片中那行诗句:“过去、未来只是现在的继续,一切变化只是在水平线那里闪烁。”
侯孝贤《南国再见,南国》
拍《路边野餐》的时候毕赣给剧组反复看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侯孝贤的电影,总是透出淡淡的人文情怀与悲悯的情感,细腻地讲述着各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结局不是悲伤而是一种人世的苍凉,苍凉是我们对自我人生的感悟。我们也在某天,不得不对着自己的“南国”叹息一声“南国再见,南国……”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影片《路边野餐》的结构和风格,有点像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执导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两部影片都是对寻常人生的聚焦,呈现极为平淡的生活,但是描绘下来却又能看到生活中的暗潮涌动,思想绚丽而深沉,虚幻而又真实,给予观众足够多的点去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路边野餐》:时间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