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记电影的特点就是强调真实性,但是有时考虑到观赏的戏剧效果,会在情节上有适当的放大及内容上的合理修饰。影片《莫扎特传》凭借对人物出色的心理刻画和对情节新颖的叙述手法,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认可。对于当天真遇到世故,才华遇见世俗的时候,天才与庸才之间的各自取舍,把观众带入了对人类本性上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 传记片 莫扎特 嫉妒 天才
在1985年的第57届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上,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传》一举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8项大奖,一时轰动了整个世界影坛,被人们称之为“莫扎特之夜”。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出了莫扎特短暂一生辉煌的音乐成就和与之绝世天才极为不相称的悲惨命运,大胆揭露了人类本性上的贪婪与丑恶。
莫扎特全名为“沃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本片《AMADEUS》便是取自中间一段,拉丁语意为“纯洁而有诗意”、“上帝的宠儿”。莫扎特也的确称得上是上帝的宠儿,4岁学钢琴,5岁作曲,6岁全欧洲巡演,12岁时便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可就这样一个天才,命途却多是坎坷,35岁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留下了500多部被世人所称颂的作品。很多人说是因为上帝太喜欢他了,不忍心看他在人世间多受苦难,从而早早地带回了天堂。
影片的一开始便伴随着急促、充满焦躁与不安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一切似乎就在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面目丑陋的老头――萨埃里,只能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他的痛苦是因为他亲手害死一个真正的天才,为自己的罪孽而深悔不已。然而梦想一生都会受上帝宠爱的自己,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颂流传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却被人们渐渐地遗忘,这对他来说无疑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影片为我们描述的萨埃里像是一个商人,和上做着交易的商人,他把自己的贞洁与忠诚献给上帝用来交换他梦昧以求的名和利,父亲的死亡对他来说也不过仅仅只是意味着是跟上帝交易换来的机会。在他眼里,上帝或许都只是他梦想流芳百世的工具,他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他应得的,是他付出代价换来的。如果说没有莫扎特,自信满满的萨埃里也许真能算得上是一个兢兢业业、与人和善的音乐家。但是莫扎特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他的痛苦也就随之开始了。
就像一个晴天霹雳,一段近乎于完美的音乐似乎让他第一次听到了上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那声音不属于他,不属于这个丝毫不怀疑自己是上帝使者的萨埃里,而是来自于一个在他看来既幼稚张狂又好色贪杯的毛头小子――莫扎特。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于是裸的嫉妒便开始显现。而莫扎特独特的才华与魅力又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深爱的女人的目光。萨埃里更是忍无可忍,于是便开始疯狂,开始动摇,开始怀疑上帝为什么要把原本属于他的一切全部给了莫扎特,掩盖了他的光芒,让他黯然失色。他痛恨的不是莫扎特,而是上帝,他认为是上帝抛弃了他,背叛了他。萨埃里的虔诚开始慢慢地走向另一种极端:亵渎与诅咒。莫扎特的命运也就因为他而彻底改变了……
影片里引用了大量莫扎特的作品,但却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繁杂与臃肿,对与剧情的阐释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萨埃里在萨尔斯堡大主教举办的音乐会上第一次看到莫扎特的曲谱是《降B大调第十号小夜曲》(大组曲)第三乐章。正如萨埃里自己所说,开头简单到愚蠢,像生了锈的铁盒子一般,可随后双簧管、单簧管和巴塞管的相继出现,配法简单巧妙却又扣人心弦,短短几小节便让萨埃里沉浸其中,虽然被莫扎特粗鲁地带走曲谱,但是他还是无法掩饰自己的喜欢,当然还有内心里对同行之间的嫉妒。这一段选曲很恰当地展现了莫扎特的才华和随之而来的萨埃里的心理变化;莫扎特的妻子偷偷带给萨埃里的曲谱是《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手捧着没有丝毫修改过的手稿,萨埃里被其中极其优美流畅的旋律感动得泪流满面,两种不同音质的乐器被莫扎特大胆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这首协奏曲既华丽又不失典雅。【2】
影片中的重要桥段,原本禁欲的萨埃里出于嫉妒,想以性要求作为代价让莫扎特的妻子退却,本意只是不想给莫扎特提供工作的机会,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莫扎特的妻子为了丈夫的工作却敢于献身。用在这时的音乐是《c小调大弥撒曲――忏悔》,乐曲庄严而略带有悲剧色彩,正符合当时的气氛――在赶走莫扎特的妻子之后,内心矛盾的萨埃里愤怒地把自己的信仰――耶稣像投进了火里,因为他认为是上帝抛弃了他。在莫扎特父亲去世之后,影片选择运用歌剧《唐璜》的终曲,来表达莫扎特复杂的心理。仿佛剧中的主角唐璜就是莫扎特的化身,再加上一段魔鬼的合唱“这是罪人的报应”,舞台气氛充满恐惧与压抑,让萨埃里看出了这是莫扎特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对父亲死亡的忏悔,最后被烈火焚烧的唐璜掉入了地狱,场面极其阴暗。当然,影片也没有一味地寻求阴暗色调,适当地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比如以岳母的喋喋不休为原型写成了一部歌剧中最精彩的部分,也许只有莫扎特才拥有这个才华。《魔笛》中“夜之女王咏叹调”是众多歌剧爱好者所熟悉的片段,影片中所说是由莫扎特岳母咒骂而来的灵感虽然与事实不符,但却让影片更加富有戏剧效果。【3】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从小就登台演出,在鲜花和赞美中长大的莫扎特来说,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无知与幼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笑声中都透着“肆无忌惮”、“狂放不羁”,让人很难去接受,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与纯洁,他才能创作出那么自由完美的音乐。影片中有个片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趴在球桌上一边把玩桌球一边创作音乐,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莫扎特在钢琴上作曲的画面,学过作曲的人都知道,作曲是一定离不开钢琴的,导演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莫扎特惊人的才华。在现实中莫扎特的妻子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评价莫扎特:“他作曲就像在写信”。电影里他自己也自信地指着头说:“一切都创作好了,就在这里,我要做的只是把它写出来而已。”我们不得不折服,世界上竟有如此天才。不过在萨埃里的眼里,这些都是是上帝对他的侮辱,莫扎特音乐的每一小节都能让他感到莫大的失败,但是更可悲的是,他真真实实地喜欢这音乐,他骗不了自己,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音乐有多么的美。大爱与大恨交织,这痛苦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最后终于无法忍受这些他自己给自己的折磨,萨埃里下定决心要毁灭这个“可怕”的对手,来报复上帝,夺回属于他的一切。于是开始处处设坎施绊,让莫扎特在生活上渐入窘境。在莫扎特正因为父亲的死亡陷入极度悲痛时候,他又设法带上他父亲生前所用过的假面道具,要他夜以继日地完成一部安魂曲,给他精神上的撞击,透支他的身体。再加上妻儿因为生活艰难而把他抛弃,实在难以承受种种打击,最后安魂曲在萨埃里的“监督”下完成了,可莫扎特也灯枯油尽,一命呜呼。就这样一个绝世天才离开了人世,而且尸身也只是被席子草草一卷扔在了乱坟窟里,没有一个亲人在旁边。阴雨蒙蒙的天,还有最后《安魂曲》的响起,都加深了影片的悲剧色彩。
就电影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像传统的传记电影里只有对主角的正面赞颂与崇拜,而是巧妙地借萨埃里之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客观的莫扎特。不过在这里要澄清一个事实,真实的萨埃里并没有像影片中描绘的那么阴险狡诈,他在当时也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虽和莫扎特有些过节但却也没有设计害他,这也是影片被世人所诟病的一点,当然只是后话。
参考文献
【1】姚晓华,一生要看的60部电影[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7
【2】邵义强, 维也纳古典音乐赏析[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
【3】 blog.stnn.cc/miaojian/Efp_Bl_1000665543.aspx , 2005,10
作者简介
霍海波,1989年,男,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