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i n g d e z h e n “J i u s h a o” i s a f i r ewo o d f i r i n g s t u d i o established by some graduat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of Jingdezhen Ceramics Institute. Gas firing and electric firing are currently the most common ceramic firing methods in Jingdezhen. In the opinion of “Jiushao” personnel, gas firing and electric firing are controlled by man, and only firewood firing is the only “marvelous and ingenious creation”.
景德镇“九烧”,一个由几名陶院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创立的柴烧工作室。之所以取此名字,一是因为“九”在中国的传统里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又是阳数之极,再则是说起来顺口、好听。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10月,座落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湘湖校区附近的一个村落,这个村子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槐树下”, 在2012年9月前,他们现在的工作室还是一个荒草丛生、乱石堆积的废弃院落,没有水电,没有人烟。他们除草,清理、平整院子并铺上老青砖,自己用竹子围成篱笆墙,又从旧货市场收来一对蓝色的木门,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的色彩就像梵高的油画。路边丢弃的石板、石头他们捡来装饰院子,将青石板放在院子的大桂花树下当茶席,桂花树下他们用自己制作的柴烧器皿喝茶、乘凉、聊天。当秋天桂花开的时候,花瓣飘落在茶杯里与茶香融为一体。他们努力钻研学习设计柴窑的窑炉结构,准备建造属于自己的第一座柴窑。2012年11月他们开始一砖一瓦亲自搭建窑炉,在建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坚持自己亲历亲为做所有事情,几个年轻人虽然各自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但是因
为柴烧而走到了一起。他们在团队合作完成这个耗费体力和精力工作的同时,享受着艰苦劳作的过程,享受着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气烧”与“电烧”是目前景德镇最为常见的陶瓷烧制方法,而在“九烧”人眼中“气烧”、“电烧”是人来烧,只有柴烧是“神之笔”。言语中充满了神圣感。“柴烧”追求的是一种朴素甚至粗犷的自然原始之美-在陶土表面不施釉药的情况下, 木柴的落灰就附着在器物表面,与坯体结合形成天然釉质层,呈现出面目各异的无法言说的效果。“柴烧”可谓是土与火的涅之歌。
柴烧虽发源中国,却在日本生根发芽,之后柴烧之风吹到宝岛台湾,近些年,再由台湾传回了大陆,在这里,木柴不仅是作为一种材料、一种燃料,更是一种媒介、一种美学的追求。千年瓷都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所以不论是拉坯、利坯、开模、釉药、泥料、建窑、烧窑等一系列工序流程已经非常齐备、完善。每个环节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人员和服务,而“九烧”的年轻人却固执地希望把“柴烧”的所有流程都亲自来完成。在建窑之前, 擅长技术的于秉右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寻找适合的粘土进行实验, 研究日本及台湾柴烧方面的书籍与资料,探寻建窑的方法,孙翊朔则更注重作品的制作以及对生活器皿的探索,雷鸣则想将陶瓷的釉上绘画与柴烧作品相结合,ken在配釉方面的天赋更是派上了用场。柴烧的烧成效果是其他烧成所达不到到的一种近乎极致的疯狂效果,柴烧的每一个步骤都很关键,烧任何窑都要对火有好的掌握,而柴烧的难就在于它的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不会像气窑一样稳步上升,在木柴燃烧中温度会有小幅度的下降,再加一些柴温度又会有所上升,随后温度又会有小幅下降,所以温度的上升是波浪形的,不太好把握,而且在升温的同时还要控制窑室内还原气氛的强弱。但这又正是柴窑之所以变化无穷的魅力之所在,变化就在温度上升与下降之间,变化就在木材烧成所产生的灰烬,你不能预先知道这样的温度往复会出现什么效果。实际上连续四五十个小时的不断投柴在精神和体力上考验着他们,这是一种集体劳动,也是柴烧中最重要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每次都有惊喜。
手工的魅力加上有如神助的火烧,让“柴烧”的器皿都具有丰富的质感,而又颇为神秘。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小茶杯,壶盖上有只小鸟的茶壶,圆圆的大花瓶......柴烧的器皿不仅件件都不一样,就连转动一个小茶杯都可以看到迥异的色彩和纹理。喝茶的人,因为手中的杯子的转动而获得了不同的风景,也能欣赏到彼此手中的茶杯各自的精彩。
当柴烧成为了中国陶艺界的一个流行后,如何在器型上保持柴烧原始的魅力而又不失实用性,成为初建品牌的“九烧” 年轻人所面临的挑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觉得不少年轻人的状态不太健康,太追求物质和经济,“九烧”工作室的态度就是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情,一件就足够了,同时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不取悦他人或其他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选择彻头彻尾地躬下身来,埋下头去,悉心研究“柴烧之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老的柴烧 年轻的“九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