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现在也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节庆的活动。能歌善舞的苗族人,在创世歌里就留下了牯藏节的故事,代代相传。
去往交通>>
从贵阳去往黔东南州府凯里可采坐开往玉屏的“梵净山”号旅游列车,在凯里下车。凯里汽车站位于市东北文化北路,赶早乘长途汽车至榕江县,换乘去计划乡的中巴至污略村以北10公里的山路旁,下车步行至污略村,即可到达拈藏节拍摄地。
“牯藏节”是苗族非常隆重的祭祖庆典,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杀牛祭祖。这种古老的祭祖礼仪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记录方式。歌词叙述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了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成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十二个蛋成为妈妈。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最终把蝴蝶妈妈气死。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他们:因为大牯牛气死了蝴蝶妈妈,所以用牛耕的田园就长不出好庄稼。只有拥耶,妮耶把牛宰掉祭拜蝴蝶妈妈,立刻求得庄稼的丰收。这是“牯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我幸运地赶上了榕江县计划乡污略村举行的为期七天规模宏大的牯藏节,主要内容有设立祭祖台、踩芦笙、吃簸箕饭,跳踩堂舞、牯藏牛旋堂最后是重头戏杀牛祭祖。
在牯藏节前,村民们已经选举出了牯藏头,这次污略村牯藏节的牯藏头是姚老吾,已婚,35岁,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双老健在。被推选为牯藏头的人都是寨中品德良好,已婚,必须生育有男孩,父母等长辈健在,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同时又是建寨始祖家族的后代。
牯藏节的第一天基本属于准备工作,主要是迎接来客和设立祭祖台。祭祖台设立在牯藏头家火塘屋的东北角,上面放置一个簸箕,簸箕内有用糯米饭做成的圆团,圆团上插有两支雕花水牛角,里面装满了自酿的米酒,牛角前摆放五条干鱼,还有一块三斤垂的熟猪肉。此外,在牯藏节的第一天,牯藏头家要杀一头猪,切成小块串成60串,发到各家。按照规定从串串肉发到各家起,全寨就要开始忌食蔬菜了。
第二天,是牯藏节正式开始的日子。开始前,各家各户也纷纷设立祭祖台,由九个鬼师分别上门坐在祭祖台前给祖先念一段祭词。八位身穿百鸟衣的苗族青年手持六管芦笙,随着指挥者的铜铃声和芭茅草摇动的节奏吹起苗乡特有的曲调。四个持芒筒的青年站在芦笙队的中间吹出低音,一个苗族小伙子击打着木鼓。这所有的一切合成整个仪式的序曲,牯藏节正式开始了。
第三天和第四天,姑娘小伙儿都穿戴一新,围着篝火跳芦笙舞、对歌,狂欢到深夜。月光下,篝火映照着年轻的面孔,生命的激情之火被点燃,青春的血液在涌动。
第五天,吃簸箕饭,踩堂。全寨各户把蒸好的糯米饭,猪肉、匕首放在簸箕里。中午,全寨人都抬着簸箕饭来到广场,旋堂三圈后,由受尊重的老者宣布把簸箕饭分发给村民和来客。吃完后人们身着盛装,牵着为祭祖专门准备的水牯牛,挑着丰收的果实,进行踩堂,象征着将牛交给了祖先。晚上10点,几个鬼师分别到牯藏头家的祭祖台前念两段词,一是念给祖先,二是念给牛。
第六天,杀牛祭祖。最重要的杀牛活动开始了,牛被捆绑在架子上,又被巨大的横杠压住脖颈,动弹不得。凌晨三点,牯藏头家率先杀牛,然后鸣三声铁炮两声火炮,炮声刚落,全寨各牯藏户也开始鸣炮。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全寨各牯藏户将牯藏牛全部杀完,一共有32头。上午九点我挤入人群,随着鬼师的祭词,人们开始破牛,分解,然后平均分到各家。苗族社会奉行原始的民主制度,一切都讲究平均分配,也许正是这种制度的保留使得苗族社会始终充满活力。
第七天,封芦笙。又称吃回堂酒,就是祭祖结束后要把芦笙封存起来,三年不得再吹奏。这一天,来客也都要回家了,因此要设宴欢送。送走客人后这隆重的牯藏节也就画上了句号,全寨人要齐心协力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