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子“兼爱”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无差别的爱。重新发掘墨子“兼爱”思想的价值,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墨子;兼爱;和谐社会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变革当中,思想家们面对如何稳定社会的秩序,重建社会的伦理原则,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则独树一帜。墨子始终坚持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主张无差等的对生命整体的爱,爱人若爱己,并且认为这种“爱”是相互的,而且是对生命的、整体的相互的爱。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不仅对当时社会稳定起了一定作用而且将会对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一、墨子“兼爱”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93)处于战国初年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这一时期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备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感触。面对着混乱的局面,墨子断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根源是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做贱,诈必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由此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的伟大主张。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
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他在回答别人如何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时明确指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兼爱”就是把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看待,同等地爱护。人们只有彼此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天下之人皆相爱”(《墨子·兼爱中》),才能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儒家“亲亲有术”,“爱有差等”的“爱人”原则,否定了亲疏有别的宗法观念。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关于“兼爱”学说,墨子曾与儒家的信徒巫马子展开过一场辩论。巫马子认为:爱我本国的人胜于爱别国的人,爱我家乡的人又胜于爱本国的人,爱我家中的人又胜于爱我家乡的人,爱我父母又胜于爱我家中的人,爱我自己的身体又胜于爱我父母,愈接近我的愈爱。如同有人打我,我会感到痛,打别人,我不感到痛。所以“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墨子·耕柱》)这种建立在人的自然感觉,“趋乐避苦”基础上的行为准则,是一切利己主义的哲学基础。墨子反驳说,鼓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对自己一无所利,因为如果将你的利己主义加以宣传,赞成你的人必定会按照你的说法损人利己,甚至会把你杀掉,以满足他的私利;而不赞成你的人,也会因为你“施不详言”而厌弃你,甚至把你消灭掉。墨子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对等互报的,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他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他以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为例,指出“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导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上》)爱别人的父母,是使自己的父母得到爱的前提,只有爱别人的父母,才能得到别人爱自己父母的回报。所以做一个孝子,爱别人的父母如同爱自己的父母,不应有分别。因此,墨子认为:人人实行“兼爱”,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不仅无损自己的利益,而且自己的利益正是只有通过爱人、利人才能得到保障。通过“兼爱”,能够把“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统一起来,即“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非命上》)。墨子把“兼爱”看成是一个“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进步性
(一)墨子“兼爱”思想是正义的人道的主张
为了阻止“强却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墨子·天志中》)的暴虐行径,为了使穷苦的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够摆脱灭亡的厄运,墨子说:“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墨子·尚贤中》)人民已被逼上了没有生的希望只有死的威胁的绝路。弱小的诸侯国家已是强大的诸侯国家的口中之物。墨子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关注平民的社会生活,要求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提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尚贤》),反对传统的宗法制度。因此墨子清楚的倡说“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是正义人道的主张。
(二)墨子“兼爱”思想着眼于社会公众利益
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为号召,认为人们相亲相爱就能使大家都得到好处,墨子倡说“兼爱”是着眼于实利,不是停留在空翻的道德说教上,对穷苦的人民实行“兼爱”就是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就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墨子·尚同中》)。对弱小的国家实行“兼爱”就是不进不可取侵略吞并它,而且要竭力帮助它:“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供之。”(《墨子·非攻下》)在墨子看来“爱”与“利”两者密不可分,爱而必利,不利无以见爱,他常说“爱利万民”“爱利天下”正是这种统一观的表现。
(三)墨子“兼爱”思想是对于孔子“仁爱”思想的突破
孔子的学说以“仁爱”为中心,虽然他也提倡“爱人”“泛爱众”但是又强调“亲亲”为本。《礼记·中庸》所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人有亲疏之别,因此爱有厚薄之分。这表明儒家的“爱”是突出“亲亲”这个中心的。所谓“爱人”“泛爱众”似乎这种“爱”也真的加到了“小人”身上,但是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到则易使也”(《论语·阳货》)爱小民百姓,目的无非是为着便于统治而已。可见这种“爱”并不是平等的。曾“修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子,正是因为看出了儒家之“爱”终究局限于亲属本位,局限于等级差别而将人民置于被奴役驱使的地位,所以她要把它作彻底改造,把这受制于宗族血缘和等级差别的“爱人”变成为无亲疏,无等级差别的完全平等的“爱人”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他要把人民从原来作为表皮“爱”的陪衬角色确立为“被爱”的主体对象,甚至要君主也做到“爱民谨忠,利民谨原”(《墨子·节用中》)这就大大突破了儒家“仁爱”的保守性和狭隘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人际和谐
和谐社会中基本要素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墨家理论提倡视人若己、爱无差等的先进思想。可见,墨子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而这也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墨子出身平民指出“爱无差等”,即天下人人平等的观点。他认为,不管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人与人都应平等对待,这实际上也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普遍行为规范。人究其一生,需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处理这些关系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人际和谐。建立人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的关系,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到爱自己的朋友,到爱人、爱一切需要关爱的人,最终达到更高的境界——博爱。
(二)社会和谐
建立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始终是人类最终梦想。我们所向往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道德、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生机勃勃、安宁稳定、综合发展的。而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就目前的中国来看,人与人之间,并不缺少各种各样的自爱和爱他之心,但真正缺少的,应该的是兼爱或博爱之情。兼爱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的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够通过正当有效和文明的种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兼爱”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安宁稳定,从而使人们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反映我们这一时代特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自然和谐
墨子十分重视生产劳动,认为生产劳动是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另外,他还认为,节用也很重要。简朴可以培养人的忍耐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有助于平等的实现。墨子还试***通过降低消费来化解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生产和消费间的矛盾。我们今天的社会,物质财富已经与当年有天壤之别,但仍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目的就在于构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我们既需要经济发展的提速,也需要维持未来长期、持续的发展的可能性。而自然资源是我们全面建设的物质基础。尤其像煤炭、石油、土地、水源等,某种意义上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对它们的开发利用,必须合理、高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积极维持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持续幸福和谐,保持必要的资源储备和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飞.墨子的“兼爱”思想及现代意义[J].学理论,2009(22).
[2]吕海滨.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代价值[J].探索争鸣,2007,7.
[3]杨扬,胡敏.浅析墨家兼爱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J].谈古论今,2009(12).
[4]俞德明.试论墨子兼爱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J].华东***法大学学报,2007(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墨子“兼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