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清明,我想起去年此时在湖州市善琏镇含山风景区参加的蚕花节。
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当地百姓登含山,祭蚕神,祈丰收。沿传至今的“轧蚕花”民俗活动,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特民俗
湖州是著名的蚕乡,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从古至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一直是湖州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丝以及丝织品的产量与产品质量,在明清时代已臻至巅峰,名声远播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伴随这些生产活动而产生的蚕事风俗也异常丰富多彩,如祭蚕神、清明踏青、轧蚕花、赛快船、打船拳等。清明节含山踏青、轧蚕花,千年相属,久盛绵延,是湖州城乡众多蚕事民俗活动中最为生动、参加人数最多、场面最为热烈、影响最大的一项。
含山镇位于湖州东南,隶属于南浔区,南通杭州、西接德清、东连桐乡,水陆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从含山镇穿境而过。运河畔有座含山,高不过百米,但“兀然***四野平畴之上,方圆百里而不相属”。这含山周围便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
据传说,春秋时期西施从越国到吴国,路过含山,曾赠送蚕花予乡人。其后,每年清明,含山四周各乡数万蚕农贴身背负自己培育的蚕种包,涌上含山,祭拜蚕花娘娘,祈祷求赐蚕花廿四分(意为双倍好收成),然后带着蚕花殿中的“蚕花”高高兴兴回家。这是含山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清明“轧蚕花”。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年清明日,蚕花娘娘来到含山上空,看到蚕农们祈祷观音菩萨保佑他们获得蚕花廿四分,蚕花娘娘扮作村姑,将蚕气传给蚕农,使蚕农家的蚕花获得好收成,从此卖蚕花这一风俗流传了下来。
深厚底蕴
含山顶上有座含山塔,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在善琏制成湖笔,为了纪念这一极大地推动文明进步的历史功绩,人们建造了这座“笔塔”。《湖州府志》《练溪文献》等古籍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巅,浮***其卓昭笔。”又载:“含山有塔,故出笔工。”清人沈国治《韵香庐诗钞》中有云:“含山塔影细于针,含山淡翠学眉纤。侬家遥对含山住,亲缚银毫染胜尖。”
含山塔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重建于明正统辛酉年(1441),复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塔系砖木结构,高38米,直径6米,上下7层,每层有拱门,交错相间。塔呈八角形,每只角上挂有铁铃。
民间也有传说含山塔是东吴国主孙权之母吴国太修缮,曲折附丽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很快于三国时弘法江南的事迹,表达这一带历史性的思想文化的丰厚。
抗日战争时期,日***在含山顶上修筑雕堡、建炮楼,含山塔遭到严重毁损。上世纪60年代,含山塔又有破坏,楼梯楼板大都拆毁,千疮百孔,游人拾级登塔止于二层。1984年8月,含山塔重修,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0月至1994年3月,含山塔再度重修,并重建了蚕花殿、观音殿,新建了蚕丝博物馆等。
文化遗产
含山顶的蚕花殿是祭蚕神的场所。祭蚕神是含山蚕花节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分作藏蚕种包、祭蚕花娘娘、台阁表演三道仪式程序。
早先蚕农养蚕是自家养蛾产卵育种。每年春节一过,蚕妇就用一层薄薄的丝棉裹着蚕种,怀端在胸口,用体温催蚕子成蚁。清明节早上,蚕农纷纷争先跑上含山与蚕花娘娘见面,保佑蚕种出得好、出得齐,同时在蚕花殿前上香点烛许愿,这就叫“祭蚕神”。蚕神塑在蚕花殿的正堂,是一个姑娘和一匹白马,亦称马鸣王菩萨。供品比较简单,一般用米粉团子(叫做茧圆)、粽子、芽麦塔饼、米酒等。也有一些大户人家抬着全鸡全鸭讲排场的。藏蚕种包和祭蚕花娘娘一般由主要劳力或当家人为操办,也有全家出动的。
祭蚕神之后,则是蚕妇上山轧蚕花、买蚕花。她们把蚕花带回家插在蚕匾上,一说可保佑蚕花丰收,二说可以避邪气驱害虫。
台阁表演是祭蚕神的最热闹场面,分水台阁和旱台阁两种。旱台阁由男女孩童装扮成蚕花姑娘或戏剧、传说人物,让大人们用养蚕用具或做成旱船的、或做成高头白马的抬着走。水台阁由蚕农在大运河里张搭彩船表演。两种台阁从各村出发到含山脚下,再从山脚一直到山顶,一路鼓乐喧天,看表演的,人山人海,一条条山道挤得水泄不通。
台阁表演中有轧蚕花之说。轧蚕花分为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从开始到结束,青年男女要闹上十来天。他们到山上购得蚕花数朵,别在发际,挂在胸前,插在帽沿。也有青年将蚕花插在甘蔗上,任姑娘跳起来攀摘。这时,你挤我轧,摩肩接踵,相互逗趣,好一片欢乐喜庆。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蚕花轧得越闹猛,蚕气越旺,就越是会带来好兆头。
蚕乡清明的这一系列民俗活动,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含山轧蚕花正式定名“含山蚕花节”。1996年,含山蚕花节又成功举办了国际旅游活动。近几年,含山蚕花节规模空前,它与海宁观潮节成为杭嘉湖地区每年春秋两季的盛大旅游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