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构成的。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河流文化及其特点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是地球上多样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河流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供养生命,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大江大河流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先民无论是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适合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聚落,慢慢地形成村镇、城市、国家;人多了就会产生形形的文化,文明便由此萌芽。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水源和物资,还是人类迁徙的主要通道。所以,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其中又以依托水量大、流程长、流域广的大江大河而形成的河流文明最为显著,人们认知此种文明类型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把其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都孕育过伟大的文明,这些大河文明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发祥地。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也可以说是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而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种子、生产技术、工具制造乃至季节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必须不断传承,而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文字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这种传承性。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常常一脉相传。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因为缺少变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种稳定恒常的秩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必然出现中央集权。农耕文明呈现渐进式发展,反应在国家制度上也是渐进的。此外,农耕文明因为靠天吃饭,由于对抗大规模自然灾难的需要,所以对权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注重,对能制造各种灾难的自然,也有一种神灵崇拜。把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而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权威的力量和神灵的力量。而在定居族群中,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争夺生活物资的事情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
河流,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态,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
农耕文明因为匍匐在大地上,自给自足,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自然造成了这种文明中的保守、和平、中庸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文明心理。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以及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因此,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的特点是:稳定持重,但不思变革;注重防卫手段,但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但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但不具冒险精神。
海洋文化及其特点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穷尽的资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捷的运输途径;海洋是现代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基地,为人们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空间……海洋的浩瀚壮观、变幻多端、自由傲放、奥秘无穷,都使得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与载体。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和海洋科学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较发达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在世界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就是古希腊。
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大河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
从经济上讲,海洋文明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是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海外市场的开拓,不但吸收外来人口,又不断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动既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海洋文明开放性的补充。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治体现就是民主制。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与大河文明重权威尊神性不同,海洋文明强调自我与理性。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而受到颂扬。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
海洋民族,凭借舟楫“四海为家”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流动性和侵略性,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向大海不断地求取,于是造就了他们的扩张性和不稳定性;海洋边的信息发达,于是造就了他们的多变性和包容性;海洋连接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大陆更为自由和无界限的世界,这是海洋文明的广阔性和不稳定性。对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来说,海洋文明更重要的贡献是因为航海需要而带来的工商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契约文化,协商文化和民主架构。
总而言之,海洋文明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具有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精神。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一体相联
尽管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具有诸多鲜明的不同之处,但地球之水是一个整体,河流、海洋、湖泊、湿地等各种水体都是水文明的载体,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都是地球文明整体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链环,且紧紧相扣。
以古埃及为例,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生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因此古埃及文明是大河文明。但是海纳百川,尼罗河最终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文明则是最典型的海洋文明。早期人类由尼罗河进入地中海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沿岸各地,再迁往欧洲、亚洲其他地方,古埃及文明很自然地就与周边的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使得在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古埃及、古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等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璨如群星,令世界其他地方望尘莫及。尼罗河三角洲每年泛滥留下的沃土,不但构成了古埃及文明发源的基础,还因为与地中海相连而一并支撑起绵延数千年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文明。
由此可见,河流文明为海洋文明的载体输送具体的内容,海洋文明的开放性、进取精神赋予河流文明新的内涵和发展外延。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得益彰,两者一体相联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地球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稳定与开拓:大河与海洋文明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