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西安市高陵县有个医生叫刘永昌,他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在方圆十里八乡经久传颂。日前,记者在高陵县卫生局上报审定刘永昌为全国劳模的材料中看到,他自1972年开始在高陵县人民医院工作,35年来累计接诊2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创收近百万元,个人创收占全医院总收入的1/3强。
一个小县城的医生,如何靠口碑声名远播?怎么有这么高的工作量和贡献?有什么特殊的医术和“道法”吗?
11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高陵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旭遗憾地告诉我们:“刘大夫根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你们只能在他工作的环境看看。”
镜头一
走进门诊大楼,迎面一条红彤彤的横幅“截住”了视线,上写“向人民的好医生刘永昌同志学习”。
问身旁一位大妈:“刘大夫在哪儿看病?”她似乎答非所问,说:“噢,你也找刘大夫看病?楼上等的人多得很,你现在来,恐怕连号都挂不上了。要提前挂号呢,你明天一大早六七点再来吧。”
哦?是这样吗?我们走上二楼,呵,一门前好大一堆人,足有20多,尽管靠墙有一排橘红色座椅,但没有一个人坐,全都站着。走近一看,原来这里就是刘大夫的诊室,这些人全都是焦急等待就诊的患者。一位大姐说:“人要按号分批进,一次只能进七八个,刚才进了一批人,我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看来,我们是无法按正常渠道走进去了。找到院办公室任耀***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进了那间神秘的就诊室。任主任说:“每天都有100多人来找刘大夫看病,进去一批人后,不得不把门锁上,不然人进去太多,影响刘大夫工作。”
一张3倍于普通办公桌大的特殊办公桌,是房间所有人的聚焦点。靠里墙坐着的那位50多岁穿白大褂者,一定是刘大夫了,不过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病人,同时在一个近两寸厚的大本上记录着什么,没有时间注意我们。
他对面坐着三位年轻人,两女一男。他们一会儿注视刘大夫,一会儿注视患者,一边倾听着刘大夫和患者的对话,一边手底下写着什么。看得出,他们三人是分工协作,一个收挂号单,一个写病例,一个记刘大夫开出的药方。任主任说:“他们都是刘大夫的助理,也是他的学生,分别叫彭波、杨丽和郑乌江。因为每天病人太多,他们的任务就是辅助刘大夫工作,不然,一天怎么会看得了100多病人呢!”
镜头二
记者注意到刘大夫桌边摞着四五本两寸厚那样的记录本。任主任说:“这样的本子,刘大夫还有很多,是他自己手工将十几个本子钉起来的,都是患者的病例***纪录。近些年来,随着慕名来看病的增多,医院曾安排每天只挂60个号,但是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有的人早上6点就来排队挂号了。刘大夫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外地外省来的病人尤其照顾,总说不能让人白跑一趟,浪费钱。每天不看完病人,他决不回家,下班总在晚上8点左右。”
这时已经是上午11时20分了。8位分别来自西安、临潼、渭南、铜川、商洛以及还有一位海南的患者已经看完病,个个手里拿着处方,听完刘大夫的嘱咐后,面露笑容向刘大夫道别,然后在三位助理大夫的注视下离开(因为这时三位助理已经起身站在门旁)。等这批患者完全走后,他们再叫“号”,迎来下一批患者。
这中间,我们向刘大夫作了介绍,他还没有回答完我们的一个提问,患者们已经到位了,只有就此打住。
到了11点40分,这批患者就诊结束,再来下一批。
12点2分时,有人敲门叫杨丽,说饭来了,啥时候吃。原来是刘大夫的夫人在外面。这时,房间还有5个患者,刘大夫立即抬高声音,对着门方向说:“看完这几个病人吧,你等等。”
送走这批患者后,已经是12点28分。刘大夫终于从座椅上起身,一边舒展胳膊腿,一边对我们说:“走,跟我们吃饭去。”
我们跟着刘大夫上了三楼,走进最里面一个小房间,这是他们中午吃饭的地方。刘大夫的妻子尚玲,赶快给大家盛饭。饭是她亲自做的卤面和锅盔馍,还有一碟凉拌红萝卜丝。
助理彭勃已经跟随刘大夫五六年了,她说:“刘老师30多年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尽管距离家很近,自行车两三分钟就到,但午饭从未在家吃过,每天都是师母给做好,然后送来。”他的妻子不好意思地说:“老刘不吃肉,所以他的饭好做,就爱吃个面食。”
记者问:“听说你出生在中医世家,以你多年积累的大量治病经验,为何不自己开个诊所?”
他笑笑回答:“的确,早就有人劝我,不如停薪留职搞个体行医给自己干,一年少说也能挣五六十万元;也有些人提出让我利用节假日到他们诊所坐诊,或介绍病人给他们,每月也至少多挣3000元;前几年有家南方医院,月薪给一万元让我去;还有一些医疗机构打算花高价钱买我医治不孕症的配方和多年积累下来的医案资料,我都谢绝了。不是我不喜欢钱,而是觉得够用就行了。”
记者问:“你长年累月每天早出晚归,超额工作,收益又不是很多,觉得值吗?”
答:“我出生在高陵,长在高陵,在这里工作多年,接触的大部分病人都是农村人,他们看一次病不容易,有很多病人在家实在撑不住了才来看,就是因为没有钱。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大娘带了50块钱来医院看病,不小心钱丢了,看着她痛哭流涕的样子,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医生给患者治病是天职,每天看着病人带着期望在我这里进进出出,能治好他们病,我觉得是件快乐的事。现在国家给了我太多太高的荣誉,就更应该做好医生的责任。”
镜头三
13点30分,刘大夫正式投入后半天的工作。
一位大爷是来看胃病的,问他为什么到这里看病?他说,刘大夫人好,技术也好,我们都相信他,还有他总为病人着想,不乱开药,药价便宜还治病。
刘大夫桌上有部电话,他说这基本上是外地患者的专机,以方便回访咨询,病人不用再上百里甚至几千里地来回跑。
这天就有四川、河南、甘肃等5个外地电话。助理杨丽先接电话,一听是外地老患者,刘大夫就赶快接过话筒,问他们的疾病发展状况,回答疑问,叮嘱注意事项。
19时30分许,刘大夫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了。看着他疲惫的眼睛,依然闪烁着热情。我们赶快告辞,希望他早点回家休息。
天早已黑透,他嘱托学生郑乌江给我们指点回去的路。路上,郑乌江给我们讲了好几个刘大夫治病救人的故事:
年复一年,刘老师也积劳成疾,胃病、腰肌劳损、颈椎病、重度虚脱等病痛常常折磨着他。前年秋天的一天,他胃病发作,白天忙完后,晚上回家挂起了吊瓶。大约11点,忽然有敲门声,来人一进来就急乎乎说自己父亲突然昏倒在家,不省人事,想让他去看看。他一听,立即拔掉输液针头,骑上自行车就到3公里外的患者家,经抢救,老人转危为安,自己才舒了口气。
2002年春节的一天,患心脏病的王文平老人,突然在一阵阵咳嗽声中,气息奄奄,一家人不知所措,号啕大哭。惊动了来这里走亲戚的刘大夫,他急忙到现场,经验告诉他,可能一口痰卡住了老人的喉咙,必须立即吸出来。当时身边没有任何医疗器械,情急之下,他不顾许多,立即用自己的嘴巴对着老人嘴,一下,两下,三下……痰液终于出来了,老人得救了。
在刘大夫的心中,患者是没有亲疏远近和贵贱之分的,所以,凡找他看病的,他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从不推诿,更不索取。那年,刘大夫岳母3周年忌日,是个星期天,他和妻子来到岳母家。刚进门,就有一位老大娘上门求医了,不一会儿,闻讯赶来看病的乡亲们越来越多,挤满了整个院子。等他处理完最后一个患者时,太阳已经落山了,而岳母的祭奠仪式早已行毕,他只得抱歉地冲亲戚们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