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转折点
1962年11月下旬,傅敏到北京第一女中报到的那一天,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他的命运,又到了一个转折点。
他羡慕过哥哥傅聪。当他的音乐之梦破灭以后,傅敏转向父亲,决心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文学翻译家。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心目中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然而,组织上格外看重他,要保送他到北京外交学院――培养他成为新中国的年轻外交家!
组织上的眼光是不错的:第一,他的父亲是上海市***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家庭有着良好的***治背景;第二,傅敏成绩优异,特别是英语;第三,外交家需要广博的知识,傅敏出自书香门第,这一点更毋庸置疑。
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傅敏步入北京外交学院大门。未来,像闪光的彩盘,在傅敏眼前不停地旋转着。
然而1958年4月,父亲傅雷被错划为“”。8个月后,傅聪由于误听种种传闻,突然从波兰出走,前往英国。傅敏由于父兄的关系,成了重点“批判对象”。
1959年秋天,北京外交学院忽然把傅敏作为“代培生”,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插入英语系三年级学习。外交家之梦,从此彻底破灭了。
傅敏强忍着内心隐痛,终于在1962年毕业了。他的同班同学一个个接到了分配通知书,到大学,到出版社,到研究所……唯有他,总是不见分配通知书。
一直到“”,从大字报上傅敏才知道:他,一个有着“可怕的”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单位敢要他!
一个老大姐挺身而出,说:“这么个高材生,你们不要,我要!”她叫杨滨,北京第二女中的老校长,与晁涌光、王季青(***夫人)、苏灵扬(周扬夫人)被人们称为北京中学界的“四大校长”。杨滨是一位有胆有识、思贤如渴的***人。当她听副校长佟沛珍说起傅敏在局里没人要,就调看了档案,二话没说把他要了过来。当时傅敏压根儿不知道是杨校长苦心孤诣把他“要”来的。他觉得前途暗淡,报到的当天,泪水终于夺眶而出……
不过,一接触到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生,傅敏心中的冰块立即融化了。他认认真真教书,从不马虎。没多久,杨校长就让傅敏开试验班,上观摩课,把他作为教学骨干使用。渐渐地,傅敏在英语教学上小有名气了。由于杨校长的保护,学生和一般教师都不知道他是傅雷之子,只知道他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傅敏,又扬起了前进的风帆。
夭折的初恋
1968年8月,傅敏趁上厕所的时候,从窗口纵身一跃,坠进河中。
在此之前,傅敏作为“现行反***分子”已经被“***”在教堂关押了好几个月。
傅敏跳了下去,谁知水浅,没有淹死。这时,他被***发现了。他拼命地往墙上撞,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殷红的鲜血顿时涌了出来……
他被人救起,急送北大医院。由于他的身份是“现行反***”,医生给他缝头皮时,连麻醉针都不打,傅敏忍着剧痛,被缝了十几针,一声未吭!
傅敏被“***”拖回学校。“妄***以自杀对抗运动”!又是一场接一场的批斗。傅敏痛不欲生,趁上厕所时摸电门,再度自杀。可是,他穿的是胶鞋,触电未死。
不幸连着不幸。就在傅敏最为不幸的时刻,他失去了他的心上人……
他把最纯洁的初恋之情,献给了她。《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傅聪的信里提到的“阿敏小×”,那“小×”便是她。
他们早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时便开始相爱。那时傅敏是学校乐队的小提琴手,小×是舞蹈队队员,在文艺演出中认识的。小×是位俊美、端庄的姑娘,上海人,也是英语系的学生,比傅敏低几班。
傅敏开始恋爱的时候,马上把喜讯告诉了父母。1962年3月8日,傅雷郑重其事地给傅敏写来长信,对儿子讲述了一条又一条“恋爱须知”:
亲爱的孩子,……对恋爱的经验和文学艺术的研究,朋友中数十年悲欢离合的事迹和平时的观察思考,使我们在儿女的终身大事上能比别的父母更有参加意见的条件……
首先态度和心情都要冷静,否则观察不会准确……
其次,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观察决不可简单化,而要耐心、细致、深入,经过相当时间,各种不同的事故和场合……
长相身材虽不是主要考虑点,但在一个爱美的人也不能过于忽视……
傅敏收到父亲的长信,立即给小×看了,并把信息“反馈”给父亲。
3月14日,傅雷马上又给傅敏复信:
很高兴你和她都同意我前信说的一些原则,但愿切实去做,为着共同的理想(包括个人的幸福和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两项)一步步相勉相策。许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光是理性上的认识是浮表的,靠不住的,经不住风狂雨骤考验的……
当时在热恋之中的傅敏,还不懂得“风狂雨骤考验”的真切含义。
当傅敏分配到北京女一中后,小×常常来看他。1964年,小×因病休学一年,回到上海休养。傅雷视她如儿媳,把她接来静养,对她说:“这儿,就是你的家!”
料想不到,1966年开始的“”,成了对傅敏和小×风狂雨骤的考验:9月3日,从上海传来了傅雷夫妇愤然弃世的噩耗。北京外国语学院贴出大字报“批判”小×,醒目的标题便是“大傅雷的儿媳妇”!这年年底,小×参加“大串联”,回到了上海。
翌年初,小×重返北京后,几乎不来看望傅敏了。正在傅敏感到纳闷之际,小×写来一信……傅敏顿时陷入巨大的痛苦中。他明白:由于父母“畏罪自杀”,他已属于“杀、关、管”的后代,已经打入“另册”,他未来的命运已经注定是不幸的,何必使一个清白的姑娘受他牵连?
他给小×写了回信。从此之后,虽然两人都在北京,傅敏再也没有去找过小×,再也没有给她写过一封信。
傅敏后来谈及这段往事时说:“幸亏没结婚。要不只会连累她,使她不幸!”不应将同情当情
行文至此,不能不提及傅敏的妻子……那是在1974年,傅敏已经37岁,仍孤身一人。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姑娘。她有着跟傅敏极其相似的经历: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父亲是大资本家,父母在“”中自杀身亡。她本人被打成“现行反***分子”,投入监狱。
共同的厄运,在那种年月,使他们把同情作为爱情。相识半年,就结婚了,从此算是有了归宿。不久,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在社会的底层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夫妻俩命运相同,志趣性格各异,彼此忍耐着罢了。
在扫除“四害”之后,他与她两家都大翻身,欢乐代替了悲戚,两家依然“门当户对”。然而,往日忍耐着的矛盾,渐渐尖锐化。
那是在傅敏赴英进修一年,正准备回国之际,她向傅聪提出,也要去英国自费进修,傅聪答应了。她很快就来到英国,跟傅敏一起住在傅聪家。一星期后,傅敏回国了。1982年2月,傅敏与她离婚。1982年6月,她与一个英国人在伦敦举行婚礼。从此留居异国……
在爱情上,傅敏是那么的不幸。然而,跟人谈起她,傅敏仍如谈及小×那样:“她是个好人。但是,人各有志,我要回国,她要出国,彼此的志向不同,只得分手。她在英国有了归宿,听说那个英国人待她还不错,我也就放心了……”
他丝毫没有怪罪离异了的妻子。听说她想念女儿,傅敏办妥了女儿的出国手续,托人带女儿去找她……
他只怪自己:当初,不应当把同情当情,把凑合当做结合。在打算结婚的时候,他就已经发觉彼此对待生活的看法大相径庭,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年岁和处境,也就随和了……这,能怪谁呢?
如今,傅敏与陈哲民小姐结了婚,她是他的同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傅雷之子傅敏:为什么婚恋屡遭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