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之子沈龙朱:我们只是父亲生物性的延续

1934年11月20日,沈从文苦追张兆和获得爱情后,结出了第一个胜利果实――儿子。这一年,沈从文三十二岁,距离他二十一岁离开湘西已经过去十一年的时间。

沈从文给这个新降生的儿子取名“龙朱”,这是他的一篇小说的标题,也是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的名字。

2011年夏天,沈龙朱坐在北京城南自己的家中接受我的采访,岁月已流逝了七十七个年头。这时候,沈从文和他的妻子已经回到湘西凤凰的泥土中,成了泥土中永远的一分子,依托着那里灵性的山,滋养着那里灵性的水。

我真诚地聆听沈从文儿子的讲述,从中聆听沈从文的足音,聆听沈从文的心跳……

沈从文的足音和心跳都属于过去,但是,慢慢听来,又仿佛属于今天,属于未来。

沈龙朱在父亲身边生活的时间很长,曾参与《沈从文全集》的编辑工作,他该是最理解父亲的人,但他对父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有自己不同于父亲的人生,有自己和父亲不同的思想。他从不认为自己和家人是沈从文专家。

他说:“父亲认为他的作品是他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我和弟弟,只是他生物性的延续。”

他对父亲的举动太难以想象

沈龙朱的籍贯,应该像他的父亲一样――湖南凤凰。但是,他生命里流淌着凤凰的水,却在他乡漂泊了一生。沈从文说,北京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老家,对沈龙朱、沈虎雏兄弟而言,更是这样。

沈龙朱出生在北京府右街附近的达子营,四岁时随家人到云南,在云南生活了八年,和父亲及那里的一代文化学者一起躲空袭,“跑警报”,直到1946年才离开云南。但他认为这是他人生中非常快乐和美好的时光。这段时间,虽然条件恶劣,生活惨淡,穿得破破烂烂,但是与战火中的国土上的无数同龄孩子比,他们又是幸运的――父母艰难地庇护着他和弟弟,努力给他们一个温暖、温馨的童年。沈龙朱说:

应该说我和弟弟两个人的童年,过得非常舒服,非常愉快。

但舒服愉快的童年时光很快过去了。

1949年时,沈从文已被定性为“***派”,他已经放弃写作,离开了熟悉的文化圈。沈龙朱已经经历了父亲的两次自杀,他对父亲开始不理解。

有些东西没有办法交流。我们和父亲的交流好像都是讲***道理。我们觉得说得通,但是父亲不理解。我们简直就没有共同语言。

父亲的思路,我们不太好想象。我觉得:你凭什么?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家一个检讨就过去了,写个文章登报声明一下就完了。那么大的官都没事,你既不是,也没有杀过人放过火,绝对到不了那个程度啊!

所以,当时我们对父亲的举动太难想象了。

而沈从文在像日记一样的文字里这样说:

和孩子们谈了些话。恰如一幕新式《父与子》。两人躺在床上,和我争立场,龙龙还一面哭一面说。

很可爱,初生之犊照例气盛,对事无知而有信,国家如能合理发展,必可为一好公民,替人民做许多事!

这一年,沈龙朱才十五岁,他不能理解父亲的“落后”,力***说服父亲。因为自己有“信”,而父亲一定说“思”。这使得十五岁的沈龙朱很委屈,很着急,所以辩论,还哭着辩论。

七十七岁的沈龙朱说:

初中的时候,我“左”得很。有时候我们从学校回来,在家里,几个人是要辩论、要讨论的。但不一定都针对父亲,我们也发表对其他一些问题的看法。

关于父亲,我们对他这样说:“写篇文章在报上登出来这件事,你怎么就那么难呢?”

我们的理解很简单――拥护***,拥护社会主义,拥护,这就行了。但父亲就是不说,他告诉我们:“我不懂***治。”他老是这样说。

我们说:“***治还不好懂?拥护***,拥护,拥护新的***权,这就是***,这就已经是***了!你就站过来了,立场就转过来了,你就可以放开了干了。挺清楚嘛,你怎么就跟不上趟呢?”

现在想来,当时我们的头脑非常简单。

那时,弟弟沈虎雏考进了北京男四中。在课堂上,老师讲到“第三条路线的文人”,其中有这个有那个,老师最后瞟了沈虎雏一眼,说:“还有沈从文。”

沈虎雏说他告诫自己沉住气,千万别脸红!“但我目光低垂,整个脖子、脑袋连头皮在内,一个劲儿不可抑制地发热膨胀。下课了,老师明白我狼狈,关切地问:‘你父亲近来好吗?’不问还好,一问同学们都凑了过来。‘挺好!正在***大学学习。’我故作轻松,但同学们好奇地问:‘你爸是辞职的还是被北大解聘的?’这事我当时还真说不清,一时没想出词来应对,熟悉文坛的一位同学抢着说:‘是解聘的。’我觉得窝囊死了!”

沈虎雏认为,***“安排父亲学习,是爱护和关怀他,他的确应该认真学习,彻底改造思想,才能跟上形势”。而作为***的后备力量,沈虎雏觉得自己应该“耐心帮助”父亲。

仅比弟弟大两岁的沈龙朱却没有这样的压力。

我上中学根本就不考虑这些事。我的环境中没有人批沈从文。弟弟在家跟父亲的接触比较多,我已经完全融入外面的社会活动中了。我参加***,已经是***者了。社会上那些跟父亲有关系的压力,我一点儿没有。

那时,我觉得自己很进步,也非常积极。

新中国成立后,我母亲在师大附中教书。她先参加***大学,之后被分配到师大附中教书。她本来应该教英文,但那个时候不讲究英文,她就改教语文,当班主任。妈妈在师大附中威信挺高,我上高中就转到师大附中去了。

那时,我已经是好几年的团员了,就开始考虑申请入***的问题。

高中时,我就已经跟父亲接触得不算太多了,除非是周日回家。平时,他上他的班,我们上我们的学。他的文章和他的书,我高中时就没有机会读了。

他和家里划清了界限,自己却成了“”

沈龙朱上大学时,念了***工专业。本来他对美术感兴趣,还跟着黄永玉学过素描,准备考美术学院了,可为什么又转向***工呢?他并不是因为出身有问题而转向,也和父亲没有半点关系,他只是有自己的考虑。

学***工是***的号召。既然***号召去学***工,我就把志愿改了,报考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在叫北京理工大学。那时,北工、航空学院、哈尔滨工大,这三所大学号召***团员带头报考。所以,我改了志愿,到那儿去了。

那时虽然讲究出身,但沈龙朱觉得自己出身也不算很次。父亲虽有问题,但沈龙朱自认为已经做到了在思想上和父亲划清界限。他一心向最主流的方向迈进,从高中起就争取入***,到了大学,继续争取。功夫不负有心人,1955年,多少年坚持争取之后,他被中共接纳进去,成为预备***员,担任班团支部书记。

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了四年半,预备***员也当了快一年,沈龙朱的人生正在上升期。此时,“反右”运动开始了。运动刚开始时沈龙朱还是领导小组成员,但没隔几天,沈龙朱就被要求停职反省,脱离了领导小组,被孤立起来。

我们学校1957年是按照百分之五的坏人来抓的,我就是那百分之五里头的。

到了暑假,***内“反右”,全系四五年级,抓了三个人集中起来批判,沈龙朱是其中之一。

1958年年初,沈龙朱被正式定成“”,被团委书记在全校大会上点名,宣布开除他的***籍、团籍和校籍!

一心向***、全心全意改造自己成为建设国家人才的沈龙朱,在被定成“”的时候,才二十四岁。因了这顶帽子,他的人生就此转折。如果说1948年他的父亲沈从文的人生发生转折有遗憾的话,那么沈龙朱的遗憾是不是更多一些?毕竟,沈从文还在自己喜欢的文学领域搞了一些创作,而沈龙朱放弃了个人爱好,全力以赴从事***工学习,还没入门就被整到了一边。二十四岁,沈龙朱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此毁掉了。

沈龙朱1958年被正式戴上“”帽子,到1959年国庆前摘掉,定性为“摘帽”,但所有的***治歧视还是照样存在。一直到1979年,“摘帽”的帽子才被彻底摘掉。这时候,沈龙朱已经四十五岁了,和他父亲从文学界转到文物界时的年龄相当。父亲在转变职业前,还干了二十多年自己喜欢的事业,而沈龙朱前,一直在普通工人的岗位上以“摘帽”的身份,接受改造。

沈从文在1949年说:“世界变了,一切失去了本来意义。”

那时,沈龙朱会相信吗?

沈从文叫沈龙朱回家,请别人来倾听沈龙朱倾诉

沈龙朱被戴上“”帽子,与沈从文作品的颜色和家里各种背景,没有丝毫关系。他没有可抱怨的,只有默默承认这个现实。

我倒霉我是我啊,是我自己啊!

但是,即使人生遭遇重创,沈龙朱在父亲面前依旧有***治上的优越感。

我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认为,我是***内“反右”的,不是外头“反右”,不能随便给父母他们说。总之,在父亲面前,还是有点特殊的感觉。

***治上摔了跟头,沈龙朱好像无法和父母一起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于是,他就一直在学校里待着,住在集体宿舍,不回家。

实在熬不住了,沈龙朱便用书信的方式,向父母透露了自己的遭遇:“我被这样的事缠上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获知儿子的真实信息,心里有想法,但没有明确表态。他们写信给儿子说:“你还是得回来。”

沈从文终于把因为要“进步”而与自己划清界限却又沦落成“”的儿子叫回了家。沈龙朱记得,那是星期六。到了家里,沈从文也不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沈龙朱也不说。此时,二十四岁的儿子沈龙朱身上还有一点自以为不错的劲头儿,而在人生路上历练了数十年的沈从文,怎么能不理解呢?

父亲非常理解我。他不仅没有讽刺、挖苦,反而很关心我,从很深的地方关心我。

沈龙朱记得最重要的一次,也是星期六。沈从文叫儿子一定回去,同时沈从文约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刘祖春。

刘祖春和沈家算是湖南老乡。抗战前他在北京以读书、写作谋生,抗日战争开始后到延安投身***,后来在陶铸手下的中南局做宣传部长。调到北京后,刘祖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任部长。沈龙朱被“戴帽”时,刘祖春下放到昌平县委,挂职做县长。

刘祖春一直对沈从文非常好。沈从文知道刘祖春是什么样的人。

父亲把我弄回家,把刘祖春邀了来。叫刘祖春来是父亲给我创造机会,让我跟他吐出来。我觉得这是个***的干部,应该是能够倾心说话的,而且刘祖春又是那么多年前就跟我父亲有交往的。于是,我就真的把什么东西都抖了出来,人也一下子轻松了。

沈从文为自负又自责的儿子,找到了一个倾吐对象。谈话中,刘祖春耐心倾听,然后对***内过去进行的斗争作了一些介绍,把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情况说给沈龙朱。

当时我一下子就放下很多东西。现在也说不清楚到底放下些什么东西,有什么必要那样。但确实是帮助很大。

沈龙朱从这个事情上,懂得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尽管表面上父亲什么也没说。

1957年8月23日,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似乎就是在说对沈龙朱遭遇的认识。沈从文写道:

小龙龙这么工作学习,正是***给他的教育,对他一定有极大好处。我想有好些地方,我们也真应当向他学习。学有许多学不到处,但极明显他这么工作锻炼是极有用的。我们也得对他进行一点教育,就是做人生硬硬的,好事也不易办通。得改进……那倒不如傻傻地干活好……

二十一年当钳工,二十二年靠边站,最后恢复***籍,成了老***员,父子俩的人生毫不牵扯

二十四岁成了“”,沈龙朱的***治前途基本上被毁掉了。接下来的二十几年,沈龙朱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办工厂干活,当钳工。

我是普通钳工,手艺还可以,到最后算是个四级工――了十几年才混了个四级工,当时八级工是最高级的,但能到四级工的也没有几个,十几年才到这个级别。出徒是二级工,而我一开始就被定为三级工。隔了几年,定了四级工,算不错了。干活至少还可以。

沈龙朱上大学时到工厂实习过,虽然时间很短。

沈龙朱到了工厂,虽然***治上有问题,但是工人里关心他的人比较多。因为他干活很好,而且带学生也很认真。他带的只能叫“学生”,不能叫“徒弟”。

因为我没资格做“师傅”。“师傅”是尊称,我呢,只能被叫成“老沈”。学生叫别的工人是“师傅”,叫我只能叫“老沈”。但是我要像师傅一样带学生,要给他讲课,教他操作。

学生们不知道沈龙朱是沈从文的儿子,他们甚至连沈从文是谁都不知道。不仅学生不知道,沈龙朱的同事也不知道沈从文是什么人。沈龙朱此时的人生跟沈从文没有丝毫关系。

回忆动荡年代在工厂里的生活,沈龙朱认为大家都是在“一切不明白”的情况下,疯狂地跟风。

“反右”也是,先是引你出来说,说完以后再扣你。实际上,“引”人的人,被“引”的人,“扣”人的人,被人“扣”的人,也都不明白。然后,他们两派相互打去了,顾不上我了。我所在的三车间是好大的一个车间,有六十台车床。我在的钳工班,就有十四个人。但那时干活的,整个车间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因为头上压的帽子时刻提醒着他,沈龙朱在后来的运动中,再没沾上什么事。

“”是***治问题,“”得好好劳动,只许干活,不许乱说乱动。到“”时,我已经老实得不得了了。因此,“”没有触及我。

我的态度是,爱怎么样怎么样,我已经不管了。你们互相之间爱怎么吵怎么吵,爱怎么打怎么打,反正我不吵不打。一开始,还叫我抄大字报,后来我连大字报都不抄了。别人停工了,车间里就我一个人在干活。

一次,我在钻床上打孔,两个造反派在旁边看着我。我就问了一句:“你没活儿了?”这话大概有点刺激,造反派就把我叫到他们总部谈话:“你什么意思?”

我说:“上班时间,你没活儿才有工夫跑到我这儿来看我打眼啊!”

他们说:“不行,写个检讨。”

我就写检讨。

他们说:“不对。”

我反问:“怎么不对?你说‘抓***,促生产’,我这就是生产!我在这儿创造财富!”

我就是这么理解的。从这一点儿来看,我大概也有点像我父亲那犟劲儿。

沈龙朱一边干活,一边对***的向往不动摇,改造思想不动摇。

戴上“”帽子后,我把自己检讨得一塌糊涂。挖思想根源,什么东西都写,什么都说。包括家庭影响。有点东西都往自私自利和私心杂念上头牵扯,真不知道写了多少检讨。

我诚心诚意地劳动,觉得至少劳动能够出成果,我相信劳动创造世界,我相信劳动能够改造我自己,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能够入***,我还想再入***。

你看,我“左”到什么程度!

很可惜这些检讨书都不在了。在给沈龙朱的时候,人家问:“你这检讨还要不要?不要的话,我们就帮你销毁了。”沈龙朱没有多想,说:“随便你们怎么处理吧!”这样,他的检讨书就被销毁了。

后来不是入***,是恢复***籍。这二十一年,还算***龄。这有点儿开玩笑不是?这二十一年是断了的,既不交***费,也不参加组织生活。现在我是老***员一个,不过我的思想恐怕早已不是***员标准了。

沈龙朱种月季花,沈从文的晚年便

沉浸在鲜花营造的美好氛围里

沈从文喜欢坛坛罐罐,沈龙朱喜欢花花草草。

在工厂里,当别人拉帮结派搞斗争时,沈龙朱在车间外面的空地上种花草装饰环境。他在与自然和植物的对话中,感受生命的脆弱与美丽,并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浇灌生命,催生美丽,留住芬芳。

1979年,沈龙朱获得,笼罩在头顶二十多年的阴霾被风吹散,***治上的压抑一扫而光。沈龙朱调到电子厂当了技术员。接下来,工程师、技术副厂长,他都干过。1984年,共同戴过“”帽子的同事,拉他一起种起了月季花。

动员沈龙朱种花的是当年的车工陈于化。陈于化和他的太太杨百荔,都是沈龙朱的同学,两个人和沈龙朱一起成了“”。

冰心把自己的学生、月季花专家、有“中国月季夫人”美誉的蒋恩钿介绍给陈于化。

陈于化种花种出点感觉来时,沈龙朱的母亲张兆和正好从五七干校回来。作家协会给了张兆和两间房,院子里有一小块地,沈龙朱也就跟着学起了种花。

我想办法让母亲能在院子里生活得愉快一些,她自己动手来干,会过得很快乐。我冲这个目的出发,转向种花。

沈龙朱鼓动母亲种了一片月季,母亲积肥种花很有劲。

张兆和在“花农”岗位上兢兢业业,日日早起弓腰曲背在园子里忙碌,主攻月季并且颇得章法。沈从文称赞道:“一大清早起,照旧在花朵间剪枝。看来花很不少……比故宫御花园的还好。” “花特别茂盛,真可说‘花团锦簇’,或许有三百来朵同时而开。”

张兆和带动周边邻居都种起了月季花。沈龙朱只要一回家,就帮助母亲料理花园。但更多的时候,沈龙朱把种花当成了事业。

冰心介绍来了蒋恩钿,蒋恩钿把英文花卉书籍借给我们。公司未成立,杨百荔就动手翻译,我们油印成册在月季花协会会员之间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著《月季花》。这本书把月季花的品种、种植和栽培,讲述得非常清晰。

陈于化需要人手,就叫沈龙朱入伙。

就这样,沈龙朱和他的几个曾经一起倒霉过的同事,组建了北京理工大学服务公司下属的一个种月季花的小企业。幸运的是,这个企业慢慢兴旺起来,他们种的月季花也火了起来,冰心、***、钱学森等人都来赏过花。

在月季花公司,沈龙朱后来当了领导。

当了头,自己就做不成园丁了,事情就不只是花的问题了,也没有那么好玩了。

我担任了主要领导,主要任务就是奔饭碗。解决税收问题,工商局问题,孩子们的工资问题,奖金问题……还有九几年一开始搞劳动保险,我们一下子就上了劳动保险。所以最原始的劳动保险,我们每个成员都有。

张兆和不仅在小院子里做儿子沈龙朱的学生开始种花,还到沈龙朱的花圃去赏花。而沈从文在儿子开始种花的时候,生病了,身体不行,没有能够去看花。但他知道儿子在种花,家里因为儿子种花,天天摆放鲜花,沈从文便沉浸在鲜花营造的美好氛围里。

白天,沈从文在花园边的写作间里写作,早晚空气新鲜,他喜欢搬个椅子在花园里看书,端个小桌子在篱笆旁写作。他关于古代服饰的部分稿子就是在篱笆旁修改的。

在小羊宜宾(地名――编者注)自己家的花园内,沈龙朱给父亲拍过照片。父亲母亲跟两个孙女在一起时,沈龙朱拍下了花丛中长幼同乐的幸福瞬间。

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弟反省,沈龙朱慢慢理解了父亲

1999年8月23日,张兆和在为自己和沈虎雏联合选编的《从文家书》写后记的时候,沈从文已经去世十一年了。张兆和说:

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校阅后,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经历荒诞离奇,但又极为平常,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多多少少必须经历的生活。有微笑,有痛楚;有恬适,有愤慨;有欢乐,也有撕心裂肺的难言之苦。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对人无机心,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为而不有,质实朴素,对万汇百物充满感情。

照我想,作为作家,只要有一本传世之作,就不枉此生了。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烟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张兆和的这点文字,黄永玉说:“写得很好。”沈龙朱有自己的理解:

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家里人,对父亲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后来,在整理他的东西的过程中,我们真正看到他很多原始的书信和检讨以后,才逐渐地理解了他。而这是很后来的事了,非常后来……

对父亲的文字,在父亲去世后再回过头来阅读,沈龙朱才感觉如此亲切。由此,他也对父亲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父亲为什么那样犟?现在他可以说完全理解了。

沈从文说“照我思索”,是把“思”和“信”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思考的。沈龙朱后来仔细琢磨,发现别人很少说“思”和“信”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怎么能够合在一起去说呢?但是父亲早就这么说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已经预见到这一点了。现在沈龙朱终于理解了父亲。

我是靠信仰,充满热情去参加***的。而父亲是琢磨着来的。他是先想,自己想透了才去做。弟弟和我都差不多。当时刚***,我们都希望社会能够有所改变,有所改善。

我父亲也希望改善,要不他早走了。飞机票都送到了,他不走,下决心不走。他觉得新社会是会好的,也应该是好的,不会是老样子了。

在自己做事上面,我可能要按信仰来办事。而按信仰办事,父亲做不下去。

我们是充满了想象的,觉得信仰好像是第一位的。而父亲他要先琢磨琢磨,确认是对的他才会信。

在经过了很多事情之后,过了半辈子感受下来,唉,父亲是有道理的。

活着的时候“落后”,去世后逐渐被人们发现他其实不落后。包括盛名一直在沈从文之上的巴金,晚年回忆起自己的老朋友,写下这样的话:

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自己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的心长久燃烧,一直到还清我的欠债。 有什么办法呢?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我是躲避不了的。

我和弟弟只是生物性地延续了父亲的生命

整理沈从文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字,张兆和是带头人。

我妈是我和弟弟的领导。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风雨,沈从文走了之后,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理解与爱越来越深了。

妈妈在《从文家书》“后记”里的那几句话,包括最后在整理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她自己的一些感受,给我们很多教益。

沈虎雏从四川回到北京后,因和父亲沈从文接触的时间长,提前退休专门从事沈从文资料的整理工作。沈虎雏和沈从文交谈的机会多,问题也谈得很详细,还都录了音。沈虎雏意识到父亲年龄大了,就提了很多问题,比如,“当时是什么情况?” “你是怎么想的?”沈虎雏把父亲的意见全部保留了下来。

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在于,至少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反,沈龙朱不但没有提前退休,还推迟了退休。

没有办法,我那儿一摊人,吃的,奖金,往税务所交钱,应付工商局检查……行***的这些事,真是唆极了。我一开始只是想,种花多好玩啊,一片美丽的田园,都是自己下手弄的。后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行***事务全交给我了,只好推迟退休。所以,我真正投入整理父亲文集的工作,尽管在退休以前就开始了,但实际上没有弟弟做得多。我做得确实非常少。我没办法。

我的工作方法是做一样算一样,赶快完成。而沈虎雏是最下力气的,而且头脑清晰。他很细致地考虑几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以及互相之间的联系。有些弄不准确的,他都要核实,弄准确。一个注解,到底应该怎么注?前头有的,后头还要不要注?他都要考虑。

即便如此,沈龙朱依旧不认为自己和家人最了解自己的父亲沈从文。

我和弟弟都不是沈从文专家,从来不是。我们读父亲的书并不认真。专家们都是学这行的,而我们不是研究这个的。我们没有像样的著作写出来,所以我们没有评价的余地。评价沈从文,还是留给时间吧。现在说得再好,将来又怎么样?现在说得再不好,将来又怎么样?我们只是留下来一些真实的东西,留下能够有点用处的东西,那就不错了。

沈龙朱从来不片面化夸大沈从文的影响。因为他知道,自己拼命说好,没有任何用处。实际上,沈从文也是有毛病的。而拼命说沈从文坏,也没用,也没有道理。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些优点不见得这辈子能让人发现,而是后来的人才能发现。我们同样对沈从文有个理解的过程。他有他的毛病,他有他的优点,他有好的影响,可能也有不好的影响,这种可能性我们现在说都不算数。

现在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或者捧得很厉害也好,贬得很厉害也好,都没必要。就是看历史,看将来。照父亲自己的说法,就是:“我的文章本身它能不能存在得久一点,它如果能存在得久一点,它就符合这个需要。”

父亲认为他的作品是自己生命的一个延续。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我说:“你和弟弟也延续了沈从文的生命。”

沈龙朱平静地说:

我们的延续,只是生物性的延续,不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

沈从文之子沈龙朱:我们只是父亲生物性的延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沈从文之子沈龙朱:我们只是父亲生物性的延续

学习

父亲追悼会答词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追悼会答词,内容包括父亲追悼会答谢词标准范文,父亲追悼会答谢词经典精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好友:20__年__月__日下午1时35分,我的父亲__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寄托我们的思念。

学习

广播短消息的写作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短消息的写作,内容包括广播短消息,广播消息写作技巧是什么呢。时下,广播短消息已经成为各级电台新闻节目中使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新闻体裁。广播短消息的篇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中国广播电视奖评奖细则规定广播短消息

学习

一个已婚女人的婚外情书

阅读(52)

最终决定给你写这封信,是我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犹豫矛盾之后,相信了两个前提:第一,我相信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遍纯净唯美的心灵花园,它与我内心的心灵花园是可以相通的;第二,我相信你那些动听的甜言蜜语至少有一半是出自真心、发自肺腑的。倘若

学习

又到了吃“长年菜”的季节

阅读(29)

冬至过了,小寒接大寒,转眼之间,年也快到了,芥菜进入了盛产期,家里的餐桌出现了芥菜鸡,苗栗县公馆乡的千人踩福菜的福菜文化节也登场了。芥菜,以自小熟悉的闽南话称之就是“kòa-chhài”,刈菜之意,它是每年除夕团圆饭桌上必有的“长年菜”。长年

学习

浅析被告人最后陈述权

阅读(20)

(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任何一种诉讼的形成都以人与事为基本构成要素,刑诉法当然也不例外,刑诉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即为刑事诉讼主体,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体就存在于此,被告人属于刑事诉讼主体中的诉讼参与人,更进一步是当事人。

学习

影片《后裔》人物的矛盾形象分析

阅读(25)

[摘要]影片《后裔》对主人公马特进行了立体刻画,展示了他内心的情感矛盾,突出了身处特殊环境中他做出的正确选择。同时对马特女儿——艾利克斯这一矛盾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其叛逆的外表下掩盖的是受伤的灵魂。本文主要分析了马特和艾利克斯的

学习

《六朝文絜笺注》商兑

阅读(42)

今人虽然对《六朝文絜笺注》多次加以注释,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漏注典故并其出处者、引典与原典相出入者、句读误断者,今一一条例之。关键词:六朝文絜笺注漏注典故出入句读误断许梿所辑《六朝文絜》前后虽经过黎经诰、史海洋、李竹君、

学习

春季外出旅游注意事项

阅读(18)

一、眼下正是春季旅游的好时节,游客在出游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春游都会遇上低温、阴雨、浓雾、强对流天气以及雷电的气候状况,所以要注意穿着适当,不必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来说,一定要提前取得旅游目的地当地的气候资料,记得随身带一件

学习

螳螂和蚂蚁作文400字

阅读(25)

从前,有一群蜗牛去树林里找食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前面有一根木头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他们这个想办法,那个想办法。正在它们想绕路而行的时候,从远处走来一只威武的拿着大刀的螳螂和一只?C小无比的蚂蚁。老蜗牛跑过去请求支援。螳螂走过

学习

艺术古筝教学步骤

阅读(25)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广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它不仅擅长表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也能表现各种富有地域风情的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经济、文

学习

“5.12”汶川地震大事记

阅读(52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5月3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977人遇难,367854人受伤,17974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514.7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7565万人。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5252亿元

学习

儿童食品安全10大问题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食品安全10大问题,内容包括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了,值得深思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儿童正餐外的食品费用已成为家庭的重要开支之一,并且儿童食品在孩子膳食中的比例

学习

35岁退休,你敢吗?

阅读(23)

想象:我,22岁,不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不是500强新招的储备人才,我只是一名穿着正装挤地铁,没房没车没储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场新人。在清晨地铁拥挤的车厢里,我打着盹,梦见我35岁生日那天,潇洒地与这种生活说“byebye”,“我可以退休啦!我要去环

学习

幻兽师传奇

阅读(27)

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老师旅游,今年的目的地是风景如画的海边。但今年有点特殊,因为有两个人混入了教师队伍。一个是大奇,他爸爸是数学老师;另一个是米丽,她妈妈是语文老师。米丽和她妈妈套着游泳圈,在碧绿的海水中畅游。大奇呢,躺在遮阳

学习

父亲追悼会答词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追悼会答词,内容包括父亲追悼会答谢词标准范文,父亲追悼会答谢词经典精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好友:20__年__月__日下午1时35分,我的父亲__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寄托我们的思念。

学习

为父亲写悼词、读悼词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为父亲写悼词、读悼词等,内容包括给父亲的悼词全文如下,父亲的葬礼写的悼词。1.水均益为什么在父亲追悼会上不流泪2.阎维文为什么面对病妻高唱快乐的歌3.伍宇娟为什么不透露孩子的身世4.潘虹为什么要活给前夫看为父亲写悼词

学习

作家父亲的故事

阅读(24)

很多作家的成功,都与其父亲的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题记不勉强儿子的泰戈尔父亲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父是位有名的哲学家、宗教改革家,被人尊称为大仙。随着泰戈尔的一天天长大,父亲就给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但当泰戈尔见别的孩子都去学校

学习

质疑与温情:《饥饿的女儿》父亲形象解读

阅读(28)

作者简介:何海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虹影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塑造了三个“父亲”形象。在那个的年代,六六感觉自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她渴望爱与关怀,于是她一直在寻找父亲,但是

学习

王平之子范晓光:铮铮铁骨入汶川

阅读(24)

“你们一定要多写民兵”“大地震发生后,最早就地展开救援工作的,是当时还活着的民兵。”范晓光动情地说,民兵没有专业工具,就用双手对废墟下能够看得见的人展开救援,这在当时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地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干着最苦最累

学习

央视名嘴马东:我和父亲马季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央视名嘴马东:我和父亲马季,内容包括马东谈父亲马季综艺节目,马东父亲马季。2006年12月20日10时25分,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72岁。随着他的离去,相声界的一个时代也慢慢垂下了大幕。在长长的送葬队伍里,人们看

学习

苇岸:大地之子

阅读(20)

【作者简介】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起主要转向了散文的创作。1999年5月19日因癌症医治无效而去世。在短暂的一生中,苇岸生活在

学习

鲁迅当年怎样做父亲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当年怎样做父亲,内容包括鲁迅如何做父亲,鲁迅如何做父亲原文。“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世间有些人,在还没有做父亲之前,就敢于对“怎样做父亲”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