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开始,中国瓷器以新兴商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器外销至日本、朝鲜、印度,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及西亚各国,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中国瓷器输入欧洲则较晚。15、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西欧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迫切需要发展海外贸易;而中国正值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滋生,通往欧洲的新航路开辟了,万历晚期开始,荷兰、英国商船大量贩运中国瓷器到欧洲,随着贸易与交流的不断扩大,远销欧洲的景德镇瓷器在16~18世纪达到了高潮。
一般来说,凡是销往国外的瓷器均可称为外销瓷。不同历史时期,外销瓷的品种和销售对象都有所不同。唐代销往日本的主要是唐三彩。宋代外销瓷的品种主要是浙江龙泉窑青瓷和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及福建建窑的黑釉瓷等,主要销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而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主要销往西亚和东南亚一带。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就已根据客户需要生产不同类型的青花外销瓷,如销往中东、西亚一带的青花瓷以大盘、大罐等大件器居多,而销往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的元青花则以水注、小罐、小碗等小件器常见。到了16~18世纪,这一现象在景德镇的外销瓷上表现尤为突出。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瓷器输入欧洲后,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审美情趣的差异等原因,欧洲人不是按照中国瓷器的用途来加以使用,而是进行随意改装,多附加装饰和镶边,如把瓶改为水罐或带流的壶等使用,或把盘作为装饰品挂在墙上。为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是订烧,由欧洲商人或使用者出样,其造型、釉彩和***案具有欧洲艺术风格,中国瓷业根据欧洲人的需要生产,以符合欧洲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这样一来,产品畅销欧洲,也繁荣了景德镇瓷业。
以下是江西省博物馆所藏16~18世纪景德镇外销瓷,它们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又兼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青花开光花鸟纹盘
高6.6厘米口径31.3厘米底径17.8厘米菱口,斜弧腹腰部依开光和立柱的轮廓将胎体作凹凸处理,纹饰具有立体感。矮圈足稍内敛,足跟无釉粘沙,釉底,有螺旋状和放射状的修船痕并有许多鬃眼。内壁作三勾莲瓣形开光。以立枉相隔,空白处以浅淡的青料涂满,突出开光和立柱的立体效果,开光内绘4组对称的芭蕉浮萍和牡丹。盘内底纹饰分为两组,外区绘4组对称的海水和龟背锦地纹,加绘4组如意云头和变体莲瓣纹,内区连弧开光内绘竹石、祥云灵雀等***案:盘外壁也有8个莲瓣状开光,也以8根立柱相隔开光内饰折枝花纹,立柱上画减笔云纹和弦纹。胎薄细腻,釉色莹亮青花靛蓝,盘内有缩釉和落渣现象。
文中介绍的两件青花开光***案菱口盘是明万历列期开始生产的外销瓷,欧洲人称为“克拉克瓷”,日本称其为“芙蓉手”。克拉克瓷以青花为多,器型以盘、碗、***持为主,以花鸟、瑞兽等为装饰。***案虽是中国传统画法。但放射状,模印状排列的菱花或扇形开光布局已非中国风格,为模仿欧洲金银器的制作技法,开光似捶揲而成的格子。这种外销瓷盘一般胎体轻薄,纹饰布局饱满,欧洲人多将其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品使用。
据清朱琰《陶说》载,元代景德镇已生产五彩瓷,但不为人们所欣赏,“新烧大足素者,久润,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历史上,五彩瓷的制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这两个高峰的出现皆缘于外销需求的大增。万历五彩瓷深得当时日本社会的喜爱,为日本上层人士所珍视。因五彩器的画面十分艳丽,非常适合西洋人的审美需求。入清以后,欧洲社会对五彩瓷的钟爱比之日本人有过之无不及,康熙时期,外销瓷中五彩器的比重大大提高。
16~18世纪的景德镇外销瓷数量巨大,且品种多,质量优,当时曾风靡整个欧洲社会,不仅对欧洲宫廷生活,也对整个欧洲社会的绘画、建筑,园艺、家具、陶瓷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介绍的几件瓷器只是当时景德镇外销瓷的冰山一角,但从中仍可窥见一些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元素。比如瓷盘,不管是青花、五彩还是珐琅彩,器形较大,胎体均较轻薄,宽沿浅腹,盘内构***饱满,盘外壁纹饰简单或无纹饰,纹饰中不见中国传统的龙凤等吉祥***案,而是欧洲人喜爱的植物花卉、鸟禽等,修胎不精。这些特点可能与欧洲人的使用方式有关,欧洲人并不是用它们来盛食物。而是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品。把杯,海星形炉及体型巨大的碗,在国内一般很少使用。在欧洲却有其特定用途。正如欧洲旅行家托马斯。曼宁于1809年3月从广东写给其赞助人、生物学家约瑟夫・班兹爵士的信中所提到的:“他们(指中国人)从不用带缘的盘,但常用碟和盘来盛甜食等等。我发现没人知道什么是(简形)大酒杯。”这些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这类外销瓷既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有浓郁的异域特征,堪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
责 编 耕 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16至18世纪景德镇外销瓷赏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