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关键词】儿童;儿童观;隐喻
儿童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儿童观的问题。不同的时代对“儿童是什么”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如古代认为“儿童是小大人”,中世纪认为“儿童是生而有罪的”,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种子论”,启蒙时代有“白板说”,等等。笔者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几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并试***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的儿童观。
一、儿童是花朵――花朵论
花朵是美的象征,是观赏的对象,也是需要保护的对象。花朵论一方面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存在价值的实体,承认儿童有自己固定的发展周期,承认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又把儿童看成是脆弱的,易受伤害的,是需要保护的对象。有学者认为这脆弱的一面也正是儿童优越性的一面:儿童的世界确实是一个美丽而脆弱的世界,就像所有的高级生物一样,越高级越脆弱,他的脆弱正是因为他的可贵,正是因为他高级,所以他脆弱。〔1〕 看来,花朵美丽而脆弱的特点也能用来恰当地描绘儿童的特点。
花朵可分为自然环境中的花朵、温室里的花朵。把儿童看作是自然环境中的花朵,反映的是自然主义的观点,即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平等的自然本性。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儿童的成熟都有其内部的时间表。这种观点与夸美纽斯的种子论〔2〕和蒙台梭利的儿童观〔3〕相一致。把儿童看作是自然环境中的花朵,反映出人们已意识到儿童的生存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当外部环境(如土壤、阳光、水分等)适合花朵生长时,花朵就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当外部环境恶劣时,花朵就会枯萎、凋零。这也反映出儿童作为自然的存在,其命运必须接受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规律,这种观点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相似,即个体生存的智慧就是对自然与社会的适应。把儿童比作自然环境中的花朵,似乎忽略了成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观点认为成人只要顺其自然,在一旁静静观赏就可以了。把儿童看作是温室里的花朵,则反映出当代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溺爱儿童,对儿童过分保护,使儿童养成依赖习惯的现象。这是一种重知识不重能力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成人只关注花朵在温室里是否长得茁壮,而不关注花朵是否适应温室以外的环境。可见,自然环境中的花朵是自由的、冒险的,温室里的花朵却有很大的依赖性。其实,儿童既应该享有最大的自由,又应该具有最大的依赖性。因此,儿童的成长既需要自由,也需要依赖,而上述两种花朵论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另外,我们也把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最有潜力的资源,是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高投入才能高产出,这实际上也成了当代中国父母在儿童教育投资方面慷慨大方的充足理由。
二、儿童是太阳――太阳论
太阳论反映出“儿童崇拜”和“儿童中心论”的思想,这是理想主义的观点。太阳是充盈的、热情的、光辉的、跳跃的,是美好的象征。在太阳系中,其他星球都围绕太阳转。当今大部分中国儿童是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都围着这个“小太阳”转。看来,太阳论形象地描绘出中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过去的儿童相比,当今的儿童享受着更多的资源,包括物质的资源、爱的资源等。
这个隐喻似乎表明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从而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因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太阳,我们无法向太阳施加任何影响,只能祈求太阳的恩赐。这种轻视成人重要性的观点与皮亚杰的观点也有不谋而合之处。当皮亚杰的著作风行日内瓦时,他将学校的标志―― 一个成人引导一个儿童改为一个儿童引导一个成人。蒙台梭利也强调是儿童在建筑着人类,儿童是成人之父。另外,太阳论也隐含着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过于看重儿童的作用,重视儿童的自,另一方面又表明儿童缺乏主动性。太阳是颗恒星,自身是不会转动的,太阳光的强弱、四季的变更、日夜的交替都是因为大气层的运动和地球的转动引起的,跟太阳自身无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儿童观在宣扬“儿童中心论”“儿童崇拜”的同时,又否定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过于崇拜而导致不能正确了解儿童需要什么,从而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和成人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或者根本不知如何协调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有学者认为,儿童中心论把教师视作自然规律的奴隶,未能看到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互相影响的关系。英国一项大规模追踪研究证实,“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模式并不是最有效的,优质的幼儿教育能够在教师主导与儿童自发的互动和活动之间取得平衡。〔4〕
此外,太阳在童话故事中总是被尊称为“公公”,可见,太阳还是老者智慧和善良的象征。太阳论在强调儿童具有智慧和善良的同时又描绘出儿童少年老成的形象,儿童不再像儿童,成了小大人。就连“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似乎正正流失。〔5〕
三、儿童是小天使――天使论
天使论属于浪漫主义观点,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是纯洁而美好的,但又是神秘而遥远的。小天使是美丽可爱、闪烁离奇的,把儿童比作小天使说明追求完美的成人对儿童寄托着深切的希望,把儿童看得过于神圣,不让他们遭受社会上一切罪恶的玷污。同时,也反映出成人对自己已经逝去的美好童年的向往与追忆。现实生活使成人世界充满压力与世俗,而虚幻的小天使却能给疲惫的成人一丝快慰与憧憬。因此,童年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唯一可以喘息的地方。〔6〕天使论还认为儿童是未知的,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只大略知道小天使的外在形象,却不知其内在奥秘,我们很难把握天使的行踪,天使离我们很遥远。这种不可知论导致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在成人的眼里,儿童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儿童既令人惊讶地像我们,又令人惊讶地不像我们”。〔7〕 儿童变得神圣不可触摸。因此,在成人眼里,儿童文化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并且是富于变化、捉摸不定的,离化距离较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将儿童置于超凡孤独的境地,使他们无法获得成人具有的人生阅历的教益,儿童失去了向导,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隔绝开来。所以,天使论***了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隔离了儿童文化与化。但是,后现代主义认为成人与儿童之间具有深刻的互联性〔8〕,儿童毕竟是社会的成员,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文化,离不开化。儿童文化与化应保持这种关系:儿童文化与化可以在互补与互哺中相得益彰。一方面,儿童与成人在一起,向成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儿童在成人引导下成长,在化熏染下逐步成熟。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灵、儿童的世界、儿童所具有的清纯的自然天性又对成人的心灵和世界具有反哺的功能。〔9〕
四、儿童是小猫小狗――猫狗论
猫狗论的儿童观一方面认为儿童具有积极能动性,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方面都不同于成人,儿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语言,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儿童的生活是游戏性的;另一方面又将儿童看成是成人的“私有财产”。这似乎有些矛盾,但这或许就是猫狗论儿童观的局限性吧。在现代社会,小猫小狗通常是闲暇人士的宠物,是依靠主人而生活的,是陪伴主人、取悦主人的小动物,也可以说是主人的所有物。把儿童比作小猫小狗,这是由于成人,尤其是父母自我中心主义的反映,在他们看来,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归父母所有,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要做的一切事情。于是,父母要想方设法把儿童培养成他们认为最理想的人,例如,不顾儿童的兴趣爱好,送儿童上各种兴趣班;家里来客人了,要孩子给客人表演一段,在这里,儿童实际上成了父母炫耀的资本。
猫狗论还反映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不平等性。在中国文化中,人是高于动物的,人可以对动物好,却并不一定要尊重动物,主人对小猫小狗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虽然父母很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并不尊重儿童***自主的人格。猫狗论还意味着成人把儿童看成是不完全的人,意味着儿童的认知水平低下。小猫小狗虽然很可爱但是很无知,小猫小狗永远也无法理解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年幼的孩子也不理解成人世界的规范。
猫狗论实质上仅仅把儿童看作是成人生活的附属品,儿童是成人闲暇时的消遣工具,他可以为成人增添生活乐趣,但儿童本身不具有***存在的价值。
综合上述隐喻分析和对当前存在现象的描述,不难发现,当代中国的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花朵、太阳、小天使、小猫小狗在中国人心目中都是美好的:花朵让人产生喜悦之情,太阳让人产生崇拜、敬畏之情,小天使让人产生幻想、向往之情,小猫小狗让人产生又怜又爱之情,而把儿童看成花朵、太阳、小天使、小猫小狗,原以为是让儿童处于一种对他们有利的地位,其实却不过是对儿童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迫使儿童不能全面地、本真地过自己的生活。这种矛盾的儿童观导致成人在儿童面前表现得亦真亦假,甚至在教育儿童时显得迷茫而顾虑重重。儿童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回答才能让儿童在社会中找到一个恰当而有利的地位?最恰当的回答应是:儿童是人。只有把儿童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儿童和成人之间才有真正平等的对话,才能共同和谐地生活与成长。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儿童期,当他们发展成人时,他们所具有的本质都是儿童本质逐渐改变而来的。〔10〕
参考文献:
〔1〕〔6〕张文质,林少敏.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辉.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儿童主导”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幼儿教育,2005,7~8
〔5〕〔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Alison Gopnik,Ph.D. 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What Early Learning Tells Us About the Mind.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 Inc,1999
〔8〕〔加〕大卫・杰弗斯・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9〕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化的互补互哺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6
〔11〕詹栋梁.儿童哲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What Are Children: on Children Concept from the Respect of Metaphors
HE 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41004)
【Abstract】Taking four metaphors as to the question “what are children”, namely, children are the flower, the sun, the angel, and the kitten and pupp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odern children concept from the aspect of metaphor. The researcher finds that children concept in China today is in the situation of contradiction.
【Keywords】children; children concept; metap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