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宿是东汉以后的冬至点所在,在星占学说中与褒赏贤士、授予爵禄有关。古代还曾经流传过“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的谚语。
斗宿、斗建与星纪
斗宿六星,全属于西方人马座,最亮的是斗宿四(人马座σ),星等达2.05等,而星等只有3.8等的斗宿三(人马座υ)则最暗。与北斗七星相似,斗宿也呈勺子形,因此称为斗宿,简称为斗。它与北斗相对应,称为南斗。所不同的是,南斗的斗柄只由3颗星连线组成,而北斗的斗柄有4颗星。由斗宿二(人马座入)和斗宿三连线所形成的那一部分斗柄,古人又称为杓,杓被黄道大致平分,因此太阳每年有一次“穿行”斗宿的机会,较著名的一次发生在武王伐纣时。《国语》记载当时“辰在斗柄”,“辰”字在此处的字义是阴历初一日月相会合朔,其位置正在斗柄。太阳和月亮当然不会运行到北斗星的斗柄那儿去,所以这里所说的斗柄只能是斗宿的柄。
斗宿位于银河以东,其西南方相距不远处为箕宿,箕宿与斗宿问的这一段银河,被古人称为析木之津,尾宿和箕宿对应析木星次。因为古人觉得,太阳“行经”这一天区时,就像在津渡过河一样。《国语》还记载,在“辰在斗柄”之前若干天内,还有天象“日在析木之津”。至于为什么名叫析木,陈久金先生认为由上古西南少数民族“析木人”而来。这个氏族由越析人和摩些人通婚而形成,合称析摩,后来由于音近转写成析木。笔者则认为,尾、箕二宿同属东方苍龙,对应五行中的木,析木与此相关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如何,紧接着析木的下一个星次是斗、牛二宿所对应的星纪,其含义应无太大争议。因为这两个宿都曾经是天文计算的起点,行星运行从这里开始被纪录。
笔者在《牛宿的故事》一文中曾提到,西汉天文学者计算行星运动时的起算点在牛宿,因为这是冬至点的所在。然而由于岁差而造成的冬至点西退,自东汉至元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算点也跟随冬至点移至斗宿。牛宿与斗宿之间、黄道稍北又有一个星官——建星,所以古书常常斗、建并称。因而《宋史·天文志》说:“斗建之间,三光道也,主司七曜行度得失。十一月甲子天正冬至,大历所起宿也。”意思就是说,天文历家要向前推算一个日子称为历元,这一天必须是冬至,日的干支是甲子,日月和五大行星同时在斗宿、建星“起跑”,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运行周期数据,以及某时刻距历元的时间,就可以推算出该时刻日月五星的位置。
“维北有斗”是南斗
因为析木之津的关系,相距甚近的箕宿和斗宿常常并称箕斗。古人又把人的指纹称为箕斗纹,乃是簸箕形的箕纹和螺旋形的斗纹的合称。能继承祖先的事业,常被称为“克绍箕裘”,上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一般人家里的簸箕和裘袍都是重要的遗产。虽然斗和箕一样是小物,但即使是现在,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也会感到极大的不方便。
事实上,周代人还把箕宿和斗宿写进了诗歌。《诗经·小雅·大东》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当中的“维北有斗”并不是北斗,而是指在箕宿之北的斗宿,亦即南斗。下面一句“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解释为什么箕不可以簸扬,为什么斗不可以盛酒。原来古人想象,箕星开口似簸箕,箕宿三和箕宿四即是簸箕口中的舌头,吸聚各物;南斗的斗柄西指,斗口向南,这个斗像被人高高地举起往下倒出玉液琼浆。当然,诗人的丰富想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那就是人民苦于当权者贪得无厌的掠夺,作者便把他们的行为比作箕星,贪婪地聚敛财货;又比作南斗,不断榨取,“舀”得一点也不剩。
坡《前赤壁赋》中的月亮
除了箕斗并称,斗牛并称也很常见,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南昌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斗宿和牛宿的分野在古扬州,按《晋书·天文志》,当时的九江、庐江、豫章、丹阳、会稽、临准和广陵等七个郡都属于斗、牛二宿。晋朝著名宰相张华观察到斗、牛二宿之间经常有紫气出现,便派一个叫雷焕的人到其分野所在的豫章郡暗中调查寻访,果然发掘出了龙泉和太阿两柄宝剑,它们都是由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所铸造的。在两柄宝剑出土当晚,斗、牛问的紫气便消失了。王勃《滕王阁序》中所化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另一古典名篇苏轼《前赤壁赋》也提及斗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根据坡的描写,他泛舟游黄州赤壁的时间是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阴历七月十六,对应公历8月上旬与中旬之间。笔者利用天***软件推算出当时当地月亮的一些情况,从中可以知道,8月10日和11日两晚的月相最接近100%满月,可选择其中一天作为七月十五。但此时月亮已离开斗宿、牛宿,行至虚、危二宿,因此,这个月的既望,坡绝不可能看到月亮在斗宿、牛宿问“徘徊”的景象。如果说东坡确实看到了这一天象,那只能是当年的历法编错了,把七月十五日望定在了8月7日。但把缺少了十分之一的月亮当成满月,这种错误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东坡先生记忆有误,把8月7日或8日晚上月亮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的景象,当成是七月既望、游赤壁当晚的景象。从《前赤壁赋》可知,当晚苏轼与宾客喝了不少酒,过后才写了这篇赋,当中细节性情景发生时间的误置,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前人早已指出,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破曹的赤壁,东坡故意误会,乃是借典故抒发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旷达情怀。而明月究竟是在斗牛二宿还是其它地方,他也不会深究,因为这毕竟不是赋的主旨所在。
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晋书》和《隋书》中的《天文志》都说南斗象征着“天庙”,这是天子举行丞相、将***册封仪式的场所,因此斗宿与褒赏贤土、授予爵禄有关。古代星占一般配合行星运动,而黄道大致平分斗杓,行星有机会在这个位置附近出现,因此占词进一步说:“北二星杓,天府庭也,亦为天子寿命之期也。将有天子之事,占于斗。”火星行踪难定,被称为“荧惑”,古代星占家认为荧惑行经斗宿,特别是“进入”到斗的开口之中时,更为不利。《开元占经》之中引用《河***·圣洽符》和《石氏星经》的说法,荧惑入南斗预示将有大将***或宰相谋反,《甘氏星经》则认为会天下大乱、兵戈四起。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东晋至南北朝间流传着一句“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的谚语,意思是火星运行到南斗那个位置,天子会因为祸乱而奔走躲避。公元534年阴历四月,北魏丞相高欢借口要清除皇帝身边的“谗臣”斛斯椿,从晋阳发兵,准备渡过洛水攻打都城洛阳。北魏孝武帝本来要让斛斯椿渡河,乘高欢***队立足未稳、劳累困乏时发动突击,但皇帝又怕斛斯椿成为另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中止了突击行动。
斛斯椿看到近来有荧惑入南斗的天象,认为孝武帝不用他的计谋,乃是天意。不久,高欢引兵渡河,孝武帝见形势不妙,便带领群臣弃城西逃至长安,在那里建立了史称为西魏的新***权。但一年后即被另一位权臣、后被追尊为北周太祖的宇文泰所毒杀。
与此同时,南朝的梁武帝也看到火星入斗宿的天象,便根据谚语“荧惑入南斗,皇帝下殿走”,赤着脚走下殿,以祈祷消灾。等到听说北魏孝武帝西逃长安之后,梁武帝羞惭恼怒,说道:
“这个异族胡人也能上应天象,做天下正统之主吗?!”可以说,在大***时期,魏孝武帝的败亡、梁武帝企***“上应天象”的滑稽行为,是围绕着“荧惑入南斗”这一星占话语所上演的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