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花》是陕北“信天游”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记录于1944年前后,最初流行于延安、绥德等地,后在全国流传,影响深远。歌曲叙述了陕北农村姑娘蓝花花,被迫嫁给一个比她大三十多岁的地主“周老猴子”,但她不屈服命运安排,毅然冲出牢笼,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出逃。歌曲赞颂了蓝花花勇于打破封建枷锁,追求自主婚姻的精神。
作为一首叙事性民歌,《蓝花花》有八段歌词,每段两句,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对蓝花花聪明俊丽的赞美;第三段到第六段叙述封建买卖婚姻和蓝花花被迫卖到周家的遭遇;第七段和第八段描写蓝花花从周家出逃,对封建婚姻的抗争。
民歌曲调开始的前半句出现两次“6―i”的四度跳进和一次“6―i”的四度甩腔,具有陕北信天游的典型风韵。此曲为每段只有两句歌词的分节歌,结构短小,但随着内容和情绪的不同,速度和力度均有所变化,曲调也有某些变异性的润腔装饰,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
1988年,著名作曲家孟庆云创作了组曲《黄河源头》,组曲中的第一首歌《黄河源头》的主题音调就是来源于这首著名的《蓝花花》,在乐队前奏和男高音伴唱的引子之后,激越的女声唱出了来自《蓝花花》的主题音调。
由这段乐谱对比可见,两首歌曲具有同样的结构框架、旋律走向与节奏特点。但与《蓝花花》较为质朴的五声调式相比,《黄河源头》除了加入了清角、变宫,还多次出现临时的调式外色彩音“1”,调式色彩更为丰富多变。在旋律进行中变宫音“7”的加入,间插在“6―i”之间,由于四度跳进的减少与柔化,使歌曲旋律的进行少了一些“信天游”的高亢激越,而更为流畅优美;少了一些感情表达的跌宕起伏,而更为抒情平和。特别是第三小节的衬词“”处,加入了较为自由的擞音演唱,仿佛是歌者来到黄河岸边,对着母亲河发出深情呼唤的回音。
《蓝花花》的结构短小,为单乐段分节歌,相比之下,《黄河源头》在曲式结构上更为复杂、长大,分别由包括引子、尾声在内的五个部分组成。在女声抒情的慢板乐段之后,出现了带有强烈对比的快板段落,音乐的素材则来自《蓝花花》的下半句,取其音调进行变形,尤其是色彩性变化音“1”的出现,使得旋律的发展效果新奇、别具一格。并频繁出现6―i、3―6的四度大跳,音乐热情洋溢,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节奏富有舞蹈性,充满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动力,具有时代的气息。
紧接其后的是仍是在此材料上的延伸性乐句,以衬词“啊”的歌唱进行。最后再次以男高音的尾声与引子首尾呼应、结束全曲。
歌曲《黄河源头》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母亲河、华夏历史的追思,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展望。1988年,该歌曲由杭天琪首唱,曾获“上海、巴黎世界歌唱比赛”中国作品第一名,也是这一时期“西北风”歌潮中独具一格的优秀之作。
(作者附言:本系列论文为2012***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待续)
施 咏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