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影片《金陵十三钗》在对原作重构的基础上展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重要的是它声形并茂地向观众展示了终极环境下人性的各个维度。其中秦淮河们放浪形骸隐藏着向善向美的本真人性是导演极力展现的重头戏;书娟们的认知升华和被赶鸭子上架的约翰神父的人性裂变亦是不可或缺之处;中国士兵们顽强奋勇抗敌的惨烈场面给观众以心灵冲击;***国主义膨胀的日本鬼子丧失人性的兽均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 终极环境;人性;《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发表后,在文学界得到很高赞誉。郭洪雷[1]对于小说别样的“身体修辞“给予了高度赞赏;更多学者则从女性和救赎的角度进行解析;[2]亦有文体学领域的研究。历时4年,投资6亿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终于在2011年12月16日首映。和原著相比,影片有70%以上的改编。[3]影片播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大场面制作和巨额价格邀请好莱坞一线演员加盟,这“救赎加战争加人性再加爱情”的故事,很投合奥斯卡的口味,但缺少了中国本土化色彩,丢失了中国电影梦的灵魂。[4]亦有人认为《金陵十三钗》以丰润的历史情感和完美的艺术再现浇铸起了一段牢固的历史情感和人性基石。[5]由于欣赏角度不同,价值取向有异,正所谓众口难调。但笔者认为,此片的亮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战争片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对战争状态下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挖掘,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此部影片中所展示的同情、懦弱、怜悯、恐惧等人类本能的反应,才是真正的人性。电影需要挖掘出人性深层本质的东西,越是人性的,越是最好的;越是人性的,越是世界的。[6]
一、秦淮河们
南京陷落后,身着艳丽服装的秦淮河们继女学生之后也逃到了文彻斯特大教堂。这一幕极具讽刺意味:一边代表着风尘与肉体,一边象征着尊严与圣洁。被并置于战争罅隙当中两股判然对峙的人群,随着战争的发展,在绝境中演绎着人性中不为人知的丰富内涵。古今中外,人们总将“”和下贱、肮脏、放荡、丑恶、龌龊联系在一起,而高尚、机智、勇敢和同情与她们毫不相干。诚然,在要求进入教堂遭拒后,这些妖艳的女人便粗声大气地骂骂咧咧,将各自的箱子扔进墙内,然后一个个***而进。泼妇的形象立即被展现殆尽,粗俗野蛮的语言尽显了她们的放荡和缺少教养。一旦被收容,在教堂的地窖里她们便又开始了寻欢作乐:涂脂描眉、纵情笑闹和悠闲地打牌。一幅“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过,因争用茅厕而和女学生发生冲突导致一女学生丧命于日******口,暂时使们安静了片刻。当李教官把奄奄一息的王浦生带到地窖时,们对李教官起初是辱骂,当看到王浦生血肉模糊的伤口时,深深隐藏在她们内心深处的同情心渐渐浮现出来。豆蔻便是典型:15岁的少女,花样年华,已被当猫当狗拐卖了几回。对于浦生,她先是同情,因为觉得像她弟弟。接着用仅剩一根弦的琵琶为浦生弹唱以减轻他身体的痛苦,并幻想着要嫁给浦生即使过着讨饭的日子也乐此不疲的美好前景。那种对最朴实生活的追求表现得多么真切!为了能让浦生临终前听到她弹的《秦淮景》,她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妓院拿琴弦,结果却惨遭兽性发作的日本鬼子的并被刺死。到此,豆蔻为她心中的爱情殉了葬。
而当日本鬼子冲进教堂企***女学生时,女学生躲避逃跑时的尖叫声,被拖拉在地上时无助的惨叫声,声声刺进了躲在地窖里们的内心深处。她们开始恐惧,开始给予女学生同情甚至还感到有点愧疚。“姐姐们占了你们的地窖,对不起了。” “那个丫头要不是和姐姐打架,也挨不了那一***,算姐姐欠她一条命。”简短的话语透出良知在们内心一点点复苏。当浦生临终时梦呓般地提到“雨”和“场上的麦子被水泡了”时,她们落泪了,为哪般?可怜浦生,抑或是触动了她们原本对生活的最朴实追求?可能兼有吧。豆蔻与香兰的惨死如惊蛰的春雷让她们如梦初醒,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日子应该结束了!一曲凄婉的《秦淮景》冰释了她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此时,她们之间充满了理解,充满了关爱,充满了真情和体恤;对日本鬼子则是充满了满腔的仇恨!在女学生拒绝演出而爬上教堂城墙决定集体自杀时,们被女学生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所震撼。以玉墨为首的先是规劝,继而为是否替女学生演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人性的本质刹那间出现了裂变。玉墨,秦淮河头号名妓,第一个说出要替女学生演出。风姿妖娆的玉墨,13岁前也有着和女学生一样美好的童年。她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家道中落后,她被卖到了花船上。虽身在樊笼,堕落为妓,天资聪颖心气高傲并且通晓琴棋书画的玉墨依然不甘心就此了却余生,所以当她碰到了书娟的父亲时便把希望寄托在了这个男人身上。憧憬着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玉墨始终没能跳出火坑。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自由妇女的职业是在人类社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之后,并且是它的必然伴侣。[7]玉墨和豆蔻的生活完全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虽然为妓,可她们人性深处向善向美的本真没有泯灭。一番争论后,她们一致决定代女学生去演出。仅仅是为了做一件顶天立地的大事来改改这千古以来人们对的骂名?名节于她们早已是浮云,苟且偷生即便再被多骂一次又如何?明知是一条不归路,但还是毅然地决定前往。此时,这些女人表层和深层的人性光辉在熠熠闪光,已蜕变成了原生态的美丽女子。
二、约翰、乔治和女学生们
约翰先前是一个只知道喝酒和聚敛钱财的二流子。他去教堂的目的表面是为安葬英格曼神父,实则是为了敛财。当看到妖艳的们时,他春心荡漾不已,甚至做好了与玉墨进行肉体交易的准备。一副浪荡成性的无赖形象尽显观众眼前。当野蛮残忍的日***在教堂这神圣的地方纯洁无瑕的女学生们时,在听到女学生们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声时,藏在衣橱里的约翰终于忍不住站出来斥责那些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面对脆弱的女学生们遭受日本鬼子残暴的,约翰产生了悲悯之心,他的这一行为亦在情理之中。书娟说:“约翰神父,你不会离开我们,对吗?”约翰茫然了。他拒绝了陈乔治要他留下来保护女学生的请求,但在陈乔治“你自己告诉那些女学生吧”这句话面前,他的拒绝是那样苍白无力。他的人性深层在斗争,在矛盾,在纠结。电影在展示表层人性大众电影的同时,还需对人性进行开掘,反映出具有深度意义和本质意义的人性主题来。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他决定留下来承担英格曼神父未完成的任务,保护那些纯真脆弱的女学生。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们,都是家境殷实人家的孩子,高贵、纯洁、善良而又知书达理。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她们起初强烈鄙视那些败坏社会风气、腐蚀社会道德的下贱们。书娟由于父亲和玉墨的爱恋关系而憎恨玉墨,甚至当看到约翰神父和玉墨谈话时,她都觉得约翰神父也不是好人。当女学生得知浦生受伤后一直由地窖里的们照顾着时,有人说道:“钓鱼巷里的人,其实心也不坏。” 此时,童稚未脱的女学生随着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认识的加深,她们的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在们代她们去演出时,她们一个个落泪了,并带着尊重和敬佩的眼神叫着眼前这些曾被自己鄙视仇恨的女子们“姐姐”。女学生们的态度急转仅仅是因为“姐姐”们选择了替她们去送死?兼或有之,但此刻,度过了幸福童年的她们则亲身体验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原本的美丽!由此,她们的认知也逐渐得到了升华。当缺少一个必须去演出的女学生时,陈乔治断然要求化妆加入,一位深受基督教思想熏陶的教堂帮厨男孩,他自始至终都竭尽所能地保护着这群女学生,最应该得到上帝的关爱!
三、中国士兵
为保护女学生们不落入丧失人性的日***之手,仅剩下十几个人的抗日小分队在李教官的带领下选择了与敌人抗争到底的道路。这些战士本可以出城活命的,但***人的使命和责任感让李教官发出最后的命令:“打!”在这特定的情境中,不用鲁莽的形式反抗需要更坚忍的意志、更睿智的判断和更悲悯的情怀。而一旦决定了反抗的形式,就义无反顾,充分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英勇气概和高贵的品质。[8]在与日***的对抗中,他们用最原始的人体战术:前面的士兵用身体掩护后面的兄弟靠近敌人的坦克,傲骨铮铮的汉子就这样在日***炮火的扫射下一个个倒了下去,最后爆破手得以接近敌人的坦克,随着一声巨响,爆破手被炸得片甲不留,那是何等悲壮!他们英勇顽强形象的最大价值体现了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是历史文化积淀与艺术想象的时代特征融合的产物,为主流宏大叙事中的抗日***人的历史形象注入了更加多元丰富的人文元素。对李教官的演绎虽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宣传,但作为高级***官形象的塑造仍有其可信度。他们有理由赢得人们的尊重。他们是一群失败的战士。虽然失败,但不失为勇敢、坚贞,用生命维护了***人的荣誉和尊严。人性的表层特质被注入了足够的张力。
四、日本鬼子
战争和鬼子兵在影片中“只构成一种背景”[9]。正是这种不可缺少的背景为人物的生存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影片中没有个体的鬼子姓名,只有“日本鬼子”“大佐”“中佐”等指称。这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具有类的普遍性。其寓意是在战争中,只有“兵”和“官”,没有“人”。在一种被罪孽所支配的历史情境中,他们作为个体的人已被道德抛弃,而“人”生命全部的丰富性被国家暴力机器所取代和遮蔽,仅仅蜕变为一种物化的工具。他们像疯狗一样地杀人,像豺狼一般的肆虐,像魔鬼一样去一个中国少女。他们已然成了邪恶与灾难的象征,其人性已异化为兽性,令人类都因此而蒙羞。鬼子兵们在中国大地上肆无忌惮的残暴行为充分揭示了人性中善的泯灭和恶的凸显。
战争以它强大的毁灭力量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终极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即人性的本真底蕴和痛苦挣扎。《金陵十三钗》主角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折射着人性的善和恶、光辉和阴暗、美丽和丑陋。
[参考文献]
[1] 郭洪雷.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J].当代文坛,2007(05).
[2] 周萍.吟唱过客的圣歌――论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C].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
[3] 廖红英.对话张伟平 《金陵十三钗》:“用故事攻击大脑,用视觉占领眼球”[J].电影,2011(11).
[4] 曹宗国.贝尔能帮张艺谋圆中国电影梦吗[J].走向世界,2011(09).
[5] 影评:听《金陵十三钗》那声最砰然的玉碎[OL].http:///movie/review/detail_2012_01/04/11739356_0.shtml.
[6] 茹秀华.越是人性的越是世界的[J].电影文学,2011(16).
[7]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刘澄,导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8] 管怀国.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人物群象断想[J].理论与创作,2008(03).
[9] 贺绍俊.在血与火中的一次宗教式洗礼――评《金陵十三钗》[J].小说选刊,2006(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透析影片《金陵十三钗》终极环境中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