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仅是中国,在马来西亚,积分制管理课程也正逐渐吸引当地的企业老板前来中国学习。这其中,就有马来西亚得利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利行”)。严格说来,得利行是最早接触到群艺、李荣以及积分制管理的马方企业。在他们的极力推行下,积分制管理在马拉西亚落地生根。
7月的荆门略显闷潮,迎来了一年之中最酷热的时节。但这并不妨碍陈维成带队参加第八积分制管理课程的好心情,这已经是他第3次带领马来西亚企业老板来中国听课了。自从2009年接触到这个被他誉为“宝藏钥匙”的课程后,这3年来他对群艺数码这个湖北三线城市中的普通企业仍旧充满了思考,以及敬佩之情。在他看来,“群艺模式”,还有“积分制管理”是一个完全可以在企业落地的培训课程,它最为人称道的是,在人性化的模式下,所有员工能自动自发的去遵循企业制度,并且产生出更多的good idea。“而李荣这个人,豁达,不藏私,可以把他所知道的一切交给学员,这点令我很钦佩。”
在略显嘈杂的湖北群艺营业大厅里,陈维成熟练的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算是这里的熟客了。当记者问他,是不是经常会带队来中国听课时,他的回复是,因为工作比较忙,来荆门的次数不算多,但是只要有时间就会充当“义工”带着马来西亚的老板过来,希望他们好好听一听积分制管理的课。
为什么陈维成会对这个课程如此推崇备至,不惜自己花钱花时间陪着其他马来西亚的老板远赴中国学习?这一切,还要归功于积分制管理课程在其企业全面落地的成功。据陈维成回忆,他是2009年来中国参加展交会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湖北群艺及李荣老师。“当时看到积分制管理的资料觉得挺不错,就找到他们那边的工作人员。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只是想去了解一下。”
彼时,积分制管理面向社会推广还不到一年,“湖北群艺”还不象现在有知名度,而李荣本人更不是专业讲师出身――同那些履历光鲜的培训大师们相比,这个不是讲师的“讲师”,或多或少总会让外界猜疑?在陈维成接触的培训圈里,专业培训讲师不是硕士生就是博士,并且曾经为大企业做过咨询服务,气场强大,经历丰富。“但见到李总之后,他给我的感觉和以前见过的讲师有些不一样。当时确实也会有一个疑问,他可以吗?”
得利行是一家从事承包特许经营连锁店装修工程、室内设计的企业。建成之初,企业规模很小,只生产、批发、零售汽车的车牌。后来因为业务的发展,得利行开始承接一些特许经营连锁店的工程,并参与设计和制作各式室内与户外广告工程及相关服务。
按照陈的说法,2009年,得利行的企业发展已经比较规范了,特别是财务数据整理这块,系统很完善。“我是学管理的,注重数据的整理。九十年代听台湾的一个讲师说变革,他跟我说不要把你的工作电脑化,电脑化只是帮你简化数据,没有意义,必须要把它资讯化,善于分析资料数据。从那时候起我就接收了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对数据的敏感度比较高。”
但令陈维成困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数据“说话”,并让企业所有的员工去理解这个意***?“我买了很多影像资料给同事们听,但他们普遍反映,这些内容无法在企业落地。”积分制管理的出现,让陈维成眼前一亮。表格化设计,数字积分,点对点执行,“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管理方式。”
第一次听李荣介绍积分制管理模式的心境,陈维成至今难忘。他说自己从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最后的心悦诚服,只用了几个小时时间。严格说来,在展交会上听的讲解只是一个课程推广的环节,但很显然,陈维成已经被积分制管理所折服,他有太多的企业难题想和李荣去做进一步探讨。报名参加课程后,陈维成拿着课程资料、简介,还有一些光盘回到了马来西亚。
回去之后,陈维成迫不及待的和企业其他高管分析起积分制管理在企业实行的可能性。大家觉得应该去中国听一听这个课,哪怕最后没效果,也可以当做旅行了。就这样,第29期《积分制管理》课程现场,迎来了五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学员。
直到今天,陈还将此举称为一次可贵的“结缘”。他从来没有想过来自中国的讲师可以为自己的企业解决发展问题,并且落地效果会这么强。“课程完结之后,我们回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方案,如何将这套管理模式顺利的融入企业内部。”陈维成回忆,当时他们先实行B分制,即不扣钱,只设分数,并且按照员工在企业的时间长短设置保底分,比如工作一年的给予2000分,两年的就是4000分,以此类推。另外,秉持奖多扣少的原则,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积分制管理当中。
当然,最初的推行也不完全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得利行很多外劳不愿意参与其中。所谓“外劳”是指来自泰国、柬埔寨、尼伯尔、缅甸等12个国家的外籍员工。“他们觉得雇主都是剥削者,又要给我们想什么招数了,所以很排斥。但我们也不理会,你可以不参与,但是每个月的快乐会议,所有的奖项与你无关。”按照陈维成的介绍,湖北群艺的“快乐会议”环节被原封不动的引入得利行,他们每个月也会设置奖项,员工根据奖票(每做一件好事就可以得到一张奖票)参与抽奖环节。
陈维成坦言,积分制管理模式从最初的引入到产生效果,前后花了将近2年时间。在他看来,产值的估算是一个很特别的环节。陈维成所说的产值就是根据企业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量,最后估算出其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在以数据说话的积分制管理中,产值代表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有语言障碍,推行下去很费劲。”马来西亚由马来本地人、华人、印度人组成,因此日常用语会涉及到三种语言,再加上外劳,各种讯息自上而下的传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时候,员工跟员工之间都不能顺利沟通。
而且要估算出员工的产值,首先必须搞清楚他们每天做了什么,分工不同,所产生的效益自然也不同。得利行在不动每个员工保底工资的情况下,开始让管理层记录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量,“让管理层记录其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来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二来员工会觉得你在调查我,不信任我。后来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公式,让员工自己报告工作,写的人就加分,不写的人扣分。”
但这样做会有一个隐患,员工如果造假怎么办?在陈看来,首先是秉持人性化管理,不要老想员工的坏,觉得他能力不好,老是偷懒耍滑,搞小手段。这种“有罪推定论”不利于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其次,每个工种的员工并非只有一个人,大家会有一个平均值,员工如果报了一次大数,下一次他还能够再报吗?毕竟所有人的产值算出来以后数据基本相差不会很大,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管理层去进行有效的分析。
经过两年的过渡和部署,积分制管理在得利行“全面开花”。探其究竟,或许正如陈维成所说,贵在“坚持”二字。在和大马的企业老板交流时,很多人也会反复问陈维成,自己的企业到底能不能适应积分制管理,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对此,陈维成的回答则会简单很多:“你希望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吗?希望,OK,你要做到多大?有什么方法?如果你没有其它方法,现在积分制管理已经提供了一个方法给你,你愿意吗?如果愿意你就去尝试。不要怕,他给的全部是虚拟的积分,又不是真让你花钱,但又有激励的效果,100分只是100分,并不是100元钱。”
一定要有信心,这是采访过程中陈维成始终强调的。因为通过积分制管理,得利行用了3年时间就把业务分布到整个马来西亚。尽管业绩并不是跨越式的增长,但提升速度相当明显。更为最重要的是,通过积分制管理模式,企业成就员工变为现实。“因为在全国各地分布的点,很多就是我们的员工调过去以后,以加盟的形式帮企业服务客户群。这是我们一贯提倡和鼓励的。”陈维成说道。
在没有推行积分制管理之前,得利行的外劳整体能力比较弱,对于自己的工作就是力所能及。现在,他们的想法都变了。在马来西亚,外劳工作有年限要求,一般发放的准证为3年,即便是续签最多也就5年。通常这些人工作多年后,攒了一些钱就回到各自的国家。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现在,得利行希望通过积分制管理,让优秀的外劳成为企业的加盟者,即企业出钱在国外开设服务公司,该员工来管理整个公司的日常运行。“这对他们的帮助相当大,在得利行3年,如果肯学,企业可以教他学装修、装璜,再学广告,然后学电机。这4个部分学完后,他们回到自己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积分制管理的基础之上。所以从某种层面来说,这种“技多不压身”的理念也为员工的未来职业规划提前做好布局。
当然,另一个更为直观的好处就是员工身上积累的分数也会随之不断增多,这意味着加薪、升职、福利等待遇会得到提升。“以前都是大锅饭,给这个多点薪水,那个就有意见。现在谁的分数多就给谁,很公平。”
陈维成说这半年来企业管理层的变化也很大,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自己身上的压力少了许多。以前他为了拓展业务往往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更愿意跑出去谈业务了,这样他反而清闲下来。
对于积分制管理这几年的演变发展,陈维成当算为一个见证者。从一无所知到课程的落地标杆,他心中自有感慨。这几年,整个群艺在经历跳跃式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课程内容不断升级,价格变了,学员多了。在他的眼里,积分制管理这种模式将来一定大有可为,最起码在马来西亚,普及推广已成为必然趋势。因为早在2010年,李荣第一次在马来西亚进行专题讲座时,就得到了马来西亚***府层面的支持,除了众多企业家参与听课外,还有一些议员和商会会长也参与其中。
对于积分制管理未来在马来西亚的发展,陈维成还有诸多想法,比如说培养能讲积分制管理英语课程的讲师,为李荣找一个英语代言人。再比如,尽快研发一套英语落地软件,以便在大马企业的积分推广……或许,想实现这一切还需要时间,但只要坚持和相信,未来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外来的“和尚”也能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