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至今,我们关注和严格审视两种不良倾向的文章:一是开头一段、结尾一段,中间三段,提出分论点,与话题拈连,然后举出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来展示所谓的文采,用一两句与中心立意关联的句子,最后进行总结。一两句所谓的议论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这个历史文化名人又是所谓的万能材料;二是开头题记、排比句,结尾排比句,中间几个无机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题记有些甚至是“伪作”“拟作”,所谓的“排比句”根本不能构成排比,为了题记和排比,以致句子不通,错别字连篇。
这两种不良倾向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套话”作文,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题材总是选用现成的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生平;屈原、陶渊明、苏轼并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
第二,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主体,再加上开头和结尾。
第三,作文的主题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
也就是说,作文材料烂熟化、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也是判断认定一篇考场作文是否为套作的依据。本来以为广东今年这样限制性相对较强的材料作文题,套话作文出现的机率会很低,但从阅卷的情况看,这类作文数量也不少,更让人焦虑的是,相比较前几年特点明显的模式,套作在今年悄然发生变脸,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里对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套作”现象进行典型性解读,希望对师生起到一些提醒作用。
一、开篇套话题
(1)引用材料+直接套话题+与命题主旨无关的素材
面对富翁的无私捐助,三家人有着三种不同的选择,有选择拒绝,有选择欣然接受,有选择偿还。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会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都反映出我们一种态度。
选择是一种衷心更是一种态度。小悦悦事件19位路人的漠视,这便是他们的选择。这是一次良心的态度,这更是良心的选择,但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吗?最近多地发现了校长对女学生进行了,顿时整个社会为之愤怒,大家微博上纷纷晒出“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这些为人师表选择对小学生下手,这难道是他们良心的选择,他们也有女儿,这到底是道德的陨落还是人性泯灭?这样的选择我们感到,更为他们事后态度感到心凉。
(2)引用材料+略为分析+套话题+与命题主旨无关的素材
依我看来,材料中的富翁白手起家,途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挫折与苦难,才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由此可见,只有我们用心去体验苦难,战胜挫折,我们才能收获甜美与成功。
体验苦难,创造美丽的人生,成就生命的辉煌。贝多芬双耳失聪,但却因自己的双手成功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战胜苦难,终成一代“乐圣”,海伦・凯勒身残心不残,她用心去体验苦难,奋斗不懈,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我国著名残疾人舞蹈家邰丽华,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体验苦难,终于以一支《千手观音》征服了世人。古今往来,许多成功的例子无不印证着体验苦难的重要性,正是他们体验了人生的苦难,最终才得以收获成功与甜美。
现象解读:只在文章开头出现命题材料,然后套用自己考前写过,且其文章内容基本与本次命题无关的文章,其主体部分纯粹套题,例1简单引用材料后,直接套用话题“选择”;例2试***从富翁的角度立意,但分析后的的论点却是“战胜苦难,收获甜美”,与命题材料缺乏关联度,无论是话题还是后面使用的贝多芬、海伦・凯勒、 邰丽华等人的事例,根本与材料题旨无关联,生搬硬套的痕迹都很明显,这样的作文定义为“严重套作”的文章,即便表达再华美,文辞再动人,其给分上限为25分。
解套良方:作文教学适当注意审题和立意能力的训练,淡化作文技巧训练、模式训练。在讲评作文时要关照不同的文体,加强作文审题训练。广东连续两年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需要考生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写作话题,虽然审题难度不大,但在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要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上升到一定的思想层次上去命题立意,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是很难做到的。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让考生能清晰地解读材料,选择最好最佳角度, 让作文闪烁出思辨的色彩、理性的光辉。
二、中途套材料
(3)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富翁给的捐助,我们理应学会回报,受之滴水,涌泉相报。
命运给蜡烛油尽身枯,可它回报世人的是一屋子的光亮;命运给种子一滴甘露,可它回报的却是一大树的荫凉;命运给贝多芬是一双聋耳,可他却回报给世人动听的音乐。学会回报,尽管命运待你不公,也要怀着感恩之心去回报他人,造福社会!
鲁迅为报国三易其志。开始采矿为生的他,希望实业救国,但发现国人被疾病缠身,便从医,但后来他又发现,国人麻木,即使救了身体,但精神上还是腐朽,便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去报国救民,唤醒沉睡中的国人。鲁迅以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养育他的祖国,这便是涌泉的回报。当国家陷入危难时,挺身而出,用一己之力回报祖国,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需要的只是梦想,只是激情,只是追求。被誉为“保安出书第一人”的甘相伟,孤身一人在北京打工,最后在北大当了一名保安。呆在家上大学的梦想,他值班的时候穿梭于北大的校园中,一有空便溜进教室听课,多年努力,他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北大学子,得到了北大校长的高度赞扬,在此之外,去年他还出了一本自己写的书――《站着上北大》,一时间让多少人为之振奋,为之鼓舞。如果甘相伟没有梦想,没有热情,没有为之不懈追求,他能取得如此令人骄傲的的成绩吗?
现象解读:牵强附会,论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符合题意,与命题含义和范围沾边,但所列材料不能扣住命题材料主旨。表面来看,鲁迅为报国三易其志可以论证“回报”的观点;甘相伟的事例也可以论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论点,但是结合命题材料来看,“回报”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材料含义中是有条件限制的,“回报”是在接受了别人物质或经济层面的援助之后,对他人或社会作出的报答;“穷且益坚”是在拒绝别人的物质帮助后,自己***自强,从而取得成功。但文章在论证的时候都没有突出材料主旨所包含的“接受或拒绝别人的物质帮助”这一层面的意蕴,所以论证脱离了材料的内涵。
阅卷时对这些考生颇感同情,这些考生的审题立意不存在问题,在素材积累方面也摆脱了文化历史名人的材料,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而出现材料运用的误区的原因,就是一部分考生平时不注意素材的积累,到考场上,搜肠刮肚找不出像样的材料,在写作的过程中,“材”不够用,内容单薄,材料不能充分说明观点。甚至所举材料与主题无关,却生搬硬套,强加联系。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在作文中只列举或陈述材料而不加任何分析的文章为数众多。如“刘伟――无臂钢琴王子,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就赶紧死,要么就精彩的活着。’他选择了后者,终于用一双脚弹出美妙的琴声,成为有名的钢琴家。”只陈述事实,让人不知所谓,这暴露出不少考生思维辨析力低下的事实。所以,这部分考生在高考作文时。不得已只能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材料一股脑儿地塞进作文,导致出现这种“套材料”的“套作”。 这样的作文一般来说有一两个事例是能够有效证明论点的,评分的时候依据“中途套材料”的篇幅,一般在三档及以下给分,最高不超过39分。
解套良方:语文教师更要从生活中多提炼作文资源,拓展阅读面,加强阅读训练,加强作文指导,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考生要学会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焦点,关注国内外的敏感、热点问题,建立起强大的作文数据库,在高考特定的作文环境里,甄选素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与题目的关系,尽量选用与题目契合程度高的材料。
三、结尾套时材
(5)说过“中国梦”一词,同样我也有我的中国梦,我希望大家的选择可以对得起自己良心,我希望大家的选择有利于他人,我希望选择不仅仅是选择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社会对自己态度。
我选择,我态度。
(6)“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了一场热议的风潮,这是一种奢侈铺张浪费的行为,我们要敢于拒绝。“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什么资格让我们浪费呢?拒绝 “舌尖上的浪费”,争做“光盘族”,努力践行。相信我们的拒绝,会助长“中国梦”的实现,拒绝浪费,让我们担当一份责任。拒绝同样精彩,美丽中国向我们招手。人生因拒绝而精彩,因拒绝而美丽。
现象解读:材料作文讲求“引议联结”,很多考生结尾或快结尾处都喜欢联系社会热点或实际情况,以示自己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好公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因为终于跳出了谈人人熟知的古人的怪圈。以前考场作文中考生素材多取材于历史人物,历年都是屈原、陶渊明、苏轼等满考场飞,经过几年的打击之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辅书”的考生也审时度势,厚今薄古,现实性的素材、鲜活新颖的素材如雨后春笋,但是考生全然不顾写作命题的需要,进入了“为用新材料而用新材料”怪圈,为了能够联系现实,生搬硬套,强加联系。像上述的中国梦、光盘行动,用的就很牵强, 与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意思缺少关联度。
解套良方: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关心时事,深度思考人生,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时鲜素材,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要脱离材料,在结尾套实况,而应该从“题”出发,依“题”而变,在“变”中求提高,提升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人文情怀。
(作者单位:中山市桂山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广东高考作文“套作”的典型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