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大禹治水”
《山海经》是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古籍,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传说都来源于它。最早整理它的西汉学者刘歆认为《山海经》产生于三代(夏商周)时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刘歆的《上山海经表》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公元前2000多年,一场毁灭性的洪水泛滥于整个中国,人民的家园被毁,只能勉强在山洞里蜗居,在大树上建巢。鲧(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夏氏族成员)不擅长治水,所以尧帝让大禹继续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团结了华夏先民,促进了夏族农林畜牧业的发展,为夏朝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大洪水毁灭人类文明十余年后,大禹命人周游四海,进行天下地理大普查,到了各种人迹罕至的地方,记录了诸多古人不解的生物、地理奇观,逐渐形成了长达3万多字的《山海经》。
被人怀疑的存在
先秦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远远超出后人的想象。他们不仅成功治理了洪水,保存了华夏血脉,还描述了一些他们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古生物和自然奇观,并神化了其存在。然而因为《山海经》奇幻的写作风格,中外许多学者不相信其中的内容是真实的。
有人如西汉的司马迁,认为《山海经》内容过于荒诞无稽,不可作为历史资料来参考。清朝的《四库全书》更是把此书列入了小说类。
美国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学家莎拉认为,4000多年前可能爆发过多次洪水,但《山海经》中描述的大洪水是一个神话,而不是一个历史事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战国历史的果尔丁也认为,大禹和大洪水的故事不太可能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述。
那么,“大禹治水”究竟是史实,还是传说?
洪水前的大地震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禹治水”的那年到底有没有发生大洪水。
我们可以确信的是那些年中国爆发过许多次洪水,而最近的考古发现,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向我们透露了公元前1920年的一场大洪水前的大地震。
喇家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2002年被***列为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喇家遗址博物馆,地震遗骸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并栩栩如生地反映了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时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场面。人们在灾难突然降临时表现的无助以及乞求上苍救助的神态令人动容。
目前挖掘出的4号房址内发现了14具骸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龄最小的仅2岁。由于死亡之时突遇无法抗拒的灾难,这些遗骸的姿态瞬间被定格,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还有一位母亲怀抱幼儿,跪在地面。
最近,北京大学的考古、地质学家们用放射性碳测年法对在地震中丧生的三名儿童的遗骸进行z测后,确定了大地震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20年。而他们对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积石峡所做的洪水模拟重现显示:在同一年确实发生了大洪水,摧毁这整个聚落的正是随后而来的积石峡山洪和黄河大洪水。
他们认为,古人对创世纪般的大洪水和“大禹治水”的描述“很可能是基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自然事件”。但这个结论与传统的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说法还差了150年。而作为夏朝***国君的大禹,其治水更是在夏朝建立之前。
地震引发大洪水
洪水之所以发生,是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形成了一道横跨黄河的巨型天然堤坝,从青藏高原流过来的黄河水本应在天然堤坝处穿过积石峡。从现存的侧壁判断,那道天然堤坝比黄河当前的水位高出约240米,比胡佛大坝还高。
据推测,那年夏天黄河完全被堵塞,河水都汇聚在坝体后边新形成的堰塞湖里。接着,坝体在湖水漫过坝顶之际迅速溃决,释放了最多可达约15.8立方千米的湖水,这是过去10000年以来已知的规模最大的洪水之一。溃坝洪水可能向下游奔涌了约2000千米之远,冲毁了黄河的天然河岸,令许多地方被淹,甚至改变了黄河河道的原貌。
“大禹治水”真的发生过?
说完毁灭一切的大洪水,再让我们来看看大禹的存在。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即便是当年怀疑《山海经》可靠性的司马迁也在《史记・夏本纪》中承认夏朝的存在,记录夏朝的历史,并称赞了大禹辛苦治水13年,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抽空进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司马迁之前,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的《尚书》记录了有关大禹结婚的故事,《论语・泰伯篇》赞扬了大禹完美的品性;《孟子・滕文公》记录了洪水横流的景象;《韩非子・五蠹》记录了大禹亲自拿着治水工具不辞辛劳地带领大家治水的故事……
由于先秦时代许多典籍都记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而今天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们的不懈研究已经确定了一场足以毁灭华夏大部分聚落的大洪水的存在。那么,“大禹治水”就有可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当然,科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可能”存在,但是日期有待考证。有可能华夏文明的建立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早,而是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