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这首词是晁补之抒写愤懑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贬监信州酒税的途中。上片描写了江上暮色的壮丽景色,下片抒发了被贬谪后沦落天涯的愁苦。
上片前半部分写诗人伫立江畔所看到的景色,秀丽的青山在西沉红日的映照下已变得暗淡,浩浩大江不舍昼夜地奔流东去。“余霞散绮”化用了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出了红日西沉时的壮丽景象;而“向烟波路”化用了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出了诗人在贬谪的路上,回望家乡的愁怨与悲苦。通过一明一暗、一静一动的对比,点染了贬谪路上的景色,也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后半部分的“长安”当指北宋的京城汴梁,词人离京都越来越远,几点细小而微弱的渔灯闪闪烁烁,给人朦胧迷离之感,虽然船已临近水岸,心却依然迷茫。“几点”和“一片”、“近坞”和“前浦”的对比,更是凸显出一种孤寂感,远离了京都的热闹繁华,此时的词人只有客帆一片,渔灯几点为伴,真实的写出了词人内心的迷离恍惚之感。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直白地表达了词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语调凄切而悲苦,“自悔儒冠误”是说一般的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而官宦子弟却养尊处优。“觉阮途穷”一句运用了阮籍的典故,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在这里,词人觉得自己和阮籍一样,意识到归心受阻。被贬官信州,从北至南,可谓千里迢迢,一路只有素月相伴,故望“平楚”而伤情无限。《竹枝歌》是巴渝一带民歌,歌声怨苦,词人借用问句的形式加重了“声声怨”的程度。岛屿上的猿啼鸟鸣断断续续,哀婉异常,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昏暗烛光下,词人听着津渡传来的鼓声,久久不能入眠。
整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渲染了词人被贬谪后哀怨凄苦的心境。典故运用也是恰到好处,既点化了景色,又丰富了情感,将词的韵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李 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迷神引·黯黯青山红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