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出进进南京多次,我去看了高大雄伟的长江大桥,看了气势恢弘的中山陵,也去看了小巧精致的玄武湖。夫子庙、秦淮河却因为一种莫名的情绪没去。这一次我决定去那看看,作为读书人,作为男人。
南京号称“六朝粉都”,夫子庙、秦淮河则号称“六朝金粉地”。夫子庙的出名,是因了读书人的祖宗孔圣人,因了意味着读书人十年寒窗的一个终结的贡院;而大名鼎鼎的秦淮河,是因了那些色艺双全的青楼艳妓,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等,更是因了孔尚任的大手笔,一部《桃花扇》把一个恩恩怨怨的才子佳人故事与一个天崩地裂的大时代浓缩在了这充满脂粉味的河里,当然还因了那些风流倜傥、潇潇洒洒的贵公子侯方域、冒辟疆、陈子龙等诸辈。
如今的夫子庙与它古时一样,繁华极了,不愧“六朝金粉地”的名称,融古今中外的商楼、旅店、饭店于一地,有高楼,也有沿街叫卖的小贩,还有更具市民味的地摊,有肯德基,也有豆腐干,热热闹闹,真是花钱的好地方。
信步走来,一排排的仿古建筑群迎面扑来,青瓦白墙,古得确实有些像,只少了些灵动,多了些冷漠,更有那些铁栅门把仅有的一点古也给隔开了。现在全国仿佛都陷入了复古的怀旧的氛围中,况乎南京,况乎古气森人的夫子庙。
我立于孔庙前,却不想进去,历代的读书人对孔老夫子的感情都是很微妙的。加上里面嘈杂得很,不是因为游人,游人很少,几乎没什么人进去,里面只是摆摊的商人,孔庙的一袭香火是清淡了。我叹口气,一转身,去看秦淮河。
“秦淮残梦忆繁华”,循着勤久工远的梦,我想象的十里秦淮河应是画舸影幢、浆声拍水,嘈嘈切切,让人魂牵梦绕的开阔去处,而这,竟是一条小河,一条显得过分逼仄的小河,怪乎脂粉一倒,一飘便是十里。许是历史太沉淀,许是流的日子太久,许是清楚有些事情是流不走的,它竟有些懒得动了。河里只象征性地泊着些画舫,没有了青衫女子的公开卖笑,是这社会仅存在的一点羞涩了。
走得有些恍惚了,恍惚中前面人头攒动,人们列队而进,在北京纪念堂前我看过的场景在南京居然也有,是何去处?仔细一看,原来是名动江南江北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楼。何以有如此多的观者,这些人仅仅是感动于这位青楼女子的爱国情操?凭“媚香”二字就可使太多的人想起那些豪饮狎妓的岁月,虽然李香君因为她的品节褪去了不少的色味。南京人也真够幽默的,竟把一个的纪念馆建在了圣地孔庙的对面。史中圣人如果有知该作何感想?是把手拢在袖里恭顺着天,还要慨叹一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在此,他是输给了李香君。
虽然有一脉龙气的钟山,有恣肆的长江,可长江水流到南京这里已是心平气和,流进城里则更显小家子气。同样曾经是京都,一个“南”字就使它显得局促,不够开阔,手一伸便是湿漉漉的,怪不得只能演绎些才子佳人,一见血便弥漫不开;也怪不得只能安排一些短命的王朝或一些王朝的背影。实在的金戈铁马,边关冷月的景象只有那弥漫着茫茫风沙一马平川的北方才有的。这里盛不下太多的腥风血雨,这里的情境只能滋生文人的诗情画意,一些清丽的小家碧玉卧绮靡的青楼红女,一些风花雪月的事。
明太祖朱元璋处心积虑经营下为巩固其统治而建成的城墙,为了这些城墙,他还冤杀了当时江南最大的商人沈万山。可他的这些经营还是被比他更加凶残的儿子朱棣嗅出了些什么,瞧出了些什么,在杀了很多人之后,就把他父亲精心营造的一座座宫殿、一座座城墙扔在了斜阳荒草之中――他把宫殿挪到了北方的北京。
他是走了,可是那些书生还是心有余悸,听着谯楼之上的景阳钟鼓,他们的心灵还是被血淋淋地浸着,他们的头颅还都可以被搬到某座垛口上,这样颤巍巍的心情之下,他们到孔庙前会怎样呢?我想许多人只有摇摇头,叹口气,一转身躲进那斑斓的画舫,躲进那些曲栏小楼,把自己深藏在笙歌红裙的夹缝之中。而当书生们狂饮狎妓之后,偶然间从曲栏上画舫中,窥见了孔庙,又该怎样?他们真的会这样放纵自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会拿 起笔,揣着砚跨进那座贡院,那个他们终生梦绕的科举场,继续他们的八股文。这是南京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
世事如棋,沧海桑田,历史就有如旋转的舞台,那被朱棣遗弃的南京,又迎来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历史在这里和朱元璋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在这里打开的王朝,他不中用的孙辈又跑到这里来永远地关上了。
秀才们把弘光帝接来以后,像有些事干了,他们用遒劲的笔触写下“击楫乘风志,行吟纫芰衣”。似乎又有了中流击水的豪情,可这个弘光只知道挥霍祖宗,只知道。秀才们的梦又断了,他们喝的本该是血,却饮的是酒;本该仗剑回顾,却在低弹唱吟,温香抱玉。他们也只有在脂粉腻味中谈谈兵论论剑,末了,却把“桃花扇底送南朝”的好戏扔给了一个弱女子,一个青楼女子。这是一个大的悲剧,一个男人的悲剧。
黄剑文:1968年9月生于江西乐平。景德镇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江西化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工部,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