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档案
陈锡良,男,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注册会计师,工商管理硕士(MBA);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员。有二十年企业高管工作履历,曾担任上市公司董事、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职务。现任厦门东方龙集团财务总监、董事,曾在《会计与审计》、《经营管理者》、《中国改革报》等十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其代表作《纵横拓展,生财有道》具理论和实战风格而广受好评。
获奖理由
陈锡良在公司治理、战略经营、资本运作、投资融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屡次营建企业多赢的格局,被人誉为“点石成金”的当代“魔术师”。2002年上任厦门东方龙集团财务总监以来,以其求真务实、过硬的专业素养、高尚的情操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参与企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做大、做强、做久的战略,使之跻身于福建省百强企业之列。
他被誉为“点石成金”的当代“魔术师”,他是中国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吹鼓手,他是让“信息帝国”――信达总公司重振昔威、成功上市的策划人,他聚集各方精英打造出口创汇3000万元,他使普通的民企一跃而为全省百强并免遭灭顶之灾……他,就是弄潮东海浪尖的第五级经理人,现任厦门东方龙集团财务总监、董事的陈锡良先生。
翻开陈锡良先生的履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会被人称为是“魔术师”:
1992年,中国开始股份制试点,陈锡良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策划并负责将富顺电力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改组后的富益电力股份公司由大网,小网,以及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发起设立,成为中国首批股份制试点单位。富益不仅是投资者同舟共济的载体,同时也是产生民主、科学、高效、谨慎的董事会的摇篮。通过规范运作,经营机制转换,富益成了“天府”股份公司改革的一面旗帜。
1995年5月,经激烈的竞聘,陈锡良以点石成金的若干案例,以决胜千里的运筹帷幄脱颖而出,成为厦门信达总公司的核心人物之一,率先提出将一个商贸企业调整为信息科技产业结构,用信息高科技等手段半年扭亏,一年上市。实现了“信息帝国”重显昔威的战略目标。
1998年6月,钜鹏集团周老板驱车鹭岛,专程由杏林前来拜望陈锡良。当时钜鹏已上了银行的“黑名单”,病入膏肓。陈锡良为周求贤若渴的诚意打动,为之潜心医治,对症处方,挽回信誉,重塑形象,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并四处活动,筹资3000多万元将周老板原打算卖掉的华旺冷冻烤鳗厂保留下来,用心打造,并逐步将其建成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出口加工基地和创税大户。不到两三年时间,从来未从事外贸的“钜鹏”借“鸡”――华旺下蛋,一举出口创汇3000万。
2002年6月至今,陈锡良任厦门市东方龙集团(简称:东方龙)财务总监,这家成立于1989年的民营企业,2001年的销售额仅1.6亿元,总资产0.86亿元,经营办公场所偏安一隅。陈锡良上任后,在帮助东方龙完成了企业架构重组的基础上,又参与公司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做大、做强、做久的战略:
一、做大,科学财务管理
首先,发挥集团集约经营优势。淡出家族式管理,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扬长避短,重大问题由集团决定,并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拓宽了公司视野和选择范围。
其次,实施全面内控管理,变被动式工作为主动式工作,争取了工作和应变的主动权,经济效果显著。
第三,创新融资模式,解决公司瓶颈问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民营集团企业而言尤如生命。由于私人股东财产有限,可供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严重不足。陈锡良设计采用“三方协议”方式解决了这些难题。具体做法是在经销商与钢厂开展的购销业务基础上,把银行拉进来共同参与,即厂、商、银三方签订共同协议,内容约定银行代经销商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付给钢厂作为预付货款,钢厂按约定时间和数量把货交付给银行,经销商贷款向银行提货销售。这样做对三方都有利,经销商获得约0.5至1亿元银行授信额度,不仅解决了采购钢材所需要的资金问题,由于大宗买卖并提前付款,还获得钢厂折价2-4%的优惠;钢厂不仅卖出了产品,还可以提前几个月收到款,取得了资金的支配权;同样,银行开出承兑汇票在扩大了业务量的同时,还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保证金存款,创造了效益。可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第四,在经营机制创新、资金实力增强、集团战略管理和科学决策等因素综合的作用下,东方龙连续三年翻番,2005年销售额收入14亿元以上,是2001年的近8倍,总资产增加至2.5亿,是2001年的3倍,企业迈上了新的台阶,2004年起连续名列福建省100强集团企业榜和300佳企业。
二、做强,极富战略眼光
中国加入WTO,激活了工商业的繁荣,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加工业的兴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大增,钢材等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这种情形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钢铁行业当中,但繁荣后面有隐忧,这种非理性的表面繁荣,是以牺牲环保、生态及金融资源为代价的。再者钢铁业是寡头垄断市场,钢厂掌握市场绝对定价权,这有违市场经济规律,早晚会被市场经济这支“无形的手”纠正过来的。基于此,从2003年末锡良即发出风险警示,提示钢材市场价格离顶峰已经不远,不出半年左右市场肯定从多头转向空头,建议放慢速度,压缩库存和经营规模。
2004年4月21日,一份由陈锡良提出并经由公司决定的以“清欠压库”筹备现金头寸的通知文件下发到东方龙各家子公司,这一决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开始前的二十天左右做出的。由于当时市场仍然普遍看好钢铁行情,多头思维占据主流,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飓风暴雨即将来临,钢价在短期内创出新高即将调头向下,跌不可挡。在此形势下,5月5日,东方龙召开中高层会议,主题是“发展”,讨论如何进一步加势发展。会上陈锡良发出“不和谐”声音,提醒和警告大家要马上转变经营思路,多卖少进少存,并用“危言耸听”来形容问题的严峻性。强调必须加强内控,不折不扣地执行清欠压库的决定,做好应付变局的充分准备。就在木将成舟,业务部门经理拿着批条,前来财务部取款的时候,却被总会计师陈锡良卡了壳。他坚守关口,说什么也不肯在付款申请书上签字。陈锡良再次找到老总,十分恳切而严肃地分析形势,他指出当前国内房地产等投资过热,已出现供大于求的严重状况。
5月中旬,持续上涨了两年多的钢铁市场价格掉头向下,让市场很多参与者始料不及,“怎么涨起来的就怎么跌下去”这句股市谚语在钢材市场上也得到了应验。由于一路下跌,卖出的人心是越来越急,想买的人越来越观望等待,这对于囤积大量货物的商家来说损失利润事小,造成资金紧张随时面临断裂事大。接下来的情况如陈锡良半年前预测的那样:生意难做,商品及资金的流动性降低,资金压力大增;国家宏观调控抽紧银根,资金供应趋紧;行业震荡加巨,人员流动加剧,新人生手办事效率降低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均逐渐显现。好在提前半个多月清欠压库收回大笔资金,使手上有充足的现金头寸支付货款归还贷款,使企业免遭灭顶之灾。
三、做久,永远追求卓越
2005年初,东方龙迎来了鼎盛时期。但同时也使得企业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是转换或完善企业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还是沿袭旧制一成不变。下半年,由于企业环境变化,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体制风险交相辉映,使这个家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摆脱困局,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决策随意多变和科学性不够等问题,陈锡良先后多次向业主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并通过深入细致、不厌其烦的工作帮助企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本清源。
为使公司上下统一认识,陈锡良把脉并强调指出:东方龙集团在以往良好成长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整合资源,从2002年开始飞速发展,经济规模几乎连续三年翻番,公司处于历史性的跨越阶段。
由于持续极速地增长,公司的体制适应度不太跟得上发展的节奏和需求,在文化、战略、管理等方面也滞后于客观环境形势发展变化之需要,近期公司基本情况发生变化和逆转,风险日渐显现并加大。在艰难时刻下,陈锡良和公司领导层深思熟虑,居安思危,居危思危,居危思安,决心并决定“标本”兼治。标,一是以业务为核心的盈利模式问题;二是资金取得和配置问题;三是管理体系和机制问题。本,主要是文化、战略决策、执行力问题。这些都是老、大、难问题,有较强的普通性,但又有其特殊性。要真正解决,必须理清其实质,分轻重缓急,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分步骤、分阶段予以化解和消除,并力求逐渐从根本上真正地解决问题。
这些情况,无不客观地要求公司必须健全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质量,以利于企业的长治久安,基业常青。
四年巨变,东方龙今非昔比,不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变,更可贵的是这家曾因多重瓶颈制约、难以扬眉的企业,不仅荣获AA,更以产品覆盖率由市区扩展到全国,销售额3年增长10倍等综合效益而挤身全省百强企业,且由2003年的第57名跃居42强……
二十多年企业高管的经验,陈锡良深深地感悟到:企业成长,莫过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而久,中间不乏“成长的烦恼”。天有不测风云,变幻莫测的市场往往令人难以捉摸,企业营运如大海行船,浪打风吹,暗流礁石,不仅要借风行船、“顺势而为”,还要能够洞察风云,敏锐而迅速地作出反应,然后果断地将方向调整到位,达成效率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陈锡良正是东方龙集团披荆斩棘、斩风破浪的舵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点石成金的理财“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