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范文精选

大学校训篇1

关键词:大学校训翻译;现存问题;解决办法

一、国外知名大学校训的语言及句式结构特点

(一)语言特点

通过收集国外知名大学校训发现,其语言词汇有简单通俗、易于理解的特点。例如,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斯坦福大学的校训: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自由之风永远吹);哈佛大学的校训:Verity or Truth(真理)。以上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校训无一例外都选择英语常用词汇来诠释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通过生僻隐晦的词汇以期显示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学术功底。其原因是:一方面,大学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它的受众包括了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人;另一方面,根据韩礼德功能语言学对语言功能的分析,校训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信息功能,即传达信息,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使校训的信息功能最大化。

虽然校训通常选择简单通俗的语言,但这并不妨碍其办学理念及精神内涵的传递。恰恰因为校训的这种语言风格,社会大众能更清晰的理解一所大学的精神理念。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为例,两个最简单不过的词汇向人们宣示了它旨在培养手脑并用的精英人才的目标。

(二)句式结构特点

国外大学校训主要有四种句型:

(1)“名词+虚词/(,)+名词”句型。如:麻省理工学院:Mind and Hand;耶鲁大学:Truth and Light等。这些校训直击所要宣扬的理念,句子通过主语、谓语、宾语等不同成分的组合在受众的头脑中上升为某一特殊信息;而“名词+虚词/(,)+名词”句型则强调两个名词,直接唤起受众头脑中的印象。

(2)介词“From”或“In”开头。如:剑桥大学:From here we receive light and sacred droughts;哥伦比亚大学: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介词可具体指明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具有特指性。这三个校训都着重凸显了本校的存在及存在目的这一概念,使受众在阅读其校训时立即联想起这所学校。

(3)以“Let”开头。如:斯坦福大学:Let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Let there be light。这些校训所采取的并非强制性的说教,而是运用谆谆诱导的劝慰,符合受众的心理,使受众在亲切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其宣扬的理念。

(4)采用“名词is/(,)名词”句型。如:牛津大学:The Lord is my light;英国皇家学院:Knowledge is the adorn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State。这些校训采用“什么是什么”的格式,结构简单明了。

分析国外知名大学校训的语言及句式特点可以为国内大学校训英语翻译提供借鉴与指导,进而充分发挥校训在对外宣传中的积极作用。

二、国内大学校训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大学校训翻译的难度最主要是由于绝大部分大学校训来源于儒家经典或古籍,文言文色彩强烈。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周易・上经》之《象・上》。乾卦,象曰:“天道刚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坤卦,象日:“地势柔顺,君子当以宽厚之德载万物”。;语言结构上国内校训陈述规范、言简意赅,多采用传统的对偶成联的短语形式。例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文字上以四言八字为多,其次是二言八字,再次是四言十六字,追求美学效果,表达内容较多。例如,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校训中多采用动词,趋向于动态,不同于国外多以名词为主。例如,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校训翻译的难度不言而喻。总体来看,国外大学校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美感难留

“名词+虚词/(,)+名词”句型,像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英文翻译为“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Day”已经非常出彩,但中英文一比较总觉得难以保持校训的同一性,汉语的美感与意境缺失了一大半。这并非译者实力不济,而是中外美学哲学导致的,中国美学讲究对称与平衡。

(2)中式英语

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规格严格,工夫到家”有网友直接译为“Standard strict,Kungfu go home”。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最根本的原因是翻译时望文生义,导致译文难以切题,甚至闹出笑话来,这种翻译是坚决要舍弃的。

三、国内校训翻译的基本对策

通过分析国外知名大学校训的语言及句式特点和国内大学校训翻译存在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可以为校训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帮助。

前面提到的国外大学校训的典型句式结构在国内校训翻译时不一定严格加以运用,由于中西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校训英译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综合分析国内大学校训翻译,目前出现了以下五种表达结构:

(1)名词或名词化结构 如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翻译为“Patriotism,Advancement,Democracy and Science”。

(2)动宾结构 如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英文为“Improve Yourself,Carry Forward Stamina,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

(3)“形容词+介词+名词”结构 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达为“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

(4)“动词+副词”结构 如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译为“Study Extensively,Inquire Accurately,Reflect Carefully,Discriminate Clearly,Practice Earnestly”。

(5)系表结构“Be+adj”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表达为“Be United,Alert,Earnest and Lively”。(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范武邱 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上海翻译,2008.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岳中生.论大学校训的翻译.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大学校训篇2

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7月中旬起,各大学陆续向2014级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在这发给新生的“第一封信”中,不少大学匠心独具:有的变身手绘版,有的用毛笔书写,还有的以环保意识迎新――电子版录取通知书取代纸质版。但百变的录取通知书有一个必备的核心――大学校训。

校训,传承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基因”,是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而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也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培育高校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校训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养料――必须对大学校训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开发和弘扬,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校训中浓缩着大学的发展轨迹,和大学的办学目标、治学传统和文化气质紧紧相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校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对校训的坚守,在关键时刻体现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文人风骨和书生倔强;而在平常时节,这种坚守则化为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的智慧和淡定。”

从校训中咀嚼出大学的味道

大学的校训历来是引发学生价值共鸣,激励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的载体。校训中隐含的是大学之精神,大学的价值之追求。

林语堂曾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能让学生铭记于心的校训,绝不是靠文字的争奇斗艳、平仄对仗,而在于让人能从校训这篇最短的文章中咀嚼出大学的味道。

校训其中之味,首先源于学统传承。名校校训的背后都有一些能让本校师生口口相传的故事,要么源于某位校长或某位先贤对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思考,要么溯及大学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某些事件或某段历史。就像每一位华东师大人提起师大精神,都无法绕过首任校长孟宪承,都能脱口而出孟老提出的大学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精神高度凝练的符号表征和个性表达,它就像一把钥匙,通过它,打开一所大学在风雨成长路中淬炼沉淀的“文化基因密码”;它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窥见师生共同执守、代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校训其中之味,还赖于坚守践行。校训记载了大学的发展轨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校训要经常发生变化。世界上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其校训自产生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如哈佛大学校训“真理”于1834年写进哈佛大学宪章中,历经300余年,至今仍闪闪发光;纽约大学的校训最初是“Perstando et Praestando”(“不断坚持,最终获得超越”),1895年修改成“Perstare et Praestare”(坚持与超越),以后,纽约大学的校训一直保留至今、未曾改变。

校训历久弥新

历经一定历史积淀后,大学校训和大学自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大学不朽的灵魂。

“不变”的校训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大学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办学理念的坚守。当然,这种“不变”也是相对的,在主旨不变、核心不变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校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历久弥新。

以华东师大为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特别是非师范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定位调整,“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内涵亟需进行新的阐释。“为人师表”,语出《北齐书・王昕书》:“杨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我们可以得知,“为人师表”本意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师表”就不仅仅是对师范生的师德要求,它同时也是对学校的办学提出更高的目标,对全体师生提出更高的规范要求。由此,传统的校训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可见,校训的意义更在于践行,它不单是师生个体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规范,更是学校坚守大学之道的“精神围墙”,引领着大学所有为和所有不为。这种坚守,在关键时刻体现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文人风骨和书生倔强。

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是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300余名师生不满校方专制,离校北迁另组而成;另一前身光华大学(校训为“格致诚正”)也是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校训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校训是“Light & Truth”)及附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而成。在平常的时节,大学对校训的坚守则化为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的智慧和淡定。在日益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中,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大学更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怀揣大学使命,坚守大学本质,坚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按大学规律办大学,建设优雅学府,培育栋梁学子。

咀嚼校训,品味的是大学的文化,回味的是信仰的力量。在校训变与不变的思辨之间,获得的是有所必为与有所不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感悟。

大学校训篇3

关键词:接受理论;大学校训;英译

一、引言

如今,中国与外界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大学也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外国朋友的关注。而大学校训作为外界了解中国大学的窗口,凝聚了该校的文化与精神。因此,对校训进行有效的翻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一个好的校训翻译不仅能够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名气与形象,促进中外友好联系。然而,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要想准确、完整地翻译出汉字中所蕴含的涵义,从而让外国人接受,是颇具难度的。因此,从接受理论角度来看,对校训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入手,概括接受理论的起源、定义、主要特征,进而分析校训的功能与特点。把两者相结合,研究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旨在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二、接受论的主要内容

接受论是由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和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创立的。接受论以读者为中心,并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不仅是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读者的能动性。只有在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这个作品的创作意义才能得以实现。

接受论主要有三个观点:(1)期待视野,(2)视野融合,(3)视野转变

(一)期待视野

读者在接受一件作品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社会阅历、审美倾向,而且他的意识不是空的,这些就构成了他的期待视野。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看起来是新的,也容易使接受者通过公告、公开的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征或者暗示的幻想得出一个具体的理解。姚斯的期待视野可以分成狭义的审美经验视野和广义的日常生活经验视野。前者被命名为姚斯的文学期待视野,包括推定的艺术或文学的规范和关于风格的某一特定时期的惯例以及文学文本的形式;后者则包括了一个社区或个人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世界的假设,无论这个个人是作者还是最初的读者或后来的读者。

(二)视野融合

“视野融合”这一思想是由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提出的。这是一个隐喻,用来描述读者努力接近作者所创造的想象世界。这意味着只有通过结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的视界,翻译才能被理解和接受。它不仅解释了文学阅读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力***实现的理想状态。文本生产者在产生文本时,必须认识到读者的世界,即他们的文化知识,社会文化环境和以前的阅读体验。源文本过多的前提条件可能会给译者带来严重的问题。原文作者设定的信息与目标文本接受者实际的文化世界知识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时可以通过译者添加信息和调整得到桥接。然而,在其它情况下,这两种视野不会并发。目标文本不太容易实现源文本作者本来的功能,因为目标读者无法在自己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信息之间建立一致性。

(三)视野转变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引起读者的某些期待,而这些期待又会在读书期间变化、修正和重现。这意味着,与文本沟通后,读者可能会发现,他的期待改变了,或者说,他正经历着一场可视的变化。

根据接受论,读者的阅读体验构成了他们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姚斯认为,一个新作品与它的最初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有一段距离。而接受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目标读者往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全理解和接受目标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送过程作品才能够逐步进入连续变化的有经验的视野,其中暗示的文化背景被不断的理解和接受。读者的理解因而也将日益完善,视野转变也就出现了。

读者视野的转变有利于译者处理目标文本。反过来,译者对目标文本的正确处理是读者视野转变的前提。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会为不同的读者提供不一样的看法。读者会有新的要求,而译者应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处理方式。

(四)读者的角色与地位

接受论绝对认可读者的能动作用,并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而在其他理论中,读者被看作是被动的接收者。根据接受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由其作者创造的,还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合作创造的。读者接受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作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一个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是这些不同的理解都应该是有意义且合理的。

一部作品包含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的实现性。接受论明确指出,读者的实现性是最重要的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处于次要地位。建立读者的中心地位是接受论做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没有读者参与的翻译是不完整的,因为任何作品都是为读者而做。接受论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地位,这点也大大启发了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研究。

二、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现状

大学校训的翻译涉及到文化、翻译技巧、中西差异等多种因素,而且还会存在着些许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看清现状,这样才能够寻求对策,迎接挑战。

(一)大学校训研究现状

对大学校训进行直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主要包括两部分:校训定义和校训翻译:

1.校训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校训的定义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结合学校建校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校风,总结出校训应具有的一些特点;有些学者根据所搜集的国内外大学校训,对中西校训进行对比,分析目前中国大学校训存在的缺陷,给出理想的校训特征;有些学校则利用互联网发起公开的搜集和讨论,从而选取最适合其的校训;有些媒体也开展了民意调查,得出最受大众认可的校训和校训特征。做此类研究的学者有:龚晓斌、肖梦、陆春霞、王春喜、程斯辉、张竞碧、宁东兴等。

2.校训翻译: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一般只针对个别大学,根据其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趋势,对该校训的内涵做出合理的阐释,从而给出理想的翻译。如杜争鸣的《从苏州大学校训中管窥中英互译原理》,吴伟雄的《中国海洋大学校训英译小记》和郑传银、张久全的《从翻译“目的论” 角度谈淮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英译》。

(二)校训翻译现存问题

结合范武邱、范头姣[10]的观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中的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

1.汉语美感有所缺失

中国的文字善用修辞,短小精悍,因而很难准确、完整地翻译成英语。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校训上。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它的英译文为”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这个翻译已经相当出色了,但中华汉字博大精深,看似简短却内涵丰富。故在这个翻译中“相对死板”的英文难以表达出古文的精炼所在,总让人感觉美感有所缺失,这是英汉差异导致的。

2.冗长繁琐

如同上文所说,汉字是言简意赅的,所以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为了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往往会出现译文繁琐拖沓的情况。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工夫到家”一度被译为:Being strict in qualifications; Making every endeavor in education and research。这个译文略显嗦,原意是想把这两个四字短语的内涵翻译出来,却不想适得其反,还有将对教师与对学生的标准硬性区分之嫌。

3.中式英语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曾被翻译为:Studying to teach and acting to example。很显然,这一译文留有中式英语的痕迹,而且并未将原文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该校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所学应为世人的老师,所行应为世人的模范。而译文的用词过于平淡直白,尤其是”studying to teach”所表达的语义与“学为人师”相差甚远,而”acting to example”明显属于不地道的英语表达。

三、接受论在中国大学校训英译中的应用

大学校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必须正确理解并准确表达校训的意思,同时要考虑到译文的表达方式与结构,以便外国人接受。此外,译文还应该反映大学的特点并且尽量使结构简洁生动。

(一)校训英译原则

中国大学校训英译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互文性原则

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中形成的,它不可脱离其它文本形式而存在。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开展的具有互文性的转换活动。因此,在校训英译中,应针对校训特定的文本形式,借鉴译语的表述方式来重现原文。

2.传意性原则

翻译的目的是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因而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述上,往往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校训时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和含义。只有在此基础上,翻译才能传情达意。

3.简洁性原则

文以简为贵。由于中国校训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和名人名言,语言上简洁凝练,内容上信息密度大,所以在英译中时,译文往往要用更多的字去释意。虽然校训的英译有时很难像原文一样言简意赅,但仍然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使其简洁化。

(二)校训英译策略

1.直译法

直译经常用于翻译独特的文化,因此,维持字词和短语的字面意思能提高跨文化交际。例如,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分别被直译为“patriotism, democracy, advancement and science” 。这一译文使得意义和形式易于理解。天津大学的校训是“求实求是”,它的英译版本是”seeking truth from facts”。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被直译成”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ce earnestly”。

2.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表达存在差异,当形象化的含义,特别是蕴涵不能在字面上得以表达时,就要采用意译法。如果一所中国大学的校训的形象不能在翻译中得以保存,那么译者就应该将该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外国人更熟悉的形象。只有这样做,中国的大学校训所蕴含的含义才能够完全表达出来。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它可以意译为”to broaden one’s intellectual horizon, to keep within the bounds of propriety”。

(三)接受论对校训英译的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挥接受论的作用:

1.强调读者的角色与地位

根据接受论,读者的经验会不断改变他们的期待并使他们重新认识过去。一名读者在译文中发现了外来的文化元素,他会结合语境去理解,并把它吸收归纳到自己的知识库,与此同时,还会改善和拓展自己的期待视野。译者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以便更好地传达校训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国的大学校训时若能把外国人看成是主动的接受者,那么校训中的文化形象也就能较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2.强调期待视野的转变

接受论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一方面通过阅读体验形成,另一方面又影响他对翻译作品的接受程度。若少了读者的积极参与,一个好的翻译作品是无法完成的。当一个校训的译本进入了不断变化着的期待视野,它所植根的文化背景也会被读者逐渐理解和接受。读者的理解力不断增强,因而他的期待视野也在不断扩大。读者期待视野的转变为翻译大学校训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而一个恰当的翻译也有助于读者期待视野的转变。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3.强调接受性和跨文化交际

接受论认为,翻译不仅要译出原作的含义还要关注它对读者的影响。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大学校训的翻译。译文要被目标读者所接受,还涉及跨文化交际。用适当的方法去应对校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准确地传达校训中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促进双方交流,减少不必要的翻译障碍,而且还拓宽了外国友人的视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引起期待视野的转变,而反过来,读者期待视野的转变也将推动跨文化交际,使文化差异更易理解。

四、结语

接受论把重点转移到了读者身上。在接受论以前,文本通常被视为文学艺术作品,处于中心地位。接受论强调读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视野的转变和接受性与跨文化交际,是指导大学校训翻译的一个比较理想的理论。

然而,本文只是一次尝试性研究,由于缺乏时间和经验,加上作者对大学校训的知识有限,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该领域的研究仍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Baker, M. and K. Malmkjea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 Gentzler, Edwin, ed.,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1993.

[3]Jauss, Hans Robert, ed., Toward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4]Jauss, Hans Robert, ed.,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2.

[5]Newton, K. M. ed.,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7.

[6]Nord, Christinaem, ed.,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Nida, Eugene. A., ed.,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 Savory, T. H. The Art of Translation, 1957.

[9]杜争鸣.从苏州大学校训中管窥中英互译原理[J].苏州大学学报,2007(02).

[10]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02).

[12]龚晓斌,兰夏.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3]龚晓斌,肖梦.浅谈中西方大学校训之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2).

[1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

[1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5

[16]陆春霞.中美大学校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17]麦新转,王玉芬.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管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07).

[18]宁东兴.中美英大学校训比较研究及翻译[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7(09).

[19]彭晓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6).

[20]王春喜,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7(03).

[21]吴伟雄.中国海洋大学校训英译小记[N].中国海洋大学校报,2004-04.

[22]张竞碧.中西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23]郑厚尧,刘洪泉.箴言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08).

[24]郑传银,张久全.从翻译“目的论” 角度谈淮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08(03).

[25]张晓春,张思洁.接受理论与企业简介英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6]朱健平.翻译: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杨安琪(1991―),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大学校训篇4

关键词:大学校训;价值取向;“211”大学;美国;前百所大学

何为校训?《辞海》有言:“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由此可见,校训的目的在于向外传递某种价值,以便使人受其习染,从中受益,它不仅是学校的文化符号,也是精神象征。中美大学风格自成一派,特色独具,其校训也是别具一格,精彩纷呈,所蕴含的丰富价值理念值得深入探究。为此,本文选取我国***2009年2月公布的102所“211”大学和美国著名的《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2013年11月公布的排名前100所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求真、重德及与德相近含义、博学、创新、自强、实践、爱国、尚美、团结、宗教、生活、服务12个维度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分析。

一、殊途同归的价值取向:中美大学校训中的同之美

对所选对象的校训进行比较后可知,两国大学校训中的价值取向分布权重各有不同,既有在求真与博学价值维度上的高度趋同,也有在自强、宗教、团结、生活和服务价值维度上的个性化倾向,如表1所示。

(一) 追求真理

毫无疑问,尽管中美大学对“真理”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求真”的价值追求却是超越了形式之隅,彰显求同之美。中美大学中有超过50%的校训都明确提出求真的理想。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2]以来,追求知识、探寻真理的步伐就一刻不曾停止,甚至成为西方社会的“爱智”文化传统,并将其升华到美德的范畴,就此一点,在具有百年校史的美国大学里体现明显,如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以柏拉***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为“真理,光明”,加州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则把真理的获得与人的自由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提出“真理使人自由”,“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以及西北大学的“凡是求真”、布兰迪斯大学的“求真” 和印第安纳大学的“光明与真理”等等。我国大学多以“求是”来表述求真的意***,这主要缘于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即是事物的本真,求是即为求真,所以,积极鼓励学子求是。如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等等都指向大学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价值取向。

(二) 注重道德

大学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决定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但需要有追求真理、探寻事物本质的执着精神,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为此,45%的“211”大学校训中都对“德”有着重描述,希冀受教育者注重道德修养,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川大学的“重德,博学,务实,尚美”,中国***法大学的“厚德明法”,东南大学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等等。这主要缘自于儒家教育思想中对君子道德人格的无尚推崇,通过提高道德修养,达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内圣境界,并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治抱负。然而,美国百所重点大学的校训中仅波士顿大学的“知识,美德和虔诚”,匹斯伯格大学的“真理与美德”和弗罗里达大学“州的福利由市民的道德所决定”有所提及,所占比例仅为3%,但并不代表美国大学不注重人才的道德培养。恰恰相反,他们对道德的理解更加具体,分解到诸如求真、爱国、服务等不同方面,以此体现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理解。62%的美国大学校训中都提及求真,如耶鲁大学的“真理,光明”等等,与西方社会具有“爱智”的文化传统有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认为大学生探究知识是应尽的学习义务,也是个人的道德责任,它与爱国的道德情感以及服务社会的道德行为一样都是道德的内部结构,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就是“为国家服务,为所有国家服务”。显而易见,美国大学虽不在校训中提及道德的只言片语,然而,对培养人才的道德要求却与我国大学如出一辙。

(三)力求博学

大学校训篇5

关键词:大学校训;***腾镜像;香港高校;多模态校徽

一、引言

大学校训是大学通过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话语培养专业人才及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对自身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1]校训作为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凝练大学办学的宗旨和特色,承载大学精神寄托和理念传承。校徽是根据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办学过程中沉淀和积累的人文精神将具有象征意义的***像、文字和色彩组合一起寓意深刻的***形,是高校形象的重要识别符号。[2]校徽承载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价值内涵,既是大学形象的时代***腾,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前学界对校训和校徽的研究窠臼于狭隘纵向视角和横向维度的宏观总结及抽象概括,从多模态符号学视阈综合考察校徽与校训的内在联系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结合视觉设计语法理论和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下文简称“公立大学”)校训及多模态校徽语料,建立校徽认知意义诠释框架,企冀探索高校校徽建构大学校训视觉***腾镜像的过程及范式。

二、我国高校校训及校徽研究综述

(一)校训研究简述

校训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我国大学校训始于近代教会大学,随后“校训”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认为,校训指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能最大程度体现高校的传统和特色。[3]丁艳红等指出校训具有稳定性、时代性、个性化和导向性等特点,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影响并引领社会进步以及培育健康的国民性格等社会功能。[4]胡刚总结校训的遣词特点和造句特色:用词简洁、精炼,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句式主要由四言八字、二言八字和四言十六字的结构组成;校训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凸显大学精神,体现“育人”教育观,宣传办学特色。[5]宋永忠归纳百年来校训的传播和缺失:以学为主,强调主体知行的和谐;以德为先,力求社会群治的和谐;以美为辅,认识自然和谐的缺位。[6]何雪莲把校训分为古风类和白话类两种类型,认为其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导向的国家道德主义。[7]于建福概括校训的三个文化源流:单部文化经典、多部经典组合和自身文化命脉,提出校训的育人理念体现在六个方面即追求知行合一、培养完善人格、崇尚追求真理、营造包容精神、传承自强理念和引领社会价值。[8]李剑从教育审美视域比较中西各百所一流大学的校训发现,在服务社会、追求境界等“求公”视角,中方显著优越于西方。[9]王振华、张庆彬运用评价系统分析框架探究中外大学校训的语义发现,中外大学校训的评价意义都是基于其社会功能而不是个人情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中方校训侧重道德、仁义等社会评判功能。[10]朱海龙、杨韶刚对比中国“211”工程大学和美国排名前一百名的大学校训提出,中美校训都强调追求真理、培育道德、力求博学和崇尚实践等方面;中方深受儒家德性伦理学说的多年浸润,因而重视集体主义观念,并且喜欢使用明喻方式刻画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

(二)校徽研究表述

大学形象识别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及视觉识别等方面。校徽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徽章,是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金锁归纳校徽设计的汉字类型:直观性的装饰字(如黑体,宋体),人文性的书法字(如篆书,隶书),艺术性的变形字(如文字,***形)。[12]李金桥、时章明认为校徽的功能包括象征功能和隐喻功能,其意义表现在“大学形象的标志”和“大学灵魂的象征”两个方面。[13]朱仁洲从谱系学的角度考察英美国家和亚太地区大学校徽的文化渊源指出,校徽设计既要考虑历史符号的纵向传承,亦需兼顾文化符号的横向表达。[14]李金桥提出校徽产生的意象和意蕴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15]刘福英把校徽的主体意象造型分为文字类、***像类、***文结合类和抽象类四种类型,并总结其五个多模态隐喻特征即***文之间形成互补关系、隐喻源域包括代表性、隐喻途径包含创造性、语境决定隐喻解读以及寓意彰显信息本质。[16]胡金平探索早期校徽的五个文化***腾特征:培养道德伦理、塑造人文氛围、倡导典雅校服、挖掘地域特色和培育开放胸襟。[17]

(三)研究综合概述

从上述学界对校训和校徽的已有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学界对校训的研究侧重于结构特点、本质特征、历史渊源、文化影响和中外比较等方面,对校徽的研究偏向设计类型、基本功能、内容意义、隐喻特征和隐喻途径等方向。其次,校训和校徽之间存在很大的交叉空间和共同之处。最后,将校训与校徽结合一起开展的深入探讨寥寥无几。鉴于此,我们通过建立校徽认知语义分析框架,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界在该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足。

三、香港高校校训的***腾镜像

多模态符号学领域中的***文话语分析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不同的模态考察***像、视频、动作和文字等多元符号资源。[18]Barthes认为***像包括具有直指功能的编码肖似***像和涵指功能的非编码肖似***像,***像信息包括***片信息和文字信息,***片扮演说明文字的角色,文字充当接力***片的作用。[19]Halliday指出语言是建构意义的系统资源和符号系统,***像是语言价值的标识,***文之间形成身份识别关系。[20]

(一)理论框架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视觉设计语法理论(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用来解析***像建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意义。[21]再现意义分为概念结构和叙述结构,涉及过程、参与者及环境等要素。概念结构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叙述结构包含动作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思维过程。结合“公立大学”校徽语料我们在视觉语法理论基础上建立多模态校徽认知意义诠释框架(参见***1),用来探索校徽***像建构大学校训***腾镜像的方式及特征。

(二)研究语料

我们选取的语料为“公立大学”的多模态校徽(参见***2)。遴选依据是基于以下要素的考量:首先,“公立大学”是香港特区***府教育资助委员会特别资助的八所公立高校,在国际上享有公认的权威社会地位和崇高学术声誉;其次,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特区高校具有各自独特的校训使命和校徽特色;再次,“公立大学”校徽色彩鲜明,凸显强烈的视觉张力,***文元素交相辉映,呈现丰富的多模态象徽;最后,当前学界对校徽设计如何体现校训理念的研究尚未深入。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探索以下问题的解答:

RQ 1 “公立大学”校徽建构了怎样的认知语义?

RQ 2 “公立大学”校徽为校训建构了怎样的***腾镜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解析相互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于RQ 1,我们使用***1建立的多模态校徽认知意义诠释框架解构“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的***文语义。对于RQ 2,我们结合“公立大学”校训语料在RQ 1的研究发现基础上探索校徽对校训精神的映射形式及意义。

(五)研究发现

现代意义的大学可以追溯至欧洲中世纪时期承担学校教育角色的各类教会机构。大学校徽来源于早期盾牌***像,是象征保护教会的教义符号。盾形徽章通常设计为勇猛战士或凶猛野兽位于盾牌两侧,顶端为象征权力的飞禽、走兽等圣物。十二世纪中期到十三世纪早期的盾徽来自上宽下窄的鸢形盾牌,形式较为单一。[22]自此之后,盾徽的发展经历了由初期结构简单、色彩鲜明到现代构***充实、纹理复杂的时代嬗变。对校徽发展历史的充分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校徽对校训的折射力和阐释度。

1.校训内涵

从表1对“公立大学”校训和使命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词语“知识”一共出现了四次, “教育”出现三次,“培育”出现两次,这表明香港高校的办学理念聚焦于传播人文和科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倡导博雅与全人的教育理念,以及重视以人为本的培育效果。从横向视野考察,“公立大学”既重视中西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也强调行业领域相互的密切合作,如岭南大学推行“中西博雅教育”,香港教育大学实施“文行兼修”。从纵向视阈探索,“公立大学”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递,以及对未来更加广阔求知领域孜孜不倦的潜心求索。如香港科技大学“创未来”,香港大学对过去秉承“卓越传统与优势”,对未来“不断扩阔学术领域”,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保存过去的知识、创造未来的知识及应用和传播现有的知识,香港理工大学推动知识的未来创新。

2.校徽语义

结合***1的框架和***2的校徽语料我们可以探索大学校徽的认知语义,同时能够探究校徽语义建构校训的***腾镜像。对于校徽***像,我们围绕“过程”、“元素”、“语境”、“色彩”和“构***”等范畴展开研究。对于校徽文字,我们从“组成”、“字体”及“渊源”等方面进行考察。

(1)***像

首先我们考察“过程”、“元素”和“语境”范畴。象征和隐喻是校徽设计的明显特征,Guo和Feng认为叙述过程是描述***像“发生什么”的具体特征,概念过程是描写***像 “是什么”的抽象表征。[23]叙述过程的四种类型中只有香港大学校徽建构的金狮对视观众的“反应过程”,相比之下,概念过程中的“象征过程”在“公立大学”的校徽***像均得以建构。洪缨指出象征知识的视觉元素在校徽中通常表现为书籍、光芒等暗喻符号和望远镜、调色板等学科***像。[24]

香港科技大学:冉冉升起的旭日象征成立于1994年香港科技大学的无限期望和该校莘莘学子充满智慧的崭新大脑,金色海洋隐喻香港的别称香江,打开的书本代表宝贵的知识资源,“U”形字母表示虽然建校时间不久,但是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在科技研究领域赢得国际领先的支柱地位,烧瓶***像则是科技研究的典型象徽。

香港大学:1913年香港大学校徽获得英国纹章学院许可,确认其权威的国际学术地位。自1233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授予剑桥大学“校长及大学学者”显赫的学术地位称号以降,象征英国皇家高贵地位和权威身份、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金狮***案通常出现在英国、英联邦成员国和英属殖民地的大学校徽中。校徽上端的金狮是英国的标志,校徽下面的绿色***像代表香港大学四周环海的美丽景致,蓝色***像表示香港大学所在地香港岛。

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香港中文大学校徽得到英国纹章学院许可,证明其领先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校徽以中国神话中的“凤”形象为标志,别具一格。“凤”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南方之鸟”,既与该校位于中国南方的地理位置相互呼应,又体现了该校高贵、忠耿和庄严的社会地位。

香港城市大学:校徽由该校英文“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CityU”艺术***像形成,蓝色***像传递沉稳、文明、科学的精神,绿色***像传达清爽、理想、希望和生长的理念。

香港理工大学:校徽四个圆角表示该校英文“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PolyU”中的字母“P”及“U”,校徽内字母“T”代表科技的英文单词Technology首字母,校徽四个周边开口的设计揭示该校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

香港浸会大学:校徽由圣经、波浪和绳结***像构成,圣经象征培育学术、伦理及灵性的基督教育,波浪代表以岛为主、香江所在地香港,绳结彰显耶稣的怀抱和基督徒的联结。

岭南大学:校徽上的白云山***像寓意该校师生的最高理想,珠江寓意岭南教育理念的薪火相传,小径寓意全体师生默默奉献、耕耘,向未来之路奋勇前进。

香港教育大学:校徽是该校英文“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简称“IE”的视觉***像。太阳象征崇高的目标和卓越的水平,绿叶寓意该校学子豆蔻青春和健康活力,五片绿色代表组建该校的五所学院即香港工商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院、柏立基师范学院、罗富国师范学院和葛量洪师范学院。

分类过程分为显性分类过程和隐性分类过程,隐性类型的关键视觉特征是***像符号的等同地位通过对称的构***得以实现,包括符号之间空间距离、尺寸大小和***像颜色等视觉要素。[25]对称与均衡凸显的秩序稳定和庄重威严特征赋予校徽作为大学视觉形象的杰出代表。“公立大学”校徽都是以对称形式设计,从设计轮廓上看,香港大学校徽将盾徽横向及纵向分割,香港中文大学则是直接纵向分割。盾徽中加入不同的从属***案或切分为更多的***形,能够建构相应的族群、亲属和姻缘关系,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扮演身份识别的特殊功能。[26]受它们的影响,其它五所大学的校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对称类型(参见***2)。

其次我们考察“色彩”和“构***”范畴。早期的校徽色彩使用局限于六种颜色组成的“银色和金色”以及“红色、黑色、蓝色和绿色”两组搭配中。李金桥认为大学校徽的最高意境是***像、文字和意蕴融为一体的至臻至美化境。[27]常敬宇指出红色象征光明和胜利、忠诚和仁义,金色寓意中华民族和中央***权,蓝色营造高远与深沉、宁静与理智,紫色代表祥瑞与高贵,绿色体现青春与和平、平安与希望,灰色表示深沉与重义。[28]彭秋荣提出红色象征信仰、博爱,金色隐喻智慧、光荣,蓝色建构忠诚、高雅,绿色展示永存、愉快。[29]Painter等人发现红色和金色等鲜亮色彩属于高饱和度,能建构活力、精神的情感及温馨、舒适的氛围,蓝色、紫色、绿色和灰色等灰暗色彩属于低饱和度,能营造冷静、稳重的情感和端庄、严肃的氛围。[30]由此可见,香港科技大学校徽蓝色***像象征香港平静的环境;香港中文大学以金色和紫色为校色,其校徽取意自金色象征果敢与坚毅、紫色象征热心与忠诚;岭南大学校徽红如火、灰如铁的红色和金色象征岭南师生的忠义与热诚。从表2可以发现,“公立大学”校徽六种色彩出现次数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金色(5次),蓝色(4次),红色(3次),绿色(3次),紫色(2次),灰色(1次),这表明“公立大学”对中华民族归属具备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以及对学术研究定位具有前瞻的国际领先眼光。

依照***1“构***”框架的“理想信息是上面位置”、“重要信息是中间位置”和“真实信息是下面位置”构式我们可以推断:太阳***像位于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校徽的顶部位置,这表示对太阳象征未来的无限希望和崇高目标是这两所大学的理想所在。类似地,香港大学校徽上端金狮头像象征的高贵社会身份和权威学术地位也是该校始终不渝的夙愿之地。书写“明德格物”和“笃信力行”的书籍分别位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校徽的中央,可以解读为这些文字是这两所大学的校训圭臬。“Sapientia Et Virtus”和“博文约礼”依次出现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校徽底部的绶带上,意味着“Sapientia Et Virtus”(明德格物之意)和“博文约礼”是这两所世界知名大学矢志践行的办学理念。李金桥指出绶带源于希腊神话和英国史诗幻化而来的带状叶子,缠绕在身体上象征荣耀;英语世界很多名校校徽中都包含绶带物象,寓意大学强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31]

(2)文字

“公立大学”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校徽中都出现校训文字,其中香港浸会大学校徽上还出现该校中英文名称(参见***2)。从校训文字的字体上看,香港大学的字体为古体,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字体为篆体。《汉书・艺文志》指出汉字发展成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书”,会意指望***/文生义,能够启发观众的无限联想。汉字的字体设计注重传统文化源流的支撑,如篆体以结体端丽、凝练庄重和雍容高古的独有特色为人们广为使用。篆体在秦朝时期就作为***通用字体,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书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写构造呈现线条均匀、简约朴实和庄重严谨的独特美感,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尤其是小篆字体结构对称工整、修长俊俏,能与观众的审美观相互契合。

从校徽文字的渊源维度考察,香港大学校徽上的文字“明德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开明宗义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欲平天下,首当格物也”。宋代朱熹把“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作为儒家学说的三个基本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当成儒家思想的八个关键条目和基本步骤。“明德”的含义指揭示与生俱来的光辉德行,“格物”的意义为穷究事物基本原理,教育则是实现“格物”的最有效途径。香港中文大学校徽上的文字“博文约礼”是孔子的教育规则,取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博文”含义为知识渊博,“约礼”意思是遵守礼仪。香港浸会大学校徽文字“笃信力行”中的“笃信”来自《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力行”来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笃信力行”意指坚定信念,努力践行,体现香港浸会大学致力于传播中西文化的全人教育信念。

3.***腾镜像

基于对“公立大学”校训内涵和校徽语义的多维考察,我们认为本研究选取的校徽***文语义能够成功建构校训本质的***腾镜像。

“公立大学”校徽设计浓缩丰富的中西文化多元特色。如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作为英国殖民地时期的高校,其校徽呈现盾徽附带绶带的英国传统样式。盾形和圆形***像的校徽是英美大学校徽特有的表征,“天圆地方”体现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如盾形是对中世纪剑、盾文化的历史传承,圆形折射注重中和、圆润的儒道精神,西汉杨雄“圆则杌矗方为吝啬”的哲学思想蕴含“天圆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另外,地域文化以其特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精神内涵也能帮助精确诠释大学校训的精髓,大学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完美联结能够帮助贯彻“全人教育”的务实理念,这在“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中得到了完美阐释。

“公立大学”校徽***像蕴涵浓厚的人文主义本质特征。大学校徽凸显学术思想和人文精髓的显著象徽通常是书本、蜡烛和光芒等知识符号以及天平、神灯和星体等学科符号。起源于牛津大学校徽的“书本”***案象征教化是教育的真谛。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著名“五育”教育观,指出美育占据重要的地位。“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通过多元的色彩设计和多样的对称艺术***形,给观众在视觉享受上带来盛大的饕餮盛宴,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观众的美术情操,从而顺利实现美育熏陶的目的。

四、结语

本研究中香港八所知名公立大学的校徽设计充分体现香港高校多元共存、兼收并蓄的世界眼光。校徽是大学历史传统的时间积淀,也是大学人文精神的艺术体现。研究发现,“公立大学”多模态校徽***文包括含有大量中西文化特征和浓郁人文主义特色,能够建构校训精神及其使命的***腾镜像。囿于语料局限,本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和客观之处。展望未来研究,我们相信在更加庞大语料基础上开展的深入探索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们现有的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王洪波.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N].光明日报,2013-06-04(15).

[2][13][27][31]李金桥,时章明.大学校徽的功能与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8(1):91-94.

[3]***.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5-7.

[4]丁艳红,陈怡,郑惠坚.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7-86.

[5]胡刚.大学校训刍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6(2):68-70.

[6]宋永忠.大学校训百年:传统和谐理念的传承与缺失[J].国家教育行***学院学报,2007(10):23-27.

[7]何雪莲.大学校训:一个无涉时代的场域[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9-112.

[8]于建福.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传承取向及其育人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1(2):15-22.

[9]李剑.大学校训的中西差异:超越生命与二元对立[J].国家教育行***学院学报,2013(9):16-19.

[10]王振华,张庆彬.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大学校训意义研究―“评价系统”视角[J].外语教学,2013(6):7-12.

[11]朱海龙,杨韶刚.中美大学校训中的价值取向研究―以“211”大学和美国排名前百所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5(6):64-68.

[12]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应用分析[J].包装工程,2007(4):128-130.

[14]朱仁洲.从谱系学的视角看大学校徽的文化意蕴[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2):73-77.

[15]李金桥.大学校徽的意蕴与意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1(1):36-40.

[16]刘福英.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现象及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12(5):87-89.

[17]胡金平.民国时期学校文化的***腾[J].教育科学论坛,2015(7):25-30.

[18][21]Kress,G &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6 / 2006:1-15.

[19]Barthes,R.Rhetoric of the Image: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Forms[M].New York:Farrar,Straus & Giroux,1985:31-40.

[20]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108-126.

[21]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30-33.

[22]von Volborth,C.Heraldry of the World[M].London:Blandford Press,1973:7-8.

[23]Guo,S.& D,Feng.Infusing Multiliteracies into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The Visu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English Textbooks from an Ontogeneric Perspective[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5(31):115-129.

[24]洪缨.欧美大学校徽设计阐释[J].学术研究,2011(10):57-61.

[2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26][法]Pastoureau,M.纹章学: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M].谢***瑞,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0-25.

[28]常敬宇.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115-127.

大学校训篇6

关键词:大学校训 比较研究 对等原则

何谓校训?《说文解字》中,解“训”为“说教也”。《辞海》(1999年版)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主编陈怡对大学校训颇有研究:“一所学校的校训不仅仅从本质上讲是该校甚至是学校所处的那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从功能上讲,校训对内影响和规范了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对外则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以及教风、学风和校风具体体现。简而言之,校训是一所大学宝贵精神财富的缩影。

一、中美英大学校训的比较

下文笔者从大学校训的来源,语言表述形式,导向性,个性化,时代性,稳定性等方面对中国和美英国家的大学校训进行了比较,同时提供了相关校训的译文。

1.从校训的来源看,中国的大学校训大多来自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和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格言,而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却往往起源于拉丁文而非英文。复旦大学的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英译为“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然而,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却往往起源于拉丁文而非英文。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为拉丁文“VERITAS”,英文含义为“Verity”或“Truth”,此校训来自拉丁格言“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英文含义为“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汉译为“与柏拉***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简而言之,“与真理为友”。

2.从语言表述形式看,中国大学的校训大多以名词或动词为核心,文字整齐凝练,音韵感较强;而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语言表述形式多样化,既有以名词或动词表述的,也有以短语甚至是句子出现的。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四个名词,英译为“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 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四个动词,英译为“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 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但是,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语言表述形式多样化。芝加哥大学的校训“Let knowledge increase so that life may be ennobled.”为一状语从句,汉译为“益智厚生”。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校训“knowledge is the adorn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State.”为一简单句,汉译为“智识知性,国之拱卫”。

3.从个性化角度来看,中国大学的校训个性鲜明者较少,趋同现象严重;而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却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目前,我国高校已有的校训,存在严重的重复现象,一些学校不仅用词完全一样,甚至排列组合的顺序也一字不差。傅进***曾统计了国内139所高校的校训,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求实”和“创新”,使用院校有57所,占41%;其次是“团结”、“勤奋”两词,分别为47所和46所院校使用,占33%左右。此外,“严谨”、“求是”使用的院校也不少。可是,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却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校训为“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简介明了,个性突出,汉译为“法无德不立”。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为“It's up to you.”,个性更为鲜明,汉译为“未来由你创造”。

4.从导向性来看,中国大学的校训大多承载了太多的道德、抱负、理想,往往讲主观修身,注重的是育人,强调的是做人,具有人文伦理倾向;而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却自然轻快不自我施压,讲的是客观真理,注重求知求真,常具有民主、科学、自由倾向。中国海洋大学校训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含义非常深刻,显示了海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可英译为“Vast Ocean Embraces Streams; Norms Promise One's Dreams.”香港理工大学的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也是一个具有伦理倾向例子,可英译为“To Learn and to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而英美国家的大学校训却不是这样。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校训“Light and Liberty”简介明了,可汉译为“光明与自由”。耶鲁大学校训 “Light and Truth”为一对并列名词,汉译为“光明与真理”。

5.从时代性角度来看,中国大学的校训常带有时代烙印;而英美国家的校训则常受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带有较强的宗教色彩。最典型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充分体现了中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特色,可英译为“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Proficient, Associating Truth with Fact.”而英美国家的校训则常受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带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哥伦比亚大学学的校训“In thy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可汉译为“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其来源于《旧约•诗篇》:“For with thee is the fountain of life; and in thy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

6.从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一些大学校训常常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英美国家的校训则业经确立则保持着长时间的稳定性。以南京大学为例来查考中国大学校训演变的历史过程: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先生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南高师时期江谦校长以“诚”字为校训,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提出以“诚朴雄伟”四字为学校的校训;1991年曲钦岳校长确定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作为南大校风;2002年学校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可英译为“Be Honest and Intelligent, Study Hard and Act Sincerely.”。而英美国家的校训则业经确立则保持着长时间的稳定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校训历久弥新,其理念内核不断赋予时代的新意,例如,牛津大学的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表明了学校浓厚的宗教背景,即便如此,这并不影响其经典大学的地位,而表明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个性。

二、翻译大学校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等原则

笔者认为,在翻译校训的时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等原则――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义对等。表层意义的对等可通过直译法实现,而深层意义对等即语用等值则必须要充分考虑语言的归化问题,“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 & Cowie, 1997:43-44) 如某所大学校训是“励志、求知、进取”,其校网站所显示英译是“Tough,Pursuing,Forward.”。中英文表达法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tough主要指“坚定的”,跟“励志”的含义相差较远;forward指“向前的” 和“进取”意相差甚远。通过恰当选词,同时考虑英文的韵律美,该所大学的校训笔者认为可译为:“Aspiring,Pursuing,Enterprising.”。除此之外,翻译校训时还要不仅重视目的语的文化共性,更应重视其文化个性。如在汉译芝加哥大学的校训“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 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时,要充分考虑汉语的文化个性,因此在下列常见的三种汉译中笔者认为第一种最佳,实现了语用等值:①益智厚生;②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③令智识增长,使生命高贵。

通过以上中英美大学校训的对比及翻译原则的探讨,我们对深入考察中国和美英国家大学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模式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2。

[2]左洪芬、黄岭:《细微之处见精神,中国著名大学校训巡礼》, 新浪网新浪教育,2004.9.7。

[3]丁艳红、陈 怡、郑惠坚:《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中国教育***校园频道,2005.10.8。

[4]倪方六、李晓静:《中国大学校训文化想说经典不容易》,《江南时报》,2004.12.2。

大学校训篇7

【关键词】大学校训;校园文化;理念;精神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对大学历史和文化的一种传承与浓缩,是学校的办学方向与目标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全校师生的意志和追求。通过了解一个大学的校训, 可以直接触摸到学校最核心的灵魂与特质,而且校训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可以说,校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校训是学校根据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为树立良好的校风、培养良好的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高度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师生员工的座右铭。

一、大学校训的涵义和作用

(一) 校训的涵义

校训,在《教育大辞典》的意思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从校训的词义来看,校,是学校;训,是训词。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的训词,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风格和传统文化,几乎所有学校的校训都在校园环境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是学校精神气质的标志。

大学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代表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每一所学校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而校训正是这种文化的凝聚和彰显。

(二) 校训的作用

首先,校训对师生具有规范指导作用。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凝练,反映着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方向和目标,它能够利用其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发展,为师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促进师生高尚人格和品质的养成。校训通常设置在校园中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能够经常看到,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慢慢的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而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其次,校训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校训体现了学校对全校师生的期望和要求,是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直接反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校训的不断强调和不断的重复教育,从而更加明确学校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样,全校师生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接受校训所提倡的,所引导的方向上去,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校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就会因此而实现。

第三,校训有利于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制定出有特色的校训不仅是对学校理念的体现,更是对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彰显,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校训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体现

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一所大学的校训都体现了不同学校的文化背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取自我国古代著名著作《周易》,从清华建校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清华师生的行为典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可以说,校训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名片,它既是大学文化精神的综合反映,也是大学文化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具有外塑形象,内敛人心,继承传统,激励创新的重要作用”同时,校训也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既为校园人所感知,又使校外人通过它了解学校、把握学校的特征”

(二) 校园文化包含校训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包含了校园建筑、环境、规章制度、校风、学风、校歌、校徽、校训等诸多内容,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该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风格的历史积淀和凝结,是一所学校本质的、个性的精神风貌,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在校园文化的内涵中,其核心的内容即灵魂就是校训,校训是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凝练与反映,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学校的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彰显。同时,“校训也是引领校园文化的航标,对校园文化的维系、传承和营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三、校训对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它不仅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新意识,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校训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及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训能够引导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在学校中,对师生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就是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它能够熏陶、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和信念,这种影响往往是无声的,却能够持续终生,而校训能够引导、推动这种影响力,使其更具方向性,更加坚实稳定的促成这种文化影响。

(二)校训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内部的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包含物质文化,还包含这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精神文化则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在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而校训能够促进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建设,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指引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促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而其对师生的行为、理念、品质和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助于建设优良的学风和教风。

(三)校训能够塑造并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

校训有利于塑造并显现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不同的学校也就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训,而良好的校训更能塑造出有特点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的个性,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校训是学校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目标的体现,而每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传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校训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但是现在,在学校的校训却存在着校训雷同和简单,体现不出学校的文化内涵,彰显不出学校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语言较为空洞,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深厚底蕴,脱离学校自身的传统文化,还有就是校训不受重视,很多学校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校训的重要作用,导致校训的文化影响力减少,难以达到对师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大学的理念和精神风貌,大学校训已和大学自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各个大学应该重视校训的制定,摒除空洞、雷同的问题,让校训正真的体现大学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特色,使其“在广大师生的心中扎根,成为鼓舞、引导其一生发展的座右铭,成为一股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校园里稳定而时时起作用的重要文化因素”。

“大学校训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它以无形的感染力、凝聚力,把握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弘扬着学校的精神,锻铸着师生的灵魂,传承着学校的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着其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汉君. 大学校训的继承与创新[J].广东教育・教研. 2006(9)

[2]沈国助.校训: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3]丁艳红1,陈 怡2,郑惠坚3.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曾爱平.校训在塑造大学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作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大学校训篇8

[关键词]大学校训;同质化;对策

大学校训承载了一所大学的历史与传统、办学理念与精神规范,校训应是学校传统的浓缩与办学理念的凝练。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于一所高校,仅仅拥有其物质方面的特征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自身鲜明的精神特征,将学校的传统文化办学理念上升到精神层面。校训对内起到凝聚师生力量,规范学校的精神面貌,引领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外,彰显大学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然而,我国大学校训却存在同质化现象,并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促进了人们更改校训的热潮,对于大学校训的反思,要与学校的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统一,当前大学校训文字构成单一,内容来源局限,缺乏特色,因此,对于校训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一、关于我国大学校训的现状分析

校训,它以凝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宣扬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传统,体现学校的整体个性和追求方向。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有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我国有部分高校的校训是值得赞赏的,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但是,也有许多高校的校训缺乏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字构成简单,内容来源局限等。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19所公立本科院校的校训进行统计分析,找出19所学校校训存在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校训的文字构成

从文字构成形式上看,大学校训的文字讲究工整、精炼、对仗。主要有一言四字,二言四字,二言八字,四言八字,此中四言八字最多。其中只有一所学校没有完全对仗,一所学校是一言四字,一所学校是二言四字,五所学校是二言八字,十二所学校是四言八字,占据一半多比例,只有一所学校不是完全对仗的,充分说明贵州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校训在文字构成上讲究工整、精炼、对仗。

(二)我国大学校训的来源

通^统计发现大学校训的来源,不难发现,有许多学校直接选用经典著作中的词语,特别是大学中庸中经典词语。通过统计,发现超过一半来自大学中庸,也有不少盲目的使用现代词语“树人”“求是”“创新”等,出现频次极高。

(三)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贵州省19所大学的校训进行统计发现,首先,大学校训大部分都注重加强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是“厚德”、“博学”等。据统计其中有12所大学使用“德”与“博学”。其次,发扬求是创新等实用性名词的居多,根据统计“求实”“创新”的有六所大学。最后还要求学与行的结合,提出笃行、知行、力行等要求,据统计七所学校使用相似的词作为该校校训。

二、关于校训问题原因分析

(一)环境层面

校训出现同质化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与时代的局限。首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大学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以特殊的形式存在,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受到了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熏陶,因此,校训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许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并没有提炼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以致于为了自我标榜,盲目的使用传统文化,在制定校训时过于脱离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从而无法形成富有个性与特色的校训。

(二)个人层面

校训中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体现在校领导不能准确地把握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不能从办学实际出发,而是盲目的从经典著作中选择一些高大上的词,因此,校训就无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是校训的领导者者、建设者,应充分发挥校长的责任,大力宣传校训,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大学精神,激励学生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校训的育人功能,体现大学精神,凝练出集个性与特色的校训。

三、关于校训问题对策分析

针对校训问题,笔者认为校训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体现,应该具有学校的有特色,彰显大学的精神,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从校训的内容制定来看。要体现传统文化,也要吸收西方大学校训的精髓,要在继承中创新。

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文字构成上,可以是一两句话,不一定要局限于古代词语,不同性质的大学校训的应该不同。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又不失现代的色彩,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反映时代要求的校训。

其次,在校训内容制定方面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教育实践中凝练的教育思想的精华。校训充斥着浓郁的文化印记,是学校精神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含蓄式的再提炼。校训是办学理念的精神实体与灵魂的具体化,两者共生于教育活动主体的实践过程,是精神内核与物质外壳的综合体,是同一整体的不同纬度,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校训内容于办学理念相一致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将其深深的凝聚在一起,为今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校训制定的方法,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制定。

一是利用一定的民主程序来进行,确定相应的基础。制定校训的决定应由学校领导层作出,组织专门人员负责,集思广益,在校内或者延伸到校外广泛征集,以便征集到各种类型的校训方案。这个征集的过程,也是我们宣传学校的办学主张、加强学校的凝聚力、引导全体师生共同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你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使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学校、并给予学校大力支持的一个较好的活动。我们可以征集到各式各样的校训,这些校训需要工作人员的初步筛选,筛选时,可以公开展示,发挥师生共有力量,大家都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邀请专家学者对相应的方案进行研讨和评议。以推出相对合理向上的候选校训。候选的校训呈予学校领导层,学校领导层召开会议,进行讨论,选出他们认可的校训。再提交到学校代表性较强的会议上,最终认定当选的校训。二是通过有名望的人题名撰写来确定。这种办法被很多高校采用,这样的校训说服力和励志力较高。我们可以邀请***和***、教育家、社会名流、校长或者是自己学校有名望的书记等。

大学校训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校训范文精选

学习

老张的故事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老张的故事,内容包括老张的故事,老张的故事全集。一个周六的上午,老张正在小区花园散步,一眼就认出了五年没见的大学同桌陆勇兰,于是连忙迎上去打招呼:“嘿,好你个假小子,怎么,一上任就来我这儿视察工作了?”陆勇兰不由一愣,心里极为

学习

浅析兽面纹的文化意蕴与装饰风格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兽面纹的文化意蕴与装饰风格,内容包括兽面纹的造型结构十分相似,中国传统兽纹纹样设计说明。一、兽面纹的历史脉络商周青铜器纹饰中,最富有魅力,且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兽面纹。兽面纹旧称饕餮纹,早在战国末成书的《吕

学习

高山松盆景 如何造型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高山松盆景 如何造型,内容包括高山松盆景素材,高山松盆景盆土硬怎么解决。高山松因长年累月生长在原始森林悬崖峭壁上,经上百年的恶劣气候和环境的造化,形成矮、奇、怪、老的特点,采挖下山后其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它进行

学习

女性养生跟着月亮走

阅读(22)

月亮盈亏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气血、经络的盛衰。所以,养生也应该遵循“跟着月亮走”的原则来进行。月亮美丽而宁静,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借月而抒感的诗文不胜枚举。实际上,月亮不仅出现在文学著作中,在医学文献中,同样不乏月亮的身影。《黄帝

学习

现代汉语连动式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汉语连动式,内容包括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顺序,连动式在现代汉语中。连动式是现代汉语的一类重要句法现象,是许多语法现象的温床。高增霞所著《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一书首次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句法现象加以系

学习

优质扣蟹培育技术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优质扣蟹培育技术,内容包括稻田扣蟹技术要点,蔡氏精品扣蟹培育。目前,大规格河蟹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养殖效益明显好于小规格河蟹。要养殖大规格河蟹,优质扣蟹的培育尤为重要。而扣蟹培育好坏与池塘的环境条件、苗种来源、放

学习

我以为江莲不会哭

阅读(41)

戴黑框眼镜的校长江莲“三月,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手中的铅笔在纸上来来回回……”我伏在课桌上偷写文章。“白苗!”一声惊雷,我的心脏差点被这女人的叫声震出个洞。“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戴黑框眼镜的江莲说。如我所料,江莲掏出她课桌

学习

现场切换的思维艺术

阅读(25)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栏目的增多和栏目样式的多样化,需要现场切换的栏目也越来越多。由于各种原因,现场切换中经常出现"漏切"、"错切"和"丢切"等现象,我们不能小视这种现象,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审美心理。下面就此现象的诸多情况,谈一些

学习

我所了解的古代镖局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我所了解的古代镖局,内容包括历史小说中的镖局,镖局的故事简介。古时,为了保护旅行安全、将货物平安送达目的地,镖局便应运而生。镖局的成员武艺高强,凭借一身过硬的武功行走江湖,因此镖局往往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

学习

美国的派对习俗

阅读(24)

美国有各种各样的派对,如主题派对、生日派对、乔迁派对、告别派对、化装派对。如果你计划参加朋友的派对,那么对你而言了解一些派对习俗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派对人们要穿不同的衣服。参加普通的派对,男士要穿西装打领带,女士要穿正装或者礼

学习

做合格的员工沟通者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做合格的员工沟通者,内容包括与员工沟通的正确姿势,与员工有效沟通的范文。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沟通堪称法宝,但最难的也是沟通。尤其是离职沟通,让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心中打鼓,和员工谈离职,要么面红耳赤难以启齿,要么执手相

学习

莫妮卡.贝鲁奇女儿才是我的全世界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莫妮卡.贝鲁奇女儿才是我的全世界,内容包括莫妮卡贝鲁奇女儿照片,莫妮卡贝鲁奇的两个女儿。莫妮卡・贝鲁奇饰演过的角色,包括神秘危险的间谍,不辞而别的爱人,蛊惑人心的巫女,美艳的吸血鬼新娘,不可一世却又可爱的埃及艳后,

学习

法国的乡村生活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法国的乡村生活,内容包括法国的乡村生活,法国乡村生活全集。厌倦了城市的人们总是向往田野。春天,我跟着米隆一家人从巴黎回他们老家―“维利耶-威努”(Villiers-Vineux)村。这是一个我向往已久的假期,在农村趋同化的今天,

学习

打造精神文化品牌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打造精神文化品牌,内容包括打造品牌文化精神,打造精品文化品牌。文化盛而城市兴,城市兴则文化盛。文化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贵阳市观山湖区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商贸的融合

学习

高钰环:“80后”女大学生鸡毛作画创造财富奇迹

阅读(21)

湖南永兴县出产一种鸡,因羽毛靓丽、肉嫩味美,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于是大家根据其羽黄、喙黄、脚黄、皮黄的显著特点,称其为“四黄鸡”,久而久之“四黄鸡”成了当地最富盛名的特产,声名渐起,通过养“四黄鸡”致富的人越来越多。然而

学习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分析,内容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分析与总结,大学生健康教育分析。综述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等,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以期为高校健康教育

学习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内容包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关于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于光远,YUGuang-yuan2."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董学文,DONGXue-wen3.简论唐宋科举

学习

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干部管理工作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个人主要事迹,大学生申请当班干部的发言稿好点。【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干部应具有的素质,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干部的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树

学习

浅谈大学生学习跆拳道的作用

阅读(25)

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记性格斗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由:品势(套路)、搏击、功力检验三部分内容组成。跆拳道在1994年9月4日被正式纳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比赛项目之后,以及随着我国大众健身体育的发展

学习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内容包括听力下降和认知问题的关系,元认知听力策略在听力中的应用。摘要: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与协调作用。本文以《新世纪视听说教程》第一单元的教学

学习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内容包括2022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的现状。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它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自

学习

大学生"自助厨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自助厨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自助厨房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自助厨房可行性研究报告。餐饮业作为传统企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市场大、增长快、影响广、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而广受重视。现在的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