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翻译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毕修勺先生,辛劳一生,多灾多难,竟然活到九十高龄。打听毕老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克鲁兄告诉我:豁达乐观,淡泊名利;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毕修勺先生心怀宏愿,而且信仰坚定、虔诚,绝不会出于利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由于喜爱左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赞赏左拉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他决心要把左拉的作品,全部介绍到中国来,以此来拯救中国,并改造中国人民,从此,他生活中的所有快乐,都在左拉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他在工作时,真是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据毕老先生的爱妻蔡玉燕女士的回忆,先生在工作时从不和人说话,只是读写,停笔思考时就瞪着眼睛,旁若无人。有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他,他居然只顾自己的工作,招呼也不打,气得那位朋友拂袖而去。左拉笔下的法国工人的痛苦和他年轻时十分相似,他的心和左拉的心是相通的。他曾写道:“一次我偶然得到一本左拉的名著,我一口气读完,边读边流泪……并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把左拉的全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先生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从1926年初回国时,带回来唯一的财富就是60卷的左拉作品。
把异族的语言文字翻成中文,还要用汉语的声音形式表达法文的优美、隽永,这是何等的困难。许多翻译家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翻译事业,如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傅雷译巴尔扎克,汝龙译契诃夫。毕修勺先生深知翻译的艰难,于是立志一定要像左拉那样“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日行三千步”,是为了让生命健康地延续,有健康就有力量,这仅仅是活着的手段,“日译三千字”才是目的。苍天不负苦心人,回国后不久,毕先生就翻译出版了《左拉短篇小说集》和《实验小说论》,其中《左拉短篇小说集》的封面由丰子恺设计。这两本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左拉著作了,而且富有信、达、雅的毕氏风格。
饱经风霜后焕发了青春
抗日战争胜利后,凭着毕老在国共两***之间的良好人脉(在***方面有、何长工;方面有陈诚、李石曾、吴稚晖),谋得高职,易如反掌,但毕老对左拉还是痴情不改,面对种种诱惑,如请他出任上海市市长顾问,他都毅然决然地辞谢了。要知道头上有顶乌纱,什么房子,车子、票子自会涌来!但他被“左拉”迷了心窍,1946年至1953年他全身心地扑在左拉的翻译上,世界书局出版了他翻译的六部左拉作品,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他译的左拉巨著。同时他又一气呵成,译了《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计有十多部四百万字。此时他沉浸在事业有成的快乐中,这段日子是他生活中诸事顺利,照这样的进度再用十年,就可以把左拉的作品全部翻完。
但毕老先生毕竟是一位不谙世事变化的书生,他怎能料得到曾任抗战时改组后的《扫荡报》总编、对无***府主义的向往都是一种罪孽,更没想到在1954年的“肃反”中,被关到炼狱中,但终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在“不予”的“恩赐”下被释放。章伯钧先生请他吃饭,因章十分赞赏他的才能,请他出任《光明日报》的主编,他谢绝了。章伯钧是头子,按照当时的逻辑,毕修勺先生也是个,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又被打倒在地,进了牢狱。在错案造成的艰苦岁月里,毕老先生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迂”,形成了一种率直、顽强的人格,令人敬佩。当警察把他从家中带走时,他居然请求带几本法文版的左拉作品进牢狱。在一阵狂笑和讥讽中,他,一个钟情于左拉的翻译家,和左拉断了关系,直到1979年获,整整过了25年,他才获得翻译自由。
埋藏心底的理想重见天日,可以翻译左拉作品了,而此时的他,却已年逾古稀,垂垂老矣。不论写作还是看书,他都需要借助老花眼镜去辨别那细小弯曲如爬虫般的法国字母,用他苍老而颤抖的手,承担起了理想的重量。那时的左拉作品已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毕老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人们的语言习惯正以他难以跟上的步伐一天天发生着改变。“毕译左拉”的独特风格难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他却仍然坚持着忠于原著的翻译习惯。他说:“我相信无***府主义前辈说过的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我已经80多岁的人了,名利两字早就看淡,只是耕耘,不问收获。即使没有收获,我在耕耘的过程中已享受了乐趣,健康和人生。可惜的是读者,看不到这么好的书……”毕老始终遵照左拉的教导:“我只不过是有一个信仰,一个力量,这就是工作。”他重的是责任,淡的是名利,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支撑着他。就这样,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又翻好了左拉的长篇小说《巴斯医生》、《生之快乐》等近千万字。
坦荡豁达地面对人生
毕老身上这种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使他度过了牢狱中的种种磨难,特别是精神的折磨,但他却始终昂起高傲的头,坦荡豁达地面对着人生,特别是坚持乐观,坚定理想,表现为一个可敬可爱、有时执拗得不可理喻的老头。据克鲁兄说,上海市委有位统战干部,因基层阻扰,不能按时完成毕老先生脱帽工作的任务而感到为难。原来,当时基层为毕老脱帽时,硬是要他在一份写好的“认罪书”上(脱帽申请书)签上自己的名字。但毕老始终认定他是个爱国爱民的,从来都是赞同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并和许多***人都是朋友,怎么会是主义的?既然他没有错,为什么要签字承认自己是罪人呢?最后那位干部只好找到毕克鲁商量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由儿子代他签名,既让毕老脱帽,又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在“肃反”中,单凭他抗战时任《扫荡报》总编,是个所谓的的文职中将,就可以判他死刑,但他得信后仍然能呼呼大睡。克鲁曾问过老父亲,在他明知死亡来临时,真的不怕吗?没想到,毕老在认真地想了一下,是这样回答的:“我抗战时被日本炸弹炸过,被救回来,现在已多活了20多年,多了你这个儿子,人总是要死的,人既然要死,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有作为。人死时,总有痛苦,如生恶病,这痛苦的时间很长,而且连累家人。倒不如***毙,虽痛苦恐怖,但时间很短,如这样死去,有什么不好!”克鲁兄甚是惊讶诧异地看着他的老父亲,他当时是无知年少,几十年后才理解老父亲这番话的深意。对于错案坐牢、劳改,毕老更是看作减肥、戒烟、锻炼身体的机会,90岁生日时他还戏言:“亏得这样劳动减肥,我才能这么健康。”
毕老出身贫寒,小学未毕业,17岁就赴法勤工俭学,并成为一代翻译家,可见,他是富有天赋的。据克鲁兄的回忆,1921年当萧三、陈延年和他在一起讨论如何翻译《国际歌》中的第三句“火山口下熔岩正呼呼作响”,感到为难,火山下的熔岩比喻什么?又如何会呼呼作响?最后毕修勺先生说这呼呼作响,比喻的不是肺都气炸么?于是就译成“满腔热血已经沸腾”。俩人一起击掌赞同,第二年,这句译词被***誉为“神来之笔”,这是毕老先生翻译的天赋,以致形成了独特的毕氏风格。他的信仰始终坚定,以致能面对人生的挫折苦难,活到高寿。这种信仰和精神的力量,不仅使毕老完成了二千多万字的翻译,而且也使他像马寅初、梁漱溟这些当代的知识分子的楷模先哲一般寿高健康。仁者寿,诚哉斯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毕修勺:日行三千步日译三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