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田养殖禾花鲤是纯天然的有机生态养殖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各项检测指标符合国家无毒、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而且是集有生态、绿色、安全、保健食品于一身的顶尖品质产品。发展稻田禾花鲤养殖对于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稻田;禾花鲤;养殖技术
禾花鲤属鲤科,是鲤鱼的一个变异品种,属地方土著鱼类。该鱼肉质细嫩清甜,骨软无腥味,蛋白质含量高。禾花鲤养在稻田水中,平常以浮游生物及昆虫幼虫、螺类等为食,在稻田禾花抽穗期间,禾花鲤吃了禾花掉落在水中的花粉及花瓣后,体质更加肥壮,肉质更加香嫩可口,顾名“禾花鲤”。 地处桂北山区的融水县苗族群众千百年来一直沿用“种稻养鱼”的生产方式,喜欢在稻田之中放养禾花鲤,秋收时能得到稻鱼双收的丰硕成果,从而形成了“饭稻羮鱼”的独特饮食文化。
1 养殖条件
禾花鲤适应性好,抗病力强,而且具有就巢性不会钻洞逃跑,基本靠“人放天养”的古老方式就能养殖。只要稻田的选择标准符合以下的条件就可以很好的进行:
(1)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既能灌得进又能排得出;
(2)水质清新无污染,稻田用水要符合渔业水质NY/T5051-2001的要求;
(3)土质保水性能好,土壤酸碱度(pH值)在6~8之间;
(4)地形向阳,光照充足,田块面积适中,每坵稻田面积不少于333㎡。
2 稻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
“人放天养”的传统养殖模式毕竟产出有限,适当的对稻田进行合理的改造可以大副度提高禾花鲤养殖的产量和成活率,以达到高产出、高效益的养殖目的。
2.1 田坎
养鱼稻田特别是梯田,田坎要加固夯实,防止倒塌逃鱼。
2.2 田埂
(1)建设要求:养鱼稻田的的水位要比一般稻田的水体加大,水位加深,因此田埂必须加高,夯实,更加坚固,最好是对田埂进行硬化。
(2)建设方法:简单的做法是在老田岸的基础上纵向砌两排宽约15cm的水泥砖,使田埂宽度达到30cm,高约50cm,然后再用水泥混凝土过面;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在河中采集适合的鹅卵石代替水泥砖夯实老田埂,再过一遍水泥混凝土。这样改造出来的田埂美观坚固,而且建设成本低廉。
(3)田埂硬化的好处:可减少田水渗漏,提高蓄水抗旱能力;可防止黄鳝、蝼蛄、水老鼠在田岸打洞,造成稻田漏水;可免除田鱼掘食而影响田岸牢固,可免除年年除草挖筑田岸、削草辛苦,使人省工省力;可提高稻田蓄水,增加稻田养鱼产量等。
2.3 鱼坑
养鱼的稻田必须在田里挖一个鱼坑,一般选择建在水温较低的进水口位置或者稻田的中央位置。
2.3.1 鱼坑的作用
鱼坑是稻田鱼类的栖息场所,能有效的保护鱼类在炎夏度过高温期,在冬季越冬保暖,同时躲避水稻喷施农药造成的危害,别外还是稻田鱼类的投饵场所和繁衍之地。
2.3.2 鱼坑的挖筑
鱼坑的大小可根据稻田的大小和养殖鱼类的数量来建设,约占全田大小的3%~5%左右为宜,可挖成长方形或者圆形,比较普遍的是按2m×3m的规格建成长方形,坑深80~100cm。鱼坑挖好后最好能对坑壁坑底进行硬化,四壁用水泥砖或者石块垒彻,再用水泥混凝土沟缝过面,坑底浇筑水泥混凝土。鱼坑建好后要在鱼坑边沿与大田之间筑起高出稻田水面约30cm的田埂,以防止鱼坑被淤泥堵塞,四面各挖宽约50cm的出口与鱼沟相通,以方便鱼出入。
2.4 鱼沟
鱼沟是稻田鱼类进入鱼坑的通道和游向稻田四周觅食的主路径和活动场所,一般可按着通向鱼坑的方向挖成“十”字形或者“井”字形,鱼沟之间交叉互连且与鱼坑出口相通。开挖的鱼沟以宽60~80cm,沟深25~30cm为宜,挖出的田泥可用于在沟沿垒建土陇,再用水泥混凝土对鱼沟进行浇筑硬化,以防倒塌和淤塞。
2.5 进出水口
养鱼稻田一般设置进水口1个,出水口2~3个,口宽约40~50cm,让田水处于一个缓流状态,以保持水质的清新,以及防止水量过大造成田埂倒塌或漫田逃鱼。进出水口要安装好拦鱼设施以防逃鱼,可以用铁丝网制成简易的铁栅栏或者用竹片做成竹栅亦可,鱼栅最好做两层,以增加拦防的效果。
2.6 鱼坑遮阴棚
为了防止在炎热的夏季水温过高和飞鸟的捕食,鱼坑上必须搭建遮阴棚,以使鱼类能有个避护的场所。做法是在鱼坑上用树枝竹枝等搭架,顶上覆盖一层树枝遮阴,也可在坑沿种植藤蔓植物(比如丝瓜,佛手瓜等),利用藤蔓遮阴。
3 饲养管理方法
禾花鲤的稻田养殖可采用“稻鱼轮作”和“稻鱼兼作”两种方法。一般提倡推广“稻鱼兼作”的方法,即在稻秧插播不久后投放鱼种,在同一稻田中既种稻又养鱼,以达到稻鱼双收的养殖目的。
3.1 鱼种放养方法
插秧前1~2d对稻田养鱼水体进行清池消毒,可采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以生石灰为例225g/m2),清池时将养鱼水体与稻田水体隔开。稻田插秧7d后即可投放鱼种,鱼种要求健康无病,下池前用3%盐水对鱼体进行消毒,以每667㎡200~300尾的密度投放春片鱼种或者夏花鱼种。
3.2 日常饲养管理
3.2.1 投料
稻田养鱼宜采用清水入池,不培肥水质,适当的补料能加速鱼体的生长,一般鱼苗在10g以前适当投喂花生麸、菜饼、米糠等粗蛋白饲料,10g以后可直接投喂专用的颗粒鱼饲料,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以30%为宜,日投食量为鱼体的2%~5%左右。
3.2.2 鱼病防治
鱼种入池后每隔15~20d需对养鱼水体用杀菌、杀虫药进行消毒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可采用二氯海因、溴氯海因和杀虫王等,抑制和杀灭细菌和寄生虫对鱼体的侵害。
3.2.3 巡田防护
日常定期巡田,检查田硬是否牢固、有无塌陷漏水。进出水口是否畅通,拦鱼设施是否完好,如有问题应及时补修。另外适当的调节水深,及时清理鱼沟和鱼坑中的淤塞,一般每隔10d左右进行一次清理,使鱼沟保持畅通,鱼坑保持应有的水深,给鱼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另外检查遮阴棚是否完好,鱼是否受飞鸟、蛇鼠等敌害侵袭,并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3.2.4 成鱼捕捞
鱼苗经过4~6个月的放养,如果管理得当在秋收以后一般可长到400~500g的成鱼,毎667㎡产量可达100~150kg左右,此时可进行适当的捕捞。一般在收稻的同时放水捕鱼,收成达到规格的成鱼,个体较小的鱼可以移到蓄水田中继续放养,待来年收成。
4 发展稻田禾花鲤养殖的意义
(1)采用“稻鱼兼作”的模式使稻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农民在丰稻的同时更得到了“渔利”的收成,可谓一举两得。禾花鲤的市价高昂,一般维持在15~30元/kg,养鱼的收成丝毫不逊于稻谷的收成,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2)降低了稻田有害化学品的使用 “稻鱼兼养”使稻和鱼相互依存,稻田可以为鱼类提供各种浮游生物、昆虫和稻花等作为食物,鱼类反过来可以为稻田除虫松泥,鱼的吞吐排泄还可以肥水育稻。良好的有机循环有利于稻和鱼的生长,同时大大降低了稻田的病虫害程度,避免了有害化学品的过度使用。
(3)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产业的调整,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与其他行业对比差距明显,很多农民废弃农田走上了打工路。但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是保障国民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得以发展。“稻鱼兼作”无疑为部分适合地区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可以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
(4)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文化得以传承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渐渐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桂北山区“种稻养鱼”的生产方式已经有千年历史,是我国宝贵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理想也有责任将这种宝贵的民俗文化发展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