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的生活如今还保留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每年的阳历五月或七月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族兄弟都要举行隆重的民间仪式――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古老习俗,当漫步于空旷的大草原上,远远看见山峰上、丘岗旁高耸的圆锥形石堆,还有那飘动的彩带和柳枝。这就是神圣敖包――草原上的人们与大自然沟通心灵的标志。
走近敖包就会发现,敖包是由石块垒成,形似锥峰,大小高低不同,数量有多有少。圆锥体石堆有1个的、5个的、也有7个的、最多为13个。敖包顶部插柳枝为丛,柳丛中戳立木杆为柱,木柱高耸,直冲蓝天。按照古老的习俗,木杆上要挂有天马***像,天马***是祖先灵魂的象征。在天马***下面,几道下垂的绳弦上系有各种三角形的彩绸。
关于祭祀敖包仪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宗教――萨满教。
敖包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柳条枝、桦树杆、石块。
在这里,柳树以重要的物象出现,标志着祭祀着对柳树的崇拜。在中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中,柳树崇拜是共通的现象。在萨满教中,柳树代表着一位重要的女神,是由古代***腾演化而来的始母神。在萨满教传说中,常常以隐喻的方式赞美柳树外形秀美,认为柳叶的形状酷似女性生殖器,与其强大的生长繁衍能力与女性生育能力相契合。在北方的神话也常讲,人类万物是柳生化而成,对柳树的崇拜是对始母神的崇拜,其内涵为女性生殖器崇拜。
一棵桦树杆被柳树簇拥着戳立在敖包中心,它挺拔粗壮,直冲蓝天,其象征意义不容忽视。
在北方萨满祭祀中还有一个共通现象,每逢重要祭祀都要戳立一棵桦树,满族为“托罗”,达斡尔族称“托若”,蒙古族称为“特力”。在萨满祭祀时它是人神往来于天地间的主要凭藉。
谈到敖包上的石块,那就是敖包的外形以及堆石块的形成,都与藏族为祭山而堆放的圆锥形“嘛尼堆”相似。因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而后又信藏传佛教,所以,石块堆筑敖包这一形式源自藏族佛教的影响。
每当草原上群花盛开的季节,蒙古族同胞便从冬营地搬到夏营地开始了美好的夏季生活,当人们将生活及畜群安顿好后,便选定一个吉日,选定一个山岗,建起敖包。一般对敖包的祭祀活动开始于傍晚。因蒙古同胞以游牧生活为为主,居住比较分散,因此每到祭敖包的时候,他们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从草原的深处来到敖包山下,搭起毡包,跳起欢乐的舞蹈,伴着优美的蒙古长凋,开怀畅饮。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呦,为什么天空没有云彩,我耐心等待着美丽的姑娘……”一提起敖包相会这首经久不衰的民歌,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当你身在草原深处的敖包山下,那一幕幕活生生的敖包相会,一定会令你激动不已。
当傍晚,火热的阳光慢慢西斜,红红的太阳就要在草原那遥远的西方闭上眼睛时,前来敖包山下的青年男女便开始舞动起那健壮的身躯,跳起有力的蒙古族舞蹈,姑娘、小伙们这时便抓紧时间传情达意,随着舞会的深入一对对青年男女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看见他们成双成对骑着马来到草原深处,开始他们那甜蜜的爱情生活。
第二日,红日出升之时,祭拜者涌向山顶,献上哈达,敬上奶酒等食品,默默地祈祷,绕敖包转山,然后在敖包前跪拜,向苍天,向天神祈福,祈求草原风调雨顺,五畜兴旺。
祭祀转山的活动进行完以后,蒙古族兄弟便去敖包山下,摆开擂台,开始进行博克(摔跤)、赛马、射箭比赛,有时由于博克比赛进行到最后,两个博克手还无法分出胜负,便采取由裁判向空中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胜负。这时,在人群不时会传出一阵欢笑,并戏称硬币冠***产生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祭敖包:呼伦贝尔夏季的节日